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女媧崇拜是中華的本土信仰

女媧崇拜是中華的本土信仰

中國民俗學會2016年年會,論文《「人文初祖」考》摘錄

女媧崇拜是中華的本土信仰

文/田波

女媧神話,早於伏羲神話,更早於盤古神話;女媧創世,早於基督教《聖經》的「上帝創世」;因此,女媧崇拜是中華的本土信仰。

女媧,比起高度歷史化的伏羲,比起高度哲學化的盤古,具有更大的神話性、更強的古老性、更廣的融合性。她厥功至偉,地位遠遠高於西王母、羲和、常羲、嫦娥等女神,是最有名的中華女神。與女媧相比,伏羲是較晚才出現的人物,遑論更晚的炎帝、黃帝、大禹等人;典籍記載,女媧跟這些中華遠祖即三皇五帝有親緣關係。因此,女媧被華人奉為聖母:血緣上,是民族始祖,象徵血脈,表示中華民族的起源;文緣上,是人文初祖,象徵文脈,表示中華文明的起源。

女媧是中華最早、最大的媒神,史稱「禖之先」、「高禖」。「皋禖,古祀女媧。」(《路史》)高禖被泛化後,也指伏羲等祖先。「按《世本》及譙周《古史考》,伏羲制以儷皮嫁娶之禮。」(《禮記》孔穎達正義)漢代,常有伏羲女媧畫像,男的拿矩(曲尺),女的拿規(圓規),表示人間的規矩由他們制定。女媧祭-高禖祭-社祭,由伏羲所創,由帝嚳發揚光大(「伏羲本始,嚳著祥也。」)[1],為復興禪讓打下了基礎。

壯族《麽經布洛陀》載:最早時候的人們一起吃稻種,半數不會說,半數不會走。下方百姓變三類,中界之民變三等。不懂書齋事,沒有規矩和道理。建干欄殺父敬客,還殺孫子敬外婆,家公與兒媳共枕,女婿和岳母同床。所以上天讓伏羲到人間治理。於是「伏羲造十二個月亮,造十二個太陽」。「伏羲造水淹天,造雨淹雲」。洪水後,只剩伏羲兄妹倆,於是結為夫婦,造人類,立下了祭祖宗的規矩,等等。[2]

伏羲創製高禖之祭,其實就是確立女媧作為開族聖母的神聖地位。對於華人而言,祖之大者,乃女媧。伏羲、女媧,本屬毫無關聯的人,後來才慢慢地在神話里融合起來;所以,在中華神話里,他倆的關係,說法眾多,而以夫妻關係影響最大。

史載,炎黃是兄弟,蚩尤是炎帝之裔,因此他們都是「女媧→伏羲→少典」一脈。《國語》記載:「昔少典娶有蟜氏,生黃帝、炎帝。」該書所說的「我姬氏出自天黿」之黿,即大,與蛙同為類龍,都可象徵女媧。民間,女媧又叫女蛙。

「炎帝神農氏,姜姓,母女登,有蝸氏之女,為少典妃。」[3]「古有大禹,女媧十九代孫。」(《遁甲開山圖》)禹娶塗山氏,「塗山氏名女媧」。(《世本》)「塗山氏之子,叫女媧,是生啟。」(《帝系》)女登屬有蟜氏,「蟜」字指蟲蛇之類,即類龍;因此,女登是龍族,而女媧是龍族之祖,故典籍又說炎帝是女媧之子。這幾處的「女媧」,實乃族名,而非人名,指女媧族。蚩尤是苗王,「苗婦有子,祀聖母;聖母者,女媧氏也」(《苗俗記》)。而這裡的女媧氏,則是人名,指始祖神。

先秦的記載,伏羲、女媧,毫無關聯。戰國的《天問》首次提到女媧;「登立為帝,孰道尚之?女媧有體,孰制匠之?」伏羲氏風姓,但有生身之父——雷神,有生身之母——華胥。戰國的《莊子》首次提到伏犧(即伏羲):「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驪畜氏、軒轅氏、赫胥氏、尊盧氏、祝融氏、伏犧氏、神農氏,……逮德下衰,及燧人、伏犧始為天下,是故順而不一。」

漢代,伏羲女媧被刻畫在石碑、帛畫上,成為交尾的人首蛇身的經典造型。但是,不能說在神話里伏羲、女媧的結合始於漢代,這些記載和畫像當有更為古遠的神話作為信仰基礎,神話的文字化、藝術化肯定晚於神話的問世、口傳;夫婦關係首見於中唐盧仝《與馬異結交》詩「女媧本是伏羲婦」,較完整的再生人類的夫婦關係首見於唐末李冗《獨異志》。

「魏晉直到隋唐,借本土固有的民間傳說來宣講外來佛教思想的作法十分普遍,如當時盛行的『偽經』。所謂『偽經』是指中土高僧假託『佛說』並借漢文翻譯形式撰寫的佛教經典。這類偽經在面向下層民眾傳播教義時,往往將中土民間信仰的神祇拉入佛教諸神的體系,以利於民眾接受,達到『傳經送寶』的目的。由於漢代以來伏羲女媧在民間信仰中具有強大的勢力,故伏羲女媧就經常在這類偽經中搖身一變成為如來麾下的菩薩。」[4]

