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也說夏蟲不可以語冰

也說夏蟲不可以語冰

近日讀一篇文章,談到夏蟲不可以語冰,本人也深以為然,於是又找出《莊子·外篇·秋水》來,反覆咀嚼研讀,越讀越覺得妙不可言。

莊子是這樣講的。秋天裡山洪按照時令洶湧而至,眾多大川的水流匯入黃河,河面寬闊波濤洶湧,兩岸和水中沙洲之間連牛馬都不能分辨。於是河神欣然自喜,認為天下一切美好的東西全都聚集在自己這裡。河神順著水流向東而去,來到北海邊,面朝東邊一望,看不見大海的盡頭。於是河神方才改變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對著海神仰首慨嘆道:俗語有這樣的說法,聽到了上百條道理,便認為天下再沒有誰能比得上自己的,說的就是我這樣的人了。而且我還曾聽說過孔丘懂得的東西太少、伯夷的高義不值得看重的話語,開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親眼看到了你是這樣的浩淼博大、無邊無際,我要不是因為來到你的門前,真可就危險了,我必定會永遠受到修養極高的人的恥笑。

海神說:井裡的青蛙,不可能跟它們談論大海,是因為受到生活空間的限制;夏天的蟲子,不可能跟它們談論冰凍,是因為受到生活時間的限制;鄉曲之士,不可能跟他們談論大道,是因為教養的束縛。如今你從河岸邊出來,看到了大海,方才知道自己的鄙陋,你將可以參與談論大道了。天下的水面,沒有什麼比海更大的,千萬條河川流歸大海,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會停歇而大海卻從不會滿溢;海底的尾閭泄漏海水,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會停止而海水卻從不曾減少;無論春天還是秋天不見有變化,無論水澇還是乾旱不會有知覺。這說明大海遠遠超過了江河的水流,不能夠用數量來計算。可是我從不曾因此而自滿,自認為從天地那裡承受到形體並且從陰陽那裡稟承到元氣,我存在於天地之間,就好像一小塊石子、一小塊木屑存在於大山之中。我正以為自身的存在實在渺小,又哪裡會自以為滿足而自負呢?想一想,四海存在於天地之間,不就像小小的石間孔隙存在於大澤之中嗎?再想一想,中原大地存在於四海之內,不就像細碎的米粒存在於大糧倉里嗎?號稱事物的數字叫做萬,人類只是萬物中的一種;人們聚集於九州,糧食在這裡生長,舟車在這裡通行,而每個人只是眾多人群中的一員;一個人他比起萬物,不就像是毫毛之末存在於整個馬體嗎?五帝所續連的,三王所爭奪的,仁人所憂患的,賢才所操勞的,全在於這毫末般的天下呢!伯夷辭讓它而博取名聲,孔丘談論它而顯示淵博,這大概就是他們的自滿與自傲;不就像你先前在河水暴漲時的洋洋自得嗎!

你知道我讀了這段文字後,此時此刻的真心感受嗎,《秋水》是《莊子》的長篇之一,我這裡只是抄錄了一段,所以是這段文字不是這篇文章。而且抄錄的譯文不是原文,一是為了好理解,二也為了省篇幅。在未讀莊子文章的時候,我還以為夏蟲說的是別人,而讀了以後,尤其是反覆幾次後,才明白,其實啊,這夏蟲就是自己!現在,唯一存在我內心的,就是對自己的恨,為什麼,我沒有早點讀到這樣的文章!為什麼,有一天自己也會成為夏蟲。說實話,這些年來,尤其是隨著時間的一天一天過去,年輪一天一天的增長,我也變得越來越虛懷了,總覺得,自己能夠引以為傲的東西,似乎變得越來越少,而不是越來越多,你說奇怪不!今天,我才終於明白了,當河神面對海神的時候,內心的那種感覺,那種茫然,以及之後的那種頓悟,那種自覺。

