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學者:貿易戰,中國要警惕西方聯手「圍攻」

學者:貿易戰,中國要警惕西方聯手「圍攻」

【文/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孔帆】

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在上周四美國政府宣布對600億美元中國輸美產品開徵25%關稅的計劃後,中國方面立即反擊。商務部於上周五公布了針對美國的中止減讓產品清單,擬對自美進口部分產品加征關稅,以平衡因美國加征關稅給中方利益造成的損失。

雖然,欄內有作者發文表示了此戰必勝之信心,但是我還是認為我們要警惕一些貿易戰背後的問題。比如西方是否會聯手「圍攻」中國。

我再上一篇文章中已經提到,特朗普挑起這場貿易戰的目的之一,就是迫使各國在對華貿易政策上與美國結盟,以換取美國的鋼鐵和鋁關稅豁免。彭博社日前的報道,也側面證實了特朗普確實有此「狼子野心」。

那麼,歐盟各國是否會因為得到豁免就再次與美國結盟,對付中國呢?

雖然歐盟各國政府還沒有表態,媒體已經開始製造聲勢。上周四,《法蘭克福彙報》刊登了由報社出版人施特爾茨內(Holger Steltzner)撰寫的頭版社論。這人應該是個「親美派」,看他的題目,以為戰爭來了呢:「與華盛頓並肩戰鬥」。

這篇社論指出,特朗普的貿易保護主義固然威脅全球貿易,但是歐洲必須避免激化與美國的貿易爭端,而應尋求與美國合作,共同向中國要求對等待遇。其他德語媒體的評論如出一轍:歐美之間不應對立,而應該攜手抗爭中國的不公正貿易「手段」。

特朗普挑起中美貿易戰,同時還羞辱盟友

他們為什麼說中國的貿易政策是不公正的呢?

因為「北京拒絕讓歐美企業在中國市場獲得中資企業在海外享有的同等待遇。並且,中國資本近年來已經收購了機器人製造商庫卡等西方企業。」上述評論是這樣解釋的。

同一天,蘇黎世出版的《金融經濟報》刊登了一篇由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費爾德斯坦(Martin Feldstein)撰寫的評論。題為「特朗普徵收懲罰性關稅的真正原因」的文章指出,美國對中國商品徵收關稅只是一個威脅,其真實目的是迫使北京取消對外國企業必須成立合資公司方可進入中國市場的限制。

看來,拋開貿易戰不談,目前歐美針對中國的目標是一致的。

《金融經濟報》的評論說,通常,美國企業進入中國市場,都會與技術轉讓相掛鉤。企業想要進入13億消費者的巨大市場,就會「自願」地將它們的專有技術轉讓給中方合資夥伴。美國公司擔心,中國政府故意拖延頒發市場准入,從而讓中國本土企業能有足夠時間消化吸收引進的新技術、佔領足夠的市場份額。

德國《商報》則以"面對貿易摩擦,歐洲只能兩害相權取其輕"為題,刊發社論指出,只要特朗普沒有專門針對歐洲開啟貿易戰,歐洲就應該尋求與美國政府就共同利益展開合作,抗擊中國的不公正貿易措施。

評論還認為,特朗普的分析並沒有錯:北京一再高調宣稱要開放市場,但是實際上卻幾乎毫無改變。歐盟一直在要求機會對等。只要中國不改善在華外企的待遇,歐洲人也可以給中資企業在歐業務增加些阻力。

看到這裡,我就有些不明白了。西方是把一些技術轉讓給了中國,但是,西方沒有從中受益么?比如,德國大眾公司把最新的技術給了中國,中國也成了大眾汽車最大的消費市場。說實話,如果沒有中國這個巨大的消費市場,你大眾公司的日子能這這麼好過么?現在,法國的汽車公司倒是想對中國轉讓技術,但是我們已經看不上了啊。

如果說中國市場不開放,那你德國的大眾汽車,美國的蘋果手機是怎樣在中國大賣的呢?

你們說,中國的市場限制很多,為什麼那麼多外企在中國如魚得水呢?為什麼很多外企員工來了中國就不想回去呢?你們想讓中國怎樣開放市場呢?像清朝那樣對列強全面開放?

氣話就不說了。我們得好好想想,怎樣阻止這些智商令人捉急的國家,投入到美國的懷抱。

在這個歷史的轉折點,歐盟各國領導人是有些舉棋不定的。特朗普一直對盟友頻頻羞辱,這次也不例外。

最近的德國《商報》這樣評論:中美兩國正在決定未來的科技領域激烈競爭領先地位。現在,特朗普讓這場衝突激化,而不是以冷靜的頭腦來化解衝突。憤怒不是正確的解決方案。升級成貿易戰,絕不是化解貿易衝突的方式。德國、法國、英國企業也正為中國市場准入機制而苦惱。特朗普本應該諮詢他們的意見,爭取他們為盟友。而現在美國總統卻在對歐洲威脅提高關稅,並頻頻發推特羞辱他們。

這次,歐盟和英國「接受」了特朗普的羞辱,但是,他們會一直這樣忍耐么?

上面這篇評論說,「歐盟也需要結交更多盟友來平衡特朗普所造成的損害。因此,歐盟應當與儘可能多的國家簽署自由貿易協定,並且尋求共同的道路,來減輕美國阻撓世貿組織仲裁機構所造成的不利影響。」

不難看出,歐盟也在尋找新的盟友,而中國顯然也需要「盟友」。在美國挑起貿易戰之前,德國的《世界報》就這樣說:中國不必採取激烈行動反制美國的保護主義,這很符合邏輯。中國的反應有其策略考量,北京明白「結盟」的重要性,尤其是在歐洲尋找盟友。中國將加速同歐洲的自由貿易談判進程,並且致力於面對美國。

關於這一點,同一天的《西德意志彙報》表達得更加清楚:歐洲人不止擔心會再次成為特朗普的標靶。歐洲固然可以歡慶階段性外交勝利,但是決不能丟失大局觀。要是美國開始搞封閉,歐洲必須在長期層面上更多地轉向東方。

看的出,歐盟這些國家心裡也很清楚,考慮自身的長遠發展,到底是與老盟友繼續友情,還是與新「盟友」建立聯繫,哪一個更有前途?答案非常明了。只是,現在形勢不明朗,並且沒有一個國家起到「領頭羊」的作用,所以歐盟各國,還在繼續忍受特朗普的羞辱。

所以,在這個歷史時機,中國是不是應該有所行動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觀察者網國際頻道 的精彩文章:

日本外相河野太郎:你們這些媒體別進來!
佛教徒與穆斯林衝突,斯里蘭卡也進入緊急狀態

TAG:觀察者網國際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