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設計到建造,建築師是怎麼做的?

從設計到建造,建築師是怎麼做的?

AT 2018.2 新刊導讀

從設計到建造

建築師之於表與里的策略

主題策劃:吳春花

一個建築,從設計到建造的完整實現,是每一個建築師關心的不變的話題。在建築呈現出空間、細節、材質與色彩的同時,也表達了建築師對於建築及其設計本身的思想與態度。在「建築師負責制」被熱烈討論的當下,面對亟待提高的建築完成度,建築師應當採取怎樣的態度與策略,怎樣整合建築、室內、燈光、景觀、幕牆等多專業,怎樣應對不同地域、不同施工狀況下的差異,怎樣最大程度發揮建築設計的價值,成為每個建築師思考的重要問題。

此專題作為2016年《跨越「邊界」:建築師之於建築表與里的策略》專題的延續,再次關注建築從設計到建造的「漫長」過程,期間可能充滿著場所、環境、造價、施工等外部客觀條件的變化,也有業主不同意願、決策的主觀影響。建築師應當從更廣義的維度挖掘和發現項目的本質,或聚焦於「樸素」的設計手法,或著眼於建築、地景的營造與生態環境的恢復,或專註於新型設計體系的重構,或探討源於原型與環境的策略應對,或回歸簡潔、理性的設計表達……達到設計概念、建構邏輯與工程實現三者的平衡。真實地面對建築,必然會以一種「克制」、「謹慎」的態度去融合建築、人、空間與文化、環境之間的關係,使設計呈現出有限條件下的一種「表裡如一」。相信這是每一位建築努力的目標,不忘初心,使建築設計回歸應有的價值。

從設計到建造 ? 場所營造

1

響堂佛學研究中心

文:吳耀東 李冰

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

響堂佛學研究中心的營造目標可以用三個詞來描述:不俗、講究、品質,只有這樣,才能與響堂山石窟、與磁州窯、與那塊土地、與那塊土地上的先賢有更多精神上的共通。礦區變景區絕非易事,生態修復是核心課題。現在已引水上山,將廢棄的礦坑注水後修建了仙庄水庫和集賢水庫,響堂佛學研究中心北側的放生池和荷塘也已成型。有了水,植被的生存就有了保障。我們與業主和政府達成的重要共識是,響堂山建設的首要原則,第一是種樹,第二是種樹,第三還是種樹。這樣,我們在原有建設用地上重新營造的新建築、新景觀、停車場就有條件掩映在綠樹叢中,因地制宜,依山就勢,隱於自然。我們等待大自然的自我修復,靜靜等待時間的奇蹟。我們建了什麼不是最重要的,不應建什麼才是最重要的。雲就是雲,風就是風,響堂就是響堂,期待響堂山早日回歸綠水青山、天地人和的美景。

2

整合與分解

——複雜環境下廣西荔園飯店的設計與實現

文:徐維平 柯國新

華東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廣西荔園飯店用地相對緊張,地形標高變化複雜;由於緊鄰荔園山莊,對建築的體量、高度要求比較嚴格,需要做到擬建建築與既有建築之間互不對視;同時又要求其尺度需與周邊山莊建築的尺度相匹配,並與景觀融為一體。但作為一個城市酒店,項目又需要呈現一種完整、壯觀的城市形象。所謂「看不到」和「被看到」如何在對立中實現統一?這些問題既形成了項目設計的制約,也成為了設計的起點。正是這種思辨促使建築師在整個過程中探索並研究建築與城市、自然、人之間的構成關係。可能與大多數工程類似,項目從設計到最終的實現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期間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外部條件變化和業主不同決策的影響。為使項目能有條不紊地推進,建築師不僅需要「克制」主觀的設計慾望,還需從更廣義的維度來挖掘和發現項目的本質,並聚焦於以「樸素」的設計手法強調建築、人與環境之間的融合。最終,荔園飯店以低調、內斂的形態掩映于山庄的湖光山色中,並與周圍的青秀山、邕江共同勾勒出一幅寧靜、優雅的城市畫卷。