對於夏蟲來說,在他的字典裡面,是永遠不會出現冰這個字的,在他的腦子裡面,也永遠不可能有冰這個概念的,這是他的錯嗎,當然不是。那麼,我們拿夏蟲來開涮,是我們的錯嗎,當然也不是,我們只是想說明一個道理。但我這裡不講這個,我是一個喜歡打破砂鍋的人。所以,要認真起來說的話,夏蟲沒有錯,我們也沒有錯,到底錯在哪兒呢,就值得好好研究一番了。夏蟲,生於夏,死於夏,當然只知道夏天的事情,這是上帝的安排,上帝錯了嗎,不!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上帝當然也想五彩繽紛一點,多樣性,無論植物,還是動物,這才是上帝考慮的重點。至於知不知冰,固然無需想那麼多。那麼問題就來了,夏蟲不可能知冰,也沒有必要知冰。而我們,卻想當然的以為他知冰,或者認為他應該知冰,是不是我們強蟲所難,主觀臆斷啊!

我們不應該這樣要求夏蟲,也固然不應該這樣要求人的。當然了,人是比夏蟲幸運,不一定,也許正好相反,是不幸,我不是宿命論者,但這種念頭,恐怕許多人都會有的。人活在世界上幾十年、上百年,夭折、早逝的不算。一輩子歷經了無數的春夏秋冬,我們也不能絕對的說,你就可以與之言冰,在那並不遙遠的過去,以及今天並不遙遠的許多地方的許多人,他們生活的地方是永遠不會有冰的,如果不是到過有冰的地方,如果不是從各種媒體上得知有冰這個事實,你要是偶然或者突然與之言冰,那就無異說神話。如果我們不知道他不知冰而言冰,是我們的無知,不知者無過;如果我們以為他知冰而言冰,那是我們犯了主觀主義的錯誤;又如果我們明知其不知冰而言冰,那就是故意所為了。先聲明,我不是罵人哈,神經不正常的可能性,在這裡也是無法排除的。當然了,如果真有人認為我在罵人的話,也可以,因為我把自己也罵了,大家一律平等,沒有什麼了不起的。

我要說的是,寸有所長,尺有所短。每個人都有他的長處,也有他的短處,人無完人,金無赤足,這一般規律。我們知道,同樣是人,生活在不同的時代、地區,不同的城市、家庭,他們從小接觸的人不一樣、所受的教育不一樣,他們自身先天品性不一樣,加上後天內外因素影響,人與人之間,其實差異性是很大的,這一點,無論誰都是無法否認的。比如說,一個人生在北京、上海、重慶這樣的地方,與生在西藏、新疆、青海這樣的地方,能是一個概念嗎。就算同是一個省,比如四川,生存成都平原與生在大山溝裡面;同樣是一個縣,生在縣城與生在村鎮,可能永遠都不會一樣的。我沒有偏低或者抬高某個地方的意思,只是想說明客觀時間與空間上的差異性,對一個人一時乃至一生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又比如同樣是人,就算他是博士後,也同樣存在知識、學問的盲點、盲區,一個人從生下來直至死去不斷的學習,也難以盡天下學問之萬一;一個人一輩子不停的走、不停的看,行遍五湖四海,足踏四面八方,也難以窮天下之美好景觀。所以啊,我覺得,什麼都知、什麼都懂的人,也只是傳說而已。當然了,在這個世界上,學問高深的人多得去了,但也總是體現在某一個或者幾個方面,全才真的不好找。

因此,我們不應該、也沒必要用自己的尺子量別人的長短,反之亦然,如果總用別人的尺子來量自己的長短,那麼,總有一天,我們會在不知不覺中失去自我。正確的態度是,看別人要有個正確的基點,看自己也要有一個正確的基點。這個基點,也許相似,也許完全不一樣。但,它卻是相對公平的,不偏不倚的。只有這個基點選對了,我們對人對已的態度,也才會相對客觀,相對公允,相對正確。

也許,我這些話說得有繞,沒關係,其實,人這一輩子啊,也就是在不停的繞過去又繞過來,最終繞得精疲力盡了,依然不甘作罷。等到徹底醒過來的時候,往往已經晚了。今天,你跟著我多繞點兒,也許,沒準兒,以後你就會少繞許多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潛龍說事 的精彩文章:

TAG:潛龍說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