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二十七,始發憤,六國滅,罪賂秦——唐宋八大家 蘇洵

二十七,始發憤,六國滅,罪賂秦——唐宋八大家 蘇洵

知名的《六國論》有四部,三蘇(蘇洵、蘇軾、蘇轍)父子各寫一部,明代李楨寫一部。單從文章論述的觀點來看,蘇洵所著《六國論》是最片面的——六國破滅,非兵不利 ,戰不善,弊在賂秦。但恰恰是這篇《六國論》入選了我們的中學語文課本。難道僅僅是因為這是四篇《六國論》中最文采飛揚的一篇嗎?蘇洵到底為什麼要寫這篇文章呢?讓我們帶著疑問來了解一下蘇洵這位親手打造了唐宋八大家中三位大師的北宋文人吧。

蘇洵(有點像劉德華)

《三字經》中有這樣一段文字「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說的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洵。蘇洵,字明允,自號老泉。在宋朝,科舉制度已經非常發達和完善,而蘇洵居然能玩到二十七歲才開始發奮讀書,自己成名的同時還能順手教育出蘇軾、蘇轍這樣同樣有才學的兒子來,其家學淵源必然異於常人。讓我們先來看看蘇東坡的爺爺是個什麼樣的人吧。

蘇家是四川眉州的大戶,蘇洵的父親蘇序就是個很有意思的人物。據說蘇序從小性格比較頑皮,不喜讀書,略知大意而已。長大後容貌英偉,為人慷慨,樂善好施,不求報答。

首先,蘇序有商業頭腦。他在鄉下郊居時,田不多,全種稻穀。蘇序拿米換稻,儲藏起來,有三四千石之多。之後災年,蘇序就拿出自己的儲藏,先給族人,然後給妻子娘家人,再給佃戶和窮人,使他們都安全度過凶歲。

然後,蘇序膽子很大。當時四川比較迷信,經常忽然就冒出個什麼神怪來,老百姓就要給他們修廟供奉。蘇序經常趁著酒勁帶村仆去廟裡砸神像,砸到小神靠託夢找他求情,懇請留點香火。

還有,蘇序做事很靠譜。二十二歲時,李順造反,圍攻眉州,蘇序拿著武器天天在城頭打仗。正好這時,蘇序的父親病逝,族人們都非常悲觀,只有蘇序臨危不亂,該辦喪事辦喪事,該守城守城。

有這麼一個罩得住的老爸,蘇洵自然吃喝不愁,對仕途也沒什麼興趣。跟老爸一樣,馬馬虎虎讀了幾年書之後,蘇洵就開始各種遊山玩水。仗著自己聰明,又有很多見識、閱歷,蘇洵很瞧不起同齡人所寫的文章。而轉折來自他二十五歲時母親史氏的去世,此時的蘇洵才第一次切身體會到了生離死別,他回望自己所經歷的歲月,簡直一事無成。於是,蘇洵去報考鄉試,想考個舉人。但是這次,一向認為讀書很簡單的蘇洵落榜了。深受打擊的蘇洵再搬出自己先前所寫的文章自信研讀,發現自己真的很差勁啊。於是他燒了自己所有的文章,搬出《論語》、《孟子》、韓愈等經典著作開始苦讀,發誓讀書未成,不做任何文章。我想此時,蘇洵的老爸蘇序正在偷著樂吧,「二十七、始發憤」,教育孩子,要有「讓子彈飛一會」的勇氣。

蘇洵玩到快三十歲才開始發奮讀書,玩是放開了玩,讀書也是真投入。有一年端午節,蘇洵起床就去書房讀書,連早飯都沒吃。他媳婦就把一盤粽子剝好了送入書房,邊上還放了一碟糖給他蘸著吃。中午蘇洵讀完書出來,嘴邊一片烏黑,原來專註之下,他把硯台里的墨汁當砂糖,蘸著粽子給吃了。這篇故事告訴我們,端午節吃粽子不是韓國發明的。

蘇洵一邊用心讀書,一邊親自當老師教育自己的孩子。有一個放浪不羈又能真抓實幹的爺爺,有一個遊歷豐富又決心苦讀的父親,難怪蘇軾、蘇轍都能一鳴驚人,譽滿天下。

北宋嘉祐初年(1056年),年近五十的蘇洵帶二子進京應試,謁見翰林學士歐陽修。歐陽修很讚賞他的《衡論》、《權書》、《幾策》等文章,認為可與劉向、賈誼相媲美,於是向朝廷推薦蘇洵。公卿士大夫爭相傳誦蘇洵,蘇洵文名因而大盛。在這次應試中,蘇洵的兒子,二十二歲的蘇軾、十九歲的蘇轍也都高中進士。很多落榜考生不滿,認為蘇洵走後門,於是傳看蘇洵父子文章,發現果然比韓寒父子要強很多。結果考生們的質疑,反而助長了蘇洵父子的名氣,天下皆知三蘇的文章才學了。

再回到文章開頭所說的蘇洵《六國論》。之前介紹唐宋八大家的韓愈、柳宗元時,我們就說過,唐朝飽受藩鎮割據和宦官專權之苦。之後的五代十國,更是軍閥割據,百姓苦不堪言。最後大軍閥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建立了北宋王朝。為了消除唐朝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帶來的種種弊端,宋太祖加強了中央集權,重用文官集團治國。為了防止別人按照自己的套路搶自己的飯碗,趙匡胤杯酒釋兵權,解除了經過實踐檢驗的能打的將領們的兵權,從此武將實行派遣制,兵不識將、將不識兵。中央集權、重文輕武穩固了趙家在國內的統治,但是面對比之前任何朝代都更加強大的外敵時,每天祈禱世界和平的書生們就有些力不從心了。

「斧聲燭影」之後,趙匡胤的弟弟即位,之後宋太宗趙光義發動了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戰爭,但最終以失敗告終。從此宋朝對北方游牧民族在軍事上一直採取守勢。更加讓文人們不能容忍的是,每年宋朝還要給遼國很多錢和好東西,稱為「歲幣」,另外還要「賞賜」西夏國很多財務。這些打著和平旗號的賄賂,助長了遼和西夏的囂張氣焰。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蘇洵寫了《六國論》,開篇明義:六國的滅亡,就是因為他們想靠賄賂秦國來換取和平。

如此看來,你還覺得蘇洵的《六國論》觀點片面嗎?這恰恰是蘇洵寫文章不只為做學問的鮮明寫照。大膽直率地闡述自己的政治主張,充分有力的論據加上文采飛揚的論述,成就了唐宋八大家中的第三位——蘇洵。

《六國論》

——蘇洵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 ,戰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於顛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此言得之。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後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趙嘗五戰於秦,二敗而三勝。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敗而亡,誠不得已。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於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於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於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苟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歡迎關注公眾號「愛悠唯」閱讀更多精彩文章:

少為孤兒、仕途坎坷、遭佛家詛咒——唐宋八大家韓愈

學霸少年得志,緣何落得獨釣寒江雪——唐宋八大家柳宗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山仙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李小璐大年三十發微博,網友:試水微博,結果一試出來千夫所指!
杭州映像「上有天堂,下有蘇杭」

TAG:山仙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