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第一次世界大戰加劇了資本主義的矛盾,促進了革命形勢的發展!

第一次世界大戰加劇了資本主義的矛盾,促進了革命形勢的發展!

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在1914—1918年,歷時四年又三個月(1914年8月—1918年11月),戰火席捲歐、亞、非三大洲,參戰的國家達三十三個。雙方動員的兵力達八百八十九個師,共計七千四百萬人,受戰禍波及的人口在十五億以上,約佔當時世界人口總數的75%。這次戰爭給世界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在戰場上戰死的達一千萬人,受傷的達兩千兩百萬人,其中有一千萬人成為終身殘廢。由於戰爭引起的飢餓和其他災害而造成的平民死亡也在一千萬人以上。戰爭直接造成的經濟損失達二千七百億美元。

這次戰爭是兩個帝國主義集團以德、奧為首的「同盟國」和以英、法、俄為首的「協約國」之間,為著重新瓜分殖民地和爭奪世界霸權而挑起來的,同時也是這些國家的壟斷資產階級,為了擺脫國內政治、經濟危機,企圖通過戰爭,轉移廣大勞動人民鬥爭視線,達到鞏固資本主義制度的目的而發動的。所以,這是一次非正義的帝國主義戰爭。但是,與戰爭發動者的願望相反,大戰的結果不但沒有解決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反而加劇了資本主義固有的一切矛盾,促進了革命形勢的發展。正是在第次世界大戰中,爆發了偉大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

十月革命的勝利,奧匈帝國和德國人民革命的爆發,加速了德、奧集團的失敗,結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第次世界大戰的歷史事實,充分證明了偉大領袖毛主席「關於世界大戰問題,無非是兩種可能:一種是戰爭引起革命,一種是革命制止戰爭」這一科學論斷的無比正確。大戰的起因和性質「現代戰爭產生於帝國主義。」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資本主義發展到了帝國主義階段。在這個階段上,由於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衡的加劇,使各個國家的力量對比發生了跳躍式的變化。例如:十九世紀上牛期號稱「世界工廠」的英國,直到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它在煤、鐵、棉布的生產方面都比美、德、法三國產量的總和還要多。可是過了二十年,到了九十年代,美國的工業生產就跑到了前面,躍居世界第一位。

二十世紀初,德國也超過英國,躍居世界第二位1870年,德國生產的煤、鐵、鋼分別為英法兩國總和的21%、18%、26%,到1913年,則猛增為57%、123%、152%。正是由於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衡規律的作用,帝國主義國家之間此起彼落,進行著奪霸權的激烈斗。力量較強的帝國主義國家就力圖按自己的利益重分早已瓜分完畢的世界,而要重分世界,就必然要訴諸武力,發動戰爭。德國是一個後起而發展比較迅速的資本主義國家。十九世紀九十年代起,德國帝國主義者就提出重新瓜分殖民地的要求。德國宰相皮洛夫公然在議會中宣稱:「讓別的民族去分割大陸和海洋而我們德國人只滿足於藍色天空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我們也要求日光下的地盤。」

但是,這時分割殖民地的筵席已近筵盡席散了,大量的殖民地均被英、法、俄、日、美等帝國主義列強搶佔。其中搶得最多的是英國,1914年時,英國本土面積(包括愛爾蘭)約為三十萬平方公里,而它侵佔的殖民地面積竟達三千三百五十萬平方公里,約為本土面積的一百一十倍;其次是法國,1914年法國本土面積約為五十萬平方公里,它侵佔的殖民地面積也達一千零六十萬平方公里,約為本土面積的二十倍;第三是沙皇俄國,1914年沙俄的領土面積約為五百四十萬平方公里,而它使占的殖民地面積達一千七百四十萬平方公里(其中奪自中國的有一百五十餘萬平方公里),約為原來面積的二點八倍。德國於1884年在非洲奪得多哥、喀麥隆、西南非洲,1885年在太平洋上強佔了新幾內亞的一部分及共附近島嶼。

它嫌自己得到的殖民地太少,不滿足於吃點英、法、俄帝國主義飽餐後的殘羹剩飯,強烈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德國想奪取老牌帝國主義英國的殖民地,取代英國的海上霸權地位英國則力圖打敗勁敵德國,保持住自己的殖民帝國和海上霸權,並奪取德國在非洲的殖民地,因此英德矛盾成為大戰前的主要矛盾。德法、德俄、德日之間也因瓜分殖民地和等奪勢力範圍而形成尖銳的矛盾。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是在這些矛盾的基礎上爆發的。為了準備以武力重新瓜分世界,大戰前夕,帝國主義國家已經形成了兩個互相敵對的集團,即由英、法、俄三國組成的協約國和以德、奧為首的同盟國。

一方面,他們雙方都在狂熱地進行擴軍備戰。各主要帝國主義國家軍費急遽增加:如果同1872年比較,1912年英國增加了180%,法國增加了133%,俄國增加了214%,德國增加了335%,奧匈帝國增加了155%。另一方面,他們為了掩蓋擴軍備戰的罪惡活動,不斷散布「和」及「裁軍」的煙幕,來麻痺廣大勞動人民。1899年,在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倡導下,在海牙召開了第一次「和平會議」,1907年又召開了「第二次海牙和平會議」,與會各國代表大唱和及裁軍高調,實際上,各帝國主義國家正是在這些謊言的掩飾下,越來越加緊備戰工作。

兩大軍事集團形成後,戰爭危機就不斷出現,局部戰爭連年發生,如1908—1909年發生了波斯尼亞危機,1911年發生了第二次摩洛哥危機,1911-1912年發生了意土戰爭,1912—1913年發生了兩次巴爾幹戰爭。這一系列危機和戰終於導致了1914年世界大戰的爆發。二十世紀初,奧匈帝國加緊對巴爾幹的侵略,引起了南斯拉夫民族解放運動的新高漲。奧匈力圖阻止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同塞爾維亞合併。1908年,奧帝國正式吞併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奧的侵略行動,引起了塞爾維亞人民的極大憤慨,塞爾維亞和門的丙哥羅開始部署軍隊,俄國準備支持塞爾維亞,奧匈也向邊境集結軍隊,德國出面支持奧匈,並於1909年3月向俄國提出最後通牒,要求俄國迫使塞爾亞承認奧匈吞併波、黑兩地的成事實,否則就要對塞爾維亞開戰。

這次危機大有引起兩個帝國主義集團武裝衝突之勢。俄國因為沒有做好準備,所以被迫讓步了1911年德法之間因爭奪摩洛哥又引起新的戰爭危機。英國出面支持法國,德國被迫暫時讓步。摩洛哥危機未過去,義大利和土耳共之間的戰爭又接踵爆發。義大利為了奪取土耳其的北非屬地的黎波里,乘英德法等國卷摩洛哥危機時,發動了對土戰,土耳其很快被打敗,被迫把的黎波里和昔蘭尼加(後來合稱利比亞)割讓給義大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靜珊看世界 的精彩文章:

哈里王子和未婚妻梅根參加活動,女方的「熊貓眼」非常搶鏡!

TAG:靜珊看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