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伊裡布因為「人臣無外交」思想屢次挨批,但耆英卻走運了不少

伊裡布因為「人臣無外交」思想屢次挨批,但耆英卻走運了不少

作者:王開璽

在中國近代,特別是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前,「人臣無外交」思想,既是清廷辦理「夷務」的一種原則或拒絕與外國接觸交涉的堂皇說詞,同時又是懸於辦理夷務官員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稍有不慎,即可能危及自己的烏紗頂戴。

如前所述,1840年7月,兩江總督伊裡布曾因接受英軍的贈物,遭到道光帝的嚴責。但事情並未就此而結束。

不久,道光帝又風聞英軍在定海時,「曾向伊裡布索取瓷器,迨經送去,該夷因不合意退還」,遂於1841年3月28日寄諭江蘇巡撫裕謙,命其密查此事,以及「伊裡布與英夷有無往來通信及私相饋送之事」,必須「據實具奏,不可隱瞞」。

伊裡布實在是蒙受了不白之冤。

伊裡布

其實,早在1840年11月27日致英將胞祖的照會中,伊裡布即說:「本大臣前承貴國統帥遺送大呢、嗶嘰、千里鏡三件,鍍金鈕等物」,但是「人臣無私交,古今之通義,天朝定製,向無受收饋遺之禮」,當時即欲退還,「因念貴國統帥情意殷拳,是以暫為收存」。現「附便奉璧,尚祈貴副將如數查收」。伊裡布並未破壞天朝「人臣無外交」的體制、禮制尊嚴,至少已經進行了某些補救和改正。

裕謙

裕謙接旨後不敢怠慢,遂以查詢夷情,補行獎賞為名,不動聲色地向參與此事的陳志剛調查。經過詳細的調查後,裕謙以伊裡布「委無另有饋送情事」奏復。稍後,裕謙又續奏稱:十月初三日,伊裡布派人向英軍饋送牛羊雞鴨之後,「夷人回有禮物,系洋呢3匹、嗶嘰10匹、洋布25匹、千里鏡3件、鍍金鈕1盒」。伊裡布已於1841年2月23日利用「送夷人回船之便」,將前收禮物「帶往退還」。

伊裡布雖早已將「英夷」禮物退回,但道光帝仍於1841年7月以伊裡布「辦理浙江夷務,不能迅速攻復定海……一味遷延觀望,實屬庸懦無能」的罪名,將其「即行革職,發往軍台效力贖罪」。伊裡布成為近代以來違背「人臣無外交」舊制的「罪臣」。

相對而言,耆英在「人臣無外交」向「人臣辦外交」過程中,則較為謹慎,亦較為幸運。更主要的原因在於中外關係的根本變化,已為更多的人們所認識和承認。

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耆英雖多次與英法美等國代表談判,並與之簽訂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已成為當時最主要的「人臣辦外交」者,但他決不敢忘記,更不敢無視清廷「人臣無外交」的外交舊制。

耆英

1844年8月13日,法國代表喇萼尼乘坐軍艦「西蘭納」號抵達澳門,準備向清政府提出政治、外交、商務等方面的要求。受命為欽差大臣,負責對法交涉的耆英匆匆趕到澳門,與喇萼尼等舉行中法會見和談判。

耆英迫切希望與法國保持良好的關係,他在一次會見中,至少有三次「重複中法兩國萬年和平與友誼」,甚至聲稱:以後他將與喇萼尼兩個人「合二為一,只有一個欽差大臣來處理兩國事務」。據喇萼尼記載,會見結束後,耆英還主動與喇萼尼擁抱告別。

但是,當喇萼尼要求與耆英兩個人進行單獨隱秘會談時,身為清廷重臣的耆英,自然不能,也不敢忘卻「人臣無外交」的古訓與規矩,「為了避免過於沉重的責任」,堅持其談判時,必須有黃恩彤等清廷官員參加,作為其「言行的官方證人」,否則,「耆英會拒絕與外國全權代表進行談判」。

編稿編輯:姚天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康狄的朋友圈 的精彩文章:

日本海軍 「窩囊」史:終於有位大將當了首相,卻被德國人「拉」下去了
日本為了發動「九一八」事變都找了哪些借口?第一個讓人憤怒,第二個太無恥!

TAG:康狄的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