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別讓「孤獨的愛因斯坦」們傷害科學

別讓「孤獨的愛因斯坦」們傷害科學

作者 Ken Clark,安大略湖皇后大學天體粒子物理學教授

翻譯 費爾頓

審校 魏瀟

描述一下你印象里科學家的樣子。認真點,現在就開始。

不過我並不想討論你腦海中那個人的特點(大概可以猜到的是:白人?男性?雞窩頭?這些答案毫不意外,但接下來我們要討論的是一個完全不同的話題)。

我更感興趣的是,他們在做什麼。

十有八九,你印象中的科學家會坐在一堆嚇人的儀器前,廢寢忘食地做研究。

圖片來源 Meteorites: The Blog from the Final Frontier

但是,我更在意的是你在這一場景中沒有看到的東西:你印象中的這位科學家在世界範圍內的合作夥伴。

不幸的是,這種遺漏很危險。之後我將給出解釋。

首先讓我們弄清楚,為什麼科學家的原型是一個孤獨鑽研式的人物。其實,幾世紀以來,這種印象的確接近真相。

回望歷史,你可以發現,很多偉大的科學頭腦都傾向於獨自工作,最多只是和少數幾個有合作約定在身的研究生一起。

例如,艾薩克·牛頓爵士的科學成就不止輻射到了今天的物理領域,還影響了數學架構——他就以偏好獨自工作而著稱(儘管這可能是由於他傾向於把同事都視為敵手)。

我們都知道,詹姆斯·克拉克·麥克斯韋是電磁學之父,他也喜歡獨自工作。

即使是為我們帶來廣義相對論的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很可能是前面提到的雞窩頭的靈感來源),也獨自一人工作。

所以,推動科學發展的「孤獨的天才」模型,的確有其歷史正當性嗎?可我覺得事情可能並不是這樣。

科學天才的真面目

牛頓看不起他的同輩人(同時懷疑他們會竊取他的成果),但經常與戈特弗雷德·威廉·萊布尼茨交流,而那時,後者也在研究微積分。

麥克斯韋曾經在多所頗具聲望的研究所求學,期間與眾多才智過人的研究者有過合作。

即使是愛因斯坦在做出大多數的突破性發現時,也被「包圍」在很多人之中,並經常徵詢他們的意見。

所以,如果孤獨之謎其實並沒有什麼現實根基,為什麼人們仍然深信不疑呢?

回想一下你最近一次在流行文化中看到的科學家形象。我可以想到幾位代表性人物:《超時空接觸》里的 Eleanor Arroway,《回到未來》里的布朗博士,《捉鬼敢死隊》里的 Peter Venkman,《X檔案》里的 Dana Scully,《變蠅人》里的 Seth Brundle,《飛出個未來》里的 Hubert Farnsworth,甚或是《瑞克和莫蒂》里的瑞克外公。

這些角色的共性便是獨自工作。事實上,這是這些角色中大多數人的典型特徵。可是,與經過幾世紀摸索而開始加速運轉的現代科學相比,這遠不是事實本身。

科學並不發生在隔絕於外的環境中(除非你的實驗要求真空條件)。科學研究的整套邏輯,是要求每一個想法都需要經過驗證,以及眾多科學家的詳細檢查的

這一過程有時候曠日持久,有時候十分嚴酷,但它驗證的不僅僅是結果,還有整個科研歷程。

任何一項經過反對方科學家「攻擊炮火」的研究,都會得到顯著的改善。

對真相的危險拒絕

儘管通力合作已是科學界的規範,一個新的問題可能會繼續出現:誰會在乎這會帶來什麼?認為科學家是孤獨的英雄會帶來哪些危險?

當人們就某一科學主題展開討論時,各種各樣的質疑便會湧現出來。順著這一思路來看,爭論是推動科學進程的必要構成

首先,關於一個科學問題或研究成果的探討和爭論,早在它出現在科學界內部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它隨時可能發酵,然後在持不同意見者之間,有理有節地開展起來。

而等到科學結果被公之於眾後,危險可能隨之而來。現代社會為每個人都提供了發表評論的平台——不論評論者的受教育程度、社會經驗,甚至是對正在談論的主題的了解程度如何,他們都能發表自己的意見。

當然,這是傳播知識的絕佳途徑,這可以為每一種看法提供表達的平台——無論觀點背後所仰賴的數據是否紮實——比傳統的科學傳播途徑更加公平。

尤其在今天反抗權威、平民主義流行的大氛圍下,人們更樂意看到一個孤獨的科學英雄,顛覆學術界已獲得共識的主流認知的故事

問題就隱藏在其中。在這種情況下,一個孤立評論者的意見,可能被視為與數十數百人的的結論同等有效,而後者可能畢生都在研究這一問題,以確保自己對結論的解讀是正確的。

在演化是否真實存在(的確存在)、疫苗與自閉症之間的關聯(並沒有),或者人類是否影響氣候(我們絕大多數時候都會)等問題的討論上,我們都看到了類似的情況。

走向極端的話——似乎互聯網會把所有討論都引向這一個方向——這些錯誤的觀念可能會傷害每一個人

讓真相觸手可及

所以我們能做什麼呢?這一情境中的每個人都有責任改變現狀。科學家們有義務更直白地呈現結果,而不是躲藏在只有他們自己知道的行話、艱深的理論或昂貴的付費閱讀屏障背後。

尤其是在當今社會中,科學項目都在接受公費資助,因此對於獲得這筆費用的研究者來說,確保科學結果能為每個人都理解便是他們的責任。

科學家們還必須找出一種折衷的交流方式,而不是不假思索地忽略「外人」的看法。

另一方面,公眾也有義務仔細思考自己讀到的每一種意見的可靠性。這樣的話,討論便可以建立在充分了解的基礎上,並更可能改進最終的結果。

所以,使科學更平易近人十分重要,這樣的話,「孤膽英雄式科學家」才不會對整體的科學結果造成廣泛的傷害。

文章來源:

https://www.sciencealert.com/myth-of-genius-solitary-scientist-is-wrong-dangerous-to-science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研圈 的精彩文章:

一篇論文能走多遠?你該重視這一步!
Python編程與機器學習研討會

TAG:科研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