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胡德平:紀念南懷瑾先生誕辰百年的發言

胡德平:紀念南懷瑾先生誕辰百年的發言

編者按:作者胡德平先生,中共中央統戰部原副部長,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原黨組書記。

2018年3月17-18日,「紀念南懷瑾先生誕辰一百周年」系列活動,在上海恆南書院舉行。本次活動由南懷瑾文教基金會、南懷瑾學術研究會、恆南書院、江村市隱主辦,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人民東方出版傳媒有限責任公司、浙商總會、世界溫州人聯誼總會協辦,恆南書院承辦。

本文系作者在紀念大會上的致辭。經作者審定,授權發表,轉載請註明出處。

胡德平:紀念南懷瑾先生誕辰百年的發言

今天是南懷瑾先生誕辰100周年紀念日。感謝主辦單位邀請我參會,我想談兩點感想,希望能與在座各位分享。

一、台海兩岸人們都認同南先生,其背後的原因,是大家都認同中華五千年來的歷史文化。台海兩岸的人們都尊敬南先生,其背後的原因,是他不管在台灣、香港還是大陸,他都不遺餘力地宣揚中華文化,沒有絲毫的功利思想。上世紀九十年代,他曾回到大陸短暫居住。2004年以後,則定居大陸,甚至把江蘇吳江市當作自己的家鄉,修建了「太湖大學堂」,作為自己的藏修之地,後來以95歲的高齡長逝於此。

2006年8月12日,我去南京開會,特意彎路拜訪南先生,那天我與幾位朋友圍坐在南先生身邊,聽他談古論今,歷史典故與人物信手拈來,讓人墜入美好的暇想之中,時間從下午直到晚上的九點。我當時抄下了一幅對聯,他說這是康熙皇帝為鄭成功遷移靈柩而題寫的:

四鎮多二心

兩島屯師

敢向東南爭半壁

諸王無寸土

一隅抗志

方知海外有孤忠

之後,南先生又為我們介紹了清代名臣沈葆楨書寫鄭成功的另一幅對聯:

開萬古得未曾有之奇

洪荒留此山川 作遺民世界

極一生無可如何之遇

缺憾還諸天地 是創格完人

近日翻閱舊日書箴,深感南先生的苦心孤詣。先說後面一幅對聯,沈葆楨寫了台灣寶島洪荒時期的先民和明末遺民,乃是中華民族的萬古之奇,又寫了鄭成功力挽危局,雖不成功,仍不失為一個無愧天地的歷史完人。沈葆楨是林則徐女婿,又是中國第一支海軍南洋水師的創始人,他對台灣非常熱愛,又充滿責任感。1874年,當日本侵台之時,他奉命辦理台灣的外交與軍事事務,他成功的逼退了日軍,而政府卻擬定了一條屈辱的外交決定。1874年後,在沈葆楨開禁、開封、開路、開礦政策的推動之下,台灣才逐步走上近代化之路。

再說前面的對聯。康熙皇帝堅決平叛三藩之亂,不眨一眼,對非經他手處死的鄭芝龍,事後也未撫恤,但他優渥禮待了鄭成功。四鎮總兵的高傑、劉良佐、黃得功、劉澤清的軍力比鄭成功部隊強大的多得多,但鄭成功卻敢向滿洲八旗爭奪東南的半壁江山。康熙尊重鄭氏的海外孤忠,一隅鬥志。當康熙武力統一台灣後,他不以成敗論英雄,仍然優待鄭氏家族,部下四萬之眾或重編入伍,或歸田務農,至此完成國家統一。日後,在中俄的雅克薩戰役中,台灣的藤甲兵還投入了捍衛邊疆的英勇戰鬥。

南先生介紹的這兩幅對聯讓我對台灣的歷史、文化、地理、居民有了更多的感性和理性的了解。我國歷史上舉出的民族英雄,多存於不同王朝之中,固應表彰,但若以國家觀點來論,我認為鄭成功才可以稱得上是第一個中華民族的民族英雄。理由很簡單,當時中國的東南沿海日本海盜猖獗,更危險的是海上已行駛著荷蘭、葡萄牙、西班牙的艦隊,鄭成功是從海洋霸權的強國荷蘭手中收回的祖國領土,他作為中華民族的英雄當之無愧。鴉片戰爭之前,中國人已經睜眼看世界了。這段多民族的國家意識值得格外珍惜。

二、我國現在關心、整理、研究、宣傳中國古代文化的絕非南懷瑾先生一人。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就已提到日程之中。這些年來,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更是倡導、扶掖中國古代優秀文化的研究工作。

告訴各位一個消息,先秦典籍中有詩、書、禮、易、春秋五經,獨缺佚失的樂經。現經「北京掃葉科技文化有限公司」遵照錢鍾書先生「中國古典數字工程」的指點,經過二十多年的辛勤工作,他們已把古代文獻中樂經的零散章句收集編輯起來,一部煌煌巨著即將在今年五月問世。整理出來的樂經共有3萬字左右。該文化公司輸入計算機的文獻文字已達21億個漢字,使用的不重複單字6萬個。收錄的文獻中有人名記錄的36萬人,其中南宋以前有作品的1.5萬人。只有做好這一基礎工作,一部比較完整的樂經才能出現在讀者面前。至此,孔子修訂的《六經》就不再只是《五經》了。

南先生人生最可貴的一點,是他願為中國文化獻身,他的學術研究成果是他存留的一份珍貴遺產。祝願這次紀念會能得到南先生的真傳,把他未竟的事業發揚光大起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網 的精彩文章:

南懷瑾老師:人生最舒服的境界——進退皆宜
養生文化:濕氣重的季節,如何趕跑「春困」養脾胃!

TAG:傳承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