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香港、台灣過清明節的風俗你知道嗎?中國有多少個民族過清明節?

香港、台灣過清明節的風俗你知道嗎?中國有多少個民族過清明節?

中國有25個民族過清明節,雖然各地習俗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基本主題。受漢族文化的影響,中國的滿族、赫哲族、壯族、鄂倫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瑤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個少數民族,也都有過清明節的習俗。

1、河北

在河北的上墳燒紙錢講究「早清明,晚十一(農曆鬼節)」。掃墓燒紙在清明前一周就開始了,而清明當天已很少有人去掃墓了,冀南地區則選擇在清明節的前一天寒食節掃墓。

2、上海

清明掃墓上海清明節的主要活動是掃墓、踏青,每年清明前後祭掃出行人次近千萬。由於改革開放推動公墓化的興盛,而相關選址以外省的蘇州、嘉興等地為主。因此前往上述區域的人次達到一百餘萬之多,從而在清明前後數天往往會造成出省交通的擁擠。

此外,青團是江南地區的清明時令點心。其主體由糯米粉製成,經青艾(草頭汁)調和而呈綠色糕團,一般為豆沙餡或芝麻餡。食用時保留了寒食的習慣。對上海人而言,青團是清明祭祖時必不可少的供品。

3、福建

福建閩南並不一定只在清明節掃墓。掃墓日期一般有兩種,泉州習俗是在清明節前後幾天,漳州則有部分人士會選在三月初三的上巳節附近掃墓,客家人則通常在春節之後。方式是,清理完墳墓環境後(如雜草、樹木),先祭拜土地神,然後祭拜祖先。祭拜完後在墳墓上,用小石頭壓上「墓紙」,代表已經將墳墓修繕完畢。清明節當天一般是不煮食物,只吃冷的潤餅,這是源於寒食節的習俗。

4、四川

四川都江堰放水節祭祀大典,祭祀李冰父子清明會(二王廟廟會)(成都都江堰)。

5、山西

清明節上墳,山西南部多數地方不燃香、不化紙,要將冥錢等物懸掛墳頭,有「清明墳頭一片白」的說法。原因是寒食節習慣禁火,而清明節又在寒食節期間。山西北部多數地方卻要將冥錢等物全部燒盡,理由是不燒盡就轉不到先人手裡。大同等地又習慣白日上墳,晚上在家中焚燒冥錢冥帛。晉西北的河曲等地,舊俗上墳要帶酒肴,祭畢祖先,便在墳地里飲食,意寓與先人共飲共食。晉南的聞喜等地,上墳時要用嵌棗糕在墳堆上滾來滾去,傳說是為死去的老人抓痒痒。晉中的介休等地,上墳時供品為麵餅,形如盤蛇。回家後將麵餅放在院里,吹晒乾以後再吃。老人們講究可治病,其源蓋出於寒食禁火的緣故。

6、香港

清明清明是香港的重要節日,港人會到祖先墳前,焚燒香燭、冥鏹,奉祭物多為水果、鮮花、燒豬或白切雞。港人時常為避免人多擠迫,習慣提早數星期拜山,並不一定恪守清明當日掃墓祭祖的傳統。

早在港英時期,中港邊界縱然自從國共內戰結束,中共執政之後守護深嚴,但每逢清明,位處中港邊界的沙頭角禁區多會有限度地開放,讓人到沙嶺墳場拜祭;1950年至1970年代中前期,中國仍未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不少人亦會在清明節,以祭祖為借口回鄉,人人身穿多層衣服,攜帶異常大量的日用品,用以接濟鄉間親友,粵、港火車票亦會出現搶購潮和抄黃牛票的情況。

7、台灣

台灣的清明節是從前一年冬至開始算起的第105天,台灣的漳州籍人清明節則是在農曆三月初三。台灣清明節習俗和閩南差不多,台灣客家人祭祖掃墓的時間是從元宵節過後便開始,日期由每家自定,一直到清明為止。

台灣民眾的掃墓習俗,一般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一般祭掃,儀式及祭祀的東西比較簡單,大都只供一些米糕、粿類和糕餅;二是修整祖墓,祭禮相當隆重,供祭的祭禮一般包括各種祭禮品十二種蔬菜及粿類、糕餅等。掃墓時一定要在墳墓的四周獻置「墓紙」(用五色紙剪成長方形)每張紙壓上小石頭,還得放一沓在墓碑上。這個儀式俗稱「掛紙」,是獻給祖先的錢。如果是培墓即修整祖墓,全家人要圍在墳墓四周吃紅蛋,蛋殼就撒在墓地上,含有新陳代謝、生生不息的吉祥意思。掃墓的同時,也要祭拜長期站在一旁守護墓地及祖先安靈的土地公(有一塊小石碑),一方面是慰勞,更有感恩圖報的意思。台灣還有一個特殊習俗,如果在這一年內家中有喜事,掃墓時要整修墳墓,還得準備一個小紅燈(油燈)點在墓前,回家時再帶回家,據說可招來更多的喜氣和吉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小花 的精彩文章:

民族英雄岳飛死後,妻子和兒女下場悲慘!
命運多舛的大明奇才——徐渭

TAG:歷史小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