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這些玻璃器物,別以為你也能收藏得起!

這些玻璃器物,別以為你也能收藏得起!

玻璃,在我國歷史文獻中又有頗黎、陸離、流離、琉璃、葯玉、瓘玉、玻瓈、料器等名稱,是人類文明發展史上最早誕生的人工材料之一,至今仍影響人們生活的多種層面。

清 乾隆套紅玻璃花插

考古資料顯示古埃及與西亞地區約於公元前三千年左右出現具原始玻璃性質,稱之為費昂斯(faience)或釉砂的物質,以及燒成溫度較高的玻砂(frit)製成的物件。

清 竹節式玻璃手鐲

西周時期的考古發現亦可見此類以二氧化硅為主要成份,所燒制出近似玻璃質感的物件。隨著歷史的發展,玻璃由如玉如石,帶有光澤的人工材質,初而隱約映光,逐漸澄澈透光,以至成為可供攝光照影的多功能材質,其特有的美感質素與不斷延展的應用功能,持續傳達開物為用,融舊創新的永續價值。

清 雍正 藍玻璃六方水盛

台北故宮博物院典藏玻璃文物,源自清宮庋藏各類器用。包括佩飾器、文房具、容器、陳設用品、裝置配件等。其中不乏收納於多寶格,代表宮廷製作或西洋珍奇的精美物件。

清 銅鎏金嵌料石盒

明末清初西洋玻璃制器的傳入,帶來我國玻璃工藝的另一高峰。

歐洲 十八世紀中期深藍玻璃描金畫琺瑯盒

清康熙年間於內務府造辦處下設立專業作坊 – 玻璃廠,融入歐洲傳教士與商賈引進之色料、配方與技術,研發製作宮廷御用玻璃器。

乾隆玻璃胎畫琺瑯嬰戲葫蘆瓶

清 乾隆玻璃胎畫琺瑯人物渣斗

戰國 琉璃珠

戰國琉璃珠

戰國中期 – 西漢早期玻璃璧

明清之際,西洋千里鏡、玻璃眼鏡等鏡面器用隨同使臣、傳教士以及商品貿易傳入中國,受到宮廷與士人階層的重視。

清 乾隆 顯微鏡

具有觀遠、放大與照影等不同光學功能的透明玻璃,製作成時人所稱之窺筒、千里眼、顯微鏡以及各式容鏡,開啟了新視野與更廣闊的知識疆界,也為近代中外文明交流搭建了橋樑。

歐洲 十八世紀 西洋顯微鏡

十八世紀晚期–十九世紀初期 西洋帶表望遠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風範 的精彩文章:

他是最會畫美女的大師,筆下女人你喜歡哪個?
中國書法藝術最高獎作品首展,一起來先睹為快

TAG:風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