3

屋頂上的話劇社

——重慶大學城303青年劇場

文:李竹

東南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項目原是大學城青年廣場的配套附屬用房之一,該廣場是一個以綠化為主、輻射周邊用地的城市開放公園。甲方是一位相熟多年的老友,與政府合作對配套用房進行改造再利用,以充實青年廣場的文創業態構成。改造內容包括酒店、培訓學校、藝術工作室、輕餐飲等,其中重要一環就是引入一家話劇社,於是303話劇社——近年來活躍在重慶話劇行業的一個炙手可熱的社團,選擇在這裡安營紮寨。在建築的走勢上,架起來的新建築並沒有完全順應原有建築,而是在靠近道路處改變方向後插入了場地的綠島中。這樣一個轉折的舉動,就在原有的外部空間中劃分出一個半圍合的內廣場,同時朝街道也形成了一個入口小廣場,原本控制力很弱的建築逐漸獲得了較強的場所感。為了抵禦千城一面,紮根我們的土地、抓住場地的特徵是重新聯繫建築與土地的紐帶。但有時候,當場地特徵已經「斷層」,如何去重新拾起?試著去找尋自己內心的「血地」,或許是值得嘗試的一種方法。

從設計到建造 ? 內外融合

1

大與小的辯證

——三亞鳳凰國際機場停車樓綜合體創作手記

文:胡錚

悉地國際設計顧問(深圳)有限公司境工作室

三亞鳳凰國際機場停車樓綜合體與高鐵站跨街相望,也與機場航站樓緊密鄰接。三年前,這裡還是一片停車場。人們在路邊下車,拖著行李,烈日炎炎下穿過露天停車場到達航站樓出發大廳;小汽車和計程車湧入停車場,爭搶車道,景象混亂;緊鄰停車場的航站樓候機大廳也因為規模限制無法為日益增多的旅客提供充足的休息空間和配套設施。於是,重建城市與機場的聯繫,疏解和補充航站樓的配套設施,整合高鐵、航站樓的交通關係,就成為這棟建築的使命。綜合考慮機場片區的城市條件及限高要求,一個水平「巨構」幾乎成為看似激進、實則理性的必然選擇。從宏觀上看,綜合體背倚青山,南瞰大海,其超長的水平天際線及完整的體量將強化山、海、物的關係,重新構建該區域的地理景觀。而在此冷靜、理性的「巨構」內,一幕幕活色生香的城市生活場景將緩緩展開。

2

城市氧吧?體育公園

——青白江區文化體育中心工程設計

文:鄭勇 肖迪佳

中國建筑西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青白江區文化體育中心項目設計工作始於2012年底,是青白江區為舉辦「成都市第十三屆市運會」開展的工程,同時將區文化項目進行集中建設,作為體育和文化的綜合體,它的建成將滿足未來城市人口發展至60萬的需求,並成為青白江區的標誌性建築。該項目建設工作於2014年5月全面啟動,經過三年的施工建設,於2016年4月全面完工。項目建成後,先後作為2016年成都市第十三屆運動會、第四屆特奧會、第八屆殘運會及其他大小賽事、演出的承辦地,受到業主及廣大市民的一致好評。「好的建築一定是精緻的」,設計團隊為了這個目標付出了很多的努力。項目從2012年底開始至2016年竣工,歷時近四年,整個階段設計團隊高度重視、用心投入,最終實現了項目的高完成度。整個設計以「為城市增添一點綠」作為出發點,力圖打造一個開放共享的「城市公園」,集文化體育中心和城市公園為一體,為市民提供公共活動場所與綠色、生態的城市空間,提升城市的整體空間品質。

