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斧劈皴及其結構特徵

斧劈皴及其結構特徵

高山流水

 樂府

純音樂 

00:00/03:31

本素材內容摘錄自何延喆著《北宗山水畫技法》,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僅分享其中的部分內容,供愛好者參考,如需深入學習,請購買正版圖書。

斧劈皴的筆觸有大有小,大者稱大斧劈皴,小者稱小斧劈皴。大小筆觸也可以同時出現於一幅畫甚至一塊山石之間。古代的許多作品都是大小斧劈皴兼用的,如李唐的《清溪漁隱圖》、馬遠的《踏歌圖》等。

大斧劈皴多用以表現塊面嚴整、堅頑凝重的大石或較近距離的石質峰巒。輪廓方硬,筋骨外露,皴筆「如鐵斧劈木,劈出斧痕也」,故又稱勾斫法。畫時須用狼毫筆,如「點梅」「蘭竹」「山水畫筆」等。往往以中鋒勾勒外形及大體結構,再以側鋒大筆觸刮掃,墨水要蘸得飽一些,入筆略實,出筆稍虛,直向行筆,速度要快。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首先要有立體造型的意識,一塊石頭或是一座山,無論從何角度看,都是由大的塊面所組成。加皴的多少、墨的深淺、皴的部位,都從立體的效果出發,不能將其當成一片石板,皴紋只是平面上的褶皺。結構複雜的石塊須在主體結構的基礎上考慮其高低、凹凸、深淺、轉折等細微變化。

(二)輪廓的轉折應與石塊的體面變化相吻合。皴筆不可與輪廓相左,輪廓不處理好,皴法將無處付之。內廓的疏密也起到轉折過渡的作用。可先勾後皴,亦可先皴後勾,也可以勾皴並舉。

(三)皴筆的走向有橫向、直向、斜向之不同,筆觸有大小、長短、疏密之不同。要注意濃淡、輕重、虛實的變化。筆觸一定要有飛白,不能畫成僵硬的墨塊。最暗部可用重墨封實,不見筆痕。皴完後可用淡墨局部渲染,以加強體積感。行筆時筆與紙應形成一定的角度,不可將筆毫完全橫卧在紙面上用筆腹拖擦,以顯露皴筆的鋒芒感。

小斧劈皴多用以表現比較堅硬、粗糙而嶙峋的山石形質特徵。石形多方直,塊面切割較小,紋路略顯得細碎。輪廓應方硬遒勁、稜角分明,亦可方圓相間、剛柔相濟。其畫法與大斧劈皴相近似,但大斧劈皴的筆觸闊而長,筆觸與紙面的角度小;小斧劈皴的筆觸窄而短,筆觸與紙面的角度大。輪廓多用中鋒,亦可正側鋒兼用。皴筆應注意疏密與濃淡關係,切忌皴得過滿和疏密平均,筆跡的構成應隨物象的向背虛實起巧妙的節奏變化。行筆的方嚮應從結構及明暗關係出發,除了有上、下、左、右的不同之外,還要有內向行筆與外向行筆的區別。只有熟練掌握,才能靈活運用。在渲染時要注意大的轉折關係,不要因筆路細碎而影響整體效果。畫小斧劈皴不宜太放縱,故此皴多見於較工緻的山水畫中。在傳統的山水畫中,小斧劈皴是比較多見的皴法,其樣式、風格也多種多樣。

長斧劈皴是一種介於線、面之間的皴石方法,又稱為硬筆直線皴法,適於表現聳秀峭拔的石質山峰。畫法介於大小斧劈之間,猶如將小斧劈的筆觸拉長,將大斧劈的筆觸變寬,形成釘頭鼠尾狀。用尖毫硬筆,中鋒或稍側,也可用側逆鋒,行筆方向基本與勾的輪廓相一致或少有錯忤,亦可加一些與勾筆相垂直的短皴以求參差變化。它與大小斧劈的區別還在於,後者每一筆觸單位只能直向劈掃,而長斧劈卻可以有轉折變化,即所謂「折筆劈法」。注意筆觸與筆觸之間不能排隊看齊,也不能像亂柴皴那樣交錯堆疊,應有緊密與空疏的變化及濃淡過渡的變化。

最後,不能不涉及拖泥帶水皴法,它是斧劈皴的一個重要的變種,又稱「帶水斧劈皴」,是南宋畫家夏圭所首創。這種畫法實際上是將斧劈皴與渲染的技法巧妙地結合起來,除了具備斧劈皴的特點之外 ,用墨變化較多。在礬宣及礬絹上作畫,更能發揮這種皴法的長處。方法是濃墨濕筆迅疾皴拂揮灑,然後趁濕用淡墨水掃開,極淡處用凈水筆再接再掃,從濃到淡,從有到無,勾皴結合,一次完成。濃皴與接掃之筆都用同樣的狼毫,接掃之後同樣要見筆觸,並留意閃出的飛白,以求得蒼勁疏透、清潤洒脫的效果,給人以煙嵐輕動、暢快淋漓之感。落墨要潔凈,不可重筆、復墨,必須一遍完成。這種方法在各種面皴類山石中,都可部分地施用,可以防止勁道過於畢露而增含蓄之致。

覺得不錯,請在下方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畫藝術 的精彩文章:

圖文教程:彩墨牽牛花畫法步驟示範
現當代名家:李可染筆下的醉人春色

TAG:國畫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