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觀音菩薩與我們中國有何因緣?

觀音菩薩與我們中國有何因緣?

觀世音菩薩是久已成就的一尊古佛,原號「正法明如來」,法身不離常寂光凈土。為普渡眾生,倒駕慈航,又以菩薩身示現在三千大千世界,分身百千萬億,尋聲救苦,救度有緣眾生,廣做夢中佛事,是千處祈求千處應的一生補處菩薩。在法界宇宙星系中,正法明如來所教化的菩薩摩訶薩已無量無邊。菩薩悲願無盡,無怨無悔,慈悲智慧不可思議。在無量劫後,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滅度時,觀音菩薩就會在當日下半夜示現成佛,名號「普光功德山王如來」,運持西方極樂世界正法。

觀音菩薩與我們中國的因緣

釋迦牟尼佛曾多次演說觀世音菩薩與娑婆世界的因緣。最直接的是佛在《地藏經》中這樣告訴觀世音菩薩:你與娑婆世界有一大因緣,所有的天龍、鬼神乃至六道中的苦難眾生,若能聞你名號,或見你形像,或敬仰讚歎你,這些眾生必生於無上道,且必獲不轉退心,常生人道或天界,享受安樂,等到因緣成熟時,會遇佛授記,他日必將成佛的。

《印光法師文鈔》云:「須知觀音與我世界有大因緣,乃於無量劫前久已成佛,號正法明,但以慈悲心重,不離寂光,垂形九界,以行救濟耳,況示跡為阿彌陀佛法王子,如民眾欲求皇帝恩澤,即向太子求耳。念觀音發願求生西方,亦可滿願,以彌陀觀音同一度生之事,非有二義也。」

釋迦牟尼佛在《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序品第一》中說: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大靈鷲山。與大比丘八萬人俱。尊者。尊者舍利弗。尊者摩訶目連。尊者摩訶迦葉。而為上首。與菩薩眾八萬人俱。觀世音菩薩。阿逸陀菩薩。行願普賢菩薩。文殊師利菩薩。而為上首。諸大梵王。釋提桓因。毗沙門王。大持國王。無量天眾俱。海龍王。夜叉王。阿修羅王。無量神眾俱。阿闍世王。波斯耨王。宰官波羅門。無量人眾俱。達多地獄。焰口餓鬼。金色師子。六牙象王。無量非人俱。各禮佛足。退坐一面。

爾時世尊。從多寶佛入塔下。大眾圍繞。飛行東方百千里程。有一國土。名大七寶震旦。其國中央。有一高山。名五寶台。文殊師利。常在說法。至於此山。告大眾言。昔於此國。觀世音菩薩。化作三禪初梵王。化人間故。沒梵宮殿。下生王宮。大德龍身。說示天理五行氣變作吉凶法。地沒還天。作春天主。觀世音菩薩。化作初禪二大梵王。化人間故。沒天宮殿。下生王宮火德牛頭。說示地利百葯醫毒助人間氣。地沒還天。作夏天主。觀世音菩薩。化作帝釋。化人間故。沒天宮。下生王宮。土德人質。說示人倫心法大道身法五倫。地沒還天。作土用主。是三王者成強三才。說人性德。依俗說法。示第一義。皆是觀音大悲應化故。此國觀音有緣。末法世中。我法流布。余佛緣滅。唯存觀音。化益永世。說是語已。三王出現。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如今佛說如是。

《左傳》載:「陳,太昊之虛也。」太昊又稱大昊、太皞、伏羲,是先天八卦的創始人,《竹書紀年》載:「太昊……生於成紀,以木德王,為風姓,元年即位,都宛丘。」《綱鑒易知錄》載:「太昊伏羲氏以木德王……作都於陳,帝崩,葬於陳,神農踐位。」

觀音菩薩與《心經》

《心經》全稱「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原出於佛教中非常重要的600卷大般若經中,內容通過觀世音菩薩答問並得到佛的讚歎而詮釋甚深的大乘修心法要。因字數雖少,卻概括了般若經的心要,故一般作為單行本流傳於世。是流傳最廣、字數最少、含義最深、傳奇最多、影響最大的佛經之一。

現在流行的《心經》譯本,便是出於玄奘的譯筆,他已學到了《心經》,而且對於觀世音菩薩抱有絕對的信仰心。根據玄奘大師傳中記述,他至少有多次祈求觀音靈感的經驗,

例如:

1、當他經過八百里流沙河的時候,上無飛鳥,下無走獸,而妖魔鬼火之多,猶如天上的繁星,不知遇到了多少邪魔惡鬼,在他前後纏繞,他都以念《心經》而遣散了這些魔鬼的作祟。

2、當他出了玉門關,晚宿沙漠中,隨從他的胡人忽起變心,拔刀指向玄奘三藏,玄奘即時誦經念觀世音菩薩,胡人見了頓失殺心,又睡了下去。

3、玄奘正在橫度八百里流沙,亦即是莫賀延磧的時候,經過了五天四夜的沙漠旅行,未得滴水潤喉,他和所騎之馬,均因缺水而倒卧在沙漠之中,此時奘師便在心中默禱觀世音菩薩,他說:「玄奘此行,不求財利,無冀名譽,但為無上正法來耳,仰惟菩薩,慈念群生,以救苦為務,此為苦矣,寧不知耶?」禱告之後,在夜半忽有涼風觸身,爽快如沐寒水,全身舒暢,眼得明朗,馬也能起來走了,走了十多里,馬兒忽然走向岔路,制之不住,又經數里,忽見青草數畝,並有一個水池。奘師與馬,始得救濟,重保身命,此一水草絕非原有,乃是觀音菩薩慈悲變現而來。

觀音菩薩道場:普陀山

在中國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區,舟山群島之一的普陀山。島呈狹長形,島內崎嶇,由南至北,有錦屏山,光游峰,伏龍山,雪浪山,青鼓山等,其中最高是島北的白華頂,又名佛頂山。島之東南有一小島,名洛迦山,合稱為普陀洛迦山,後人漸將普陀及洛迦分成兩個山名。

普陀山所以成為中國四大名山之一,名為觀世音菩薩的道場,其原因在普陀山志記載:謂中國五代後,梁貞明二年,公元九一六年,日本僧人慧諤,游五台山,見一觀音像,莊嚴殊勝,心慕不已,實行不問自取,請回日本供養。豈料船經普陀山時,海中忽涌無數鐵蓮花,舟不能行,如是三日三夜,慧諤驚而禱告曰:「如聖像與日本眾生無緣,當從所向,弟子隨從所適,建寺供養。」禱畢舟行,至潮音洞邊即停,慧諤捧大士像離舟登岸,時岸邊漁民,聽慧諤說明來意,大受感動。張氏漁翁獻出住宅,讓慧諤和尚供像安居。改名為「不肯去觀音院。」而慧諤和尚,亦成為普陀山的開山始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化中國 的精彩文章:

于濤拜師王偉長,齊派再添新傳人
該如何畫畫?賈本武:跟著感覺走

TAG:文化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