3

超級互聯與空間纏繞

文:羅勁

北京艾迪爾建築裝飾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2017年,我們為神州優車集團設計並改造了其位於北京中關村東區的新總部基地UCAR PARK,改造後的新總部園區在滿足企業多元化業務需求的同時還承載了更多、更全面的板塊功能,整個改造後的空間為吸引、容納更多的精英人才創造了良好的物理環境。在項目中,我們嘗試最大化地體現「超級互聯」的移動場景化辦公模式,以內區主街為軸線,通過次要流線在各個夾層空間逐漸展開互聯移動式的辦公空間。幾處樓層空間的打通,不但引入自然天光,更帶來了錯層連通的無限可能。從主街依次展開的各條路徑穿過各個功能區塊並形成相互交織、全方位立體化的迴路模式,將各個職能區域多角度重重圍合,在路徑中適時地植入開放式、半開放式的不同場景和形態的交往空間和移動辦公空間,它可能是休息棧道,可能是轉彎處不經意的卡座,可能是適於專註思考的獨立盒子,也可能是恢復體力的睡眠倉……隨意抬眼望去,總會在各個層面發現有趣的「連接體」。

從設計到建造 ? 技藝建構

1

木結構成就建築之美

文:郭衛兵

河北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

現代木結構建築的發展,一方面傳承了傳統木結構建築的建造智慧,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基於現代科技,木結構以科學的方式與其他現代材料相結合,在應用的廣泛性、技術的可靠性和審美的多元化方面取得了很大進步,是現階段重要的建築發展方向之一。木材是來源於自然的綠色建材,在建築業高速發展的今天,相較於水泥、鋼材等建築材料,在生產及再利用方面的優勢十分明顯,是低能耗、低污染的環保材料。樹木在生長時吸收二氧化碳,加工所得的產品仍可以在數十年至上百年的時間內繼續吸收二氧化碳,為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做出貢獻,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2

設計體系的重要性

—— 以武漢西北湖雙璽項目為例

文:凌克戈

上海都設營造建築設計事務所有限公司

當前中國城市化進程中自發形成的共同體基本都產生於飛地,如20世紀90年代北京的圓明園畫家村、東村,與2000年後的798、費家村、宋庄、草場地,以及2005年後的高碑店村,成為了共同體的早期範式。飛地的天然隔離性是孕育差異事物的溫床,正是在這些飛地里,代表未來生產方式轉型的藝術家群體,組成了一種基於共同生產、共同居住的新共同體,這是基於血緣、政治的共同體模式被基於市場、城市化進程的個體化社會模式取代30年後的當代回歸。正是在這個飛地之中,油畫院開始從一種基於城市語境的「單位共同體」模式,向基於鄉村語境的新「公社共同體」轉變,飛地條件的艱苦性反而促成共同體生活的形成。對油畫院而言,我們沒有做太多設計,僅是將已經存在的共同體關係物化為一種建築學形式。油畫院十年的發展證明,這種方式在現實生活中才是真實、有效的一種迭代更新式的增長。

3

偶爾尋見彼岸

文:崔岩 趙濤

大連市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當下,「設計之都」的建築師們推崇一體化的無界面設計,保證建造的高完成度,讓設計構思有更完美的呈現,而當下中國各設計界面尤其室內設計,更是由於各種主客觀原因被割裂或被大多數建築師放棄表達,導致好的設計理念和構思不能在建成作品中延續,甚至程式化的室內設計完全破壞了建築師創作的初心,造成很多藝術上無法挽回的遺憾,也浪費了大量時間和人力成本。因此,一體化設計的思維應該被提升成為建築師主動應對中國現狀市場的意識策略,是專業主動的爭取和出擊,同時也是保證原創構思完美呈現的自我救贖。意識的覺醒至關重要,在此結合最初親歷的兩次特殊設計案例,分享我對一體化設計思維的初識和理解。一體化設計是以建築師為核心對資源的統一調配與整合,是確保人性化設計落地實施管理的回歸,建築師可以通過一體化設計延長對建築創意構思的更全面表達;一體化設計實踐更是建築師與國際接軌、有能力承擔建築師負責制的充分必要條件,更為探索建築師實踐的自我突破提供了新的切入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建築技藝》雜誌 的精彩文章:

用鏡頭見證一個時代建築的發展——一位攝影師和建築的30年不解之緣
125年來最重要的125座建築,看權威認證是否如你所想

TAG:《建築技藝》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