佛家為何不把黃帝而把伏羲女媧納入佛教神譜?原因,至少有三:(一)伏羲女媧是比黃帝更古老的中華共祖。(二)在文化上,伏羲女媧有許多創製或改革。(三)伏羲女媧的信眾,遠超黃帝。

男權社會,女媧的地位下降,其始母神身份得到張揚,其開闢神身份被淡忘。男權、女權的鬥爭貫穿了整個人類史,許多母系社會的女神都在兩性鬥爭中被男性取代;唯獨女媧,在華人的信仰中仍是開天地、化萬物、拯救世界、開創文明的創世大神,其古老性、影響力、神績、地位都遠在伏羲、盤古這些後起的神祇之上。

「東漢之世,伏羲女媧已列於百王之首,為人類創世主,『盤古』之名,尚未出現。」[5]女媧神話產生於母系氏族社會,「女媧」之名最早記載於戰國屈原的《天問》;盤古神話產生於父系社會,盤古壁畫最早出現在東漢,盤古神話最早見載於三國。三國?吳?徐整《三五曆紀》說:「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闢,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於天,聖於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後乃有三皇。」

盤古化生萬物的神話,見於《五運歷年記》:「首生盤古,垂死化身,氣成風雲,聲為雷霆,左眼為日,右眼為月,四肢五體為四極五嶽,血液為江河,筋脈為地理,肌肉為田土,發髭為星辰,皮毛為草木,齒骨為金石,精髓為珠玉,汗流為雨澤;身之諸蟲,因風所感,化為黎甿。」該書說,盤古「垂死化身」,「身之諸蟲,化為黎甿」,與更早見諸典籍的女媧造人說相抵觸,有損人類的尊嚴,因而湮沒不彰。

由女神變男神的情形,在中華神話傳說里,很常見,比如滿族神話《天宮大戰》所述。因此,盤古的原型當是女媧或女媧式的創世女神。「媧,古之神聖女,化萬物者也。」(《說文》)化,意為化生、化育。可見,女媧是能化萬物的創世神。「民間活態神話傳說中所反映的女媧是世間萬物的創造者。有的活態神話還說女媧的肉體變成了土地,骨頭變成了山嶽,頭髮變成了草木,血液變成了河流,就像創世的盤古大神一樣。」[6]

與伏羲、盤古、無生老母、佛祖、觀音等神祇相比,女媧的影響更為古遠;因此,一些後造的神靈常常與女媧攀上關係,甚至借用其名,或改版其成親故事,以標明其身世不凡、神力廣大。可見,女媧作為「人文初祖」,對中華傳統文化具有根本性的、不可顛覆的、無可替代的、歷久彌新的影響力。創世神話是民族文化的根規則,於茲可證。

注釋:

[1]「高禖。初,仁宗未有嗣,景祐四年二月,以殿中侍御史張奎言,詔有司詳定。禮官以為:《月令》雖可據,然《周官》闕其文,《漢志》郊祀不及禖祠,獨《枚皋傳》言『皇子禖祝』而已。後漢至江左概見其事,而儀典委曲,不可周知。惟高齊禖祀最顯,妃嬪參享,黷而不蠲,恐不足為後世法。唐明皇因舊《月令》,特存其事。開元定禮,已復不著。朝廷必欲行之,當築壇於南郊,春分之日以祀青帝,本《詩》『克禋以祓』之義也。配以伏羲、帝嚳,伏羲本始,嚳著祥也。以禖從祀,報古為禖之先也。以石為主,牲用太牢,樂以升歌,儀視先蠶,有司攝事,祝版所載,具言天子求嗣之意。」(《宋史》)

[2]王憲昭:「論中國少數民族神話母題的流傳與演變」,《理論學刊》2007年第9期。

[3]《補三皇本紀》。原註:「按《國語》炎帝、黃帝,皆少典之子,其母又皆有蝸氏之女。皇甫謐以為少典有蝸氏,諸侯國號。」今本《國語》「有蝸」作「有媧」。世傳《國語》為宋後刻本,《補三皇本紀》所據為唐前精校本,比較可信。參閱:[劉毓慶]「女媧補天」與生殖崇拜 ? 中國民俗學網-中國民俗學會 ? http://www.chinesefolklore.org.cn/web/index.php?NewsID=10072&Page=3。

[4][呂微]楚地帛書敦煌殘卷與佛教偽經中的伏羲女媧故事? 中國民俗學網-中國民俗學會 ? http://www.chinesefolklore.org.cn/web/index.php?NewsID=11133&Page=1。

[5]董啟祥:《巴史新考續編》,重慶出版社1993年,第12頁。

[6]敬畏自然——當代人類必須要補的一課 - 觀復草堂——柯楊的空間 - 民俗學博客- http://www.chinesefolklore.org.cn/blog/index.php?action/viewspace/itemid/4027。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民俗學網 的精彩文章:

中國各地的門神

TAG:中國民俗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