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什麼是真正的「愛孩子」

什麼是真正的「愛孩子」

一個沒有當過父親的人,卻用洋洋幾十萬言告訴那些沉浸在天倫之樂中的父母「如何愛孩子」,是我沒有想到的;作為波蘭現代教育先驅,在犧牲半個多世紀之後,其新穎的思想理念竟擺到了非常愛孩子的中國讀者面前,是我沒想到的;當知情者告訴我,「科扎克」這個對於我來說非常陌生的名字,在波蘭竟與音樂家肖邦、科學家居里夫人一樣影響廣泛時,更是我沒有想到的。一系列的「沒想到」,使我這個剛剛做了祖母的大學老師急切地捧起了這部教育學專著《如何愛孩子》([波蘭]雅努什·科扎克/著,林蔚昀/譯,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孩子的前面加上定語「我的」,這個孩子的主體地位就會消解在爸爸或媽媽的價值立場和情感視野中。於是,科扎克首先從嬰兒出生時父母們自然而然的心理反應出發,提出了三個重要問題:「他健康嗎?」「他漂亮嗎?」「他聰明嗎?」

「健康」,是對孩子物質存在本體的重大關切,「漂亮」似乎並不那麼重要,但卻是父母按捺不住的對孩子作為物質客體的又一精神關切。而「聰明」,是智商問題,也是呱呱墜地的嬰兒很難馬上顯現出來的問題——卻毫無例外地牽繫著爸爸媽媽的心。但是,書中卻沒有明確樹立起判斷孩子是否「健康」「漂亮」「聰明」的具體標準。為什麼?

原來,這只是深諳心理學的科扎克設下的一個「圈套」。當你不由自主地尋找判斷孩子的上述三項標準時,就已經鑽進了圈套。因為,作者藏在問題背後的思考是以第二人稱彰顯家長的主體地位的:「如果母親一開始就膽怯地問了這些問題,她不久就會開始提要求:吃吧,雖然你已經飽了;睡吧,雖然你滿臉淚水。因為你必須這樣做,因為我要求你這樣做,這樣你才會健康。」但是,母親(或父親)從此面對孩子而開始的自以為是卻忽略了孩子作為生命主體的千差萬別,畢竟孩子有「各式各樣的心靈」,這就是科扎克大面積概括又細緻劃分出來的各種天性——「主動的和被動的,活躍的和麻木的,堅韌不拔的和任性的,順從的和叛逆的,有創意的和善於模仿的,聰明伶俐的和認真負責的,實際的和抽象的,記憶力出眾的和平庸的,知道怎樣利用消息的聰明才智和誠實的猶豫的,有天生的專制和省思批判的,有過早或過遲發展的,有一種興趣或多種興趣的。」誰會在乎這些呢?我之所以不厭其煩地把這12種「不同的心靈」都列舉在這裡,是看到了作者的良苦用心——他多麼希望家長不要用自己的某種喜好或衡量標準來判斷孩子是否「聰明」啊!

在我國的教育方法中有「因材施教」的傳統,但不是站在父母的角度,而是把孩子作為主體,研究其「心靈」類型和特點的著述。所以,父母和教師依然需要認真思索、認真觀察,繼而認真調整自己究竟該「如何愛孩子」的思想觀念。

在此,感謝科扎克!「愛」,毋庸諱言,是一種感情,是一種喜歡的感情,更是一種愛惜的感情。如果父母親確實愛惜孩子,就應該把「從父母的立場」思考問題,轉換為「從孩子的立場」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回答問題。畢竟,「教育的目的應當是向人傳送生命的氣息」(泰戈爾語)。因而教育的「育」應當從尊重生命開始,而科扎克的智慧和責任恰恰與這一觀念是一脈相承的。於是,他強調,當愛孩子的父母在確定自己因為愛孩子而要確立「好孩子」的標準時,決不能忽略「尊重」這一要義。因為,「要非常小心,才不會把『好』與『方便』混淆起來」。

通過大量的考察、調研和心理學意義上的臨床經驗,科扎克發現,很多父母心中確立的「好孩子」這一標準是等同於不給自己找麻煩的「很乖,很聽話,很好,養育起來很方便」的孩子的。而「愛孩子」也就成了愛那些不給自己添麻煩的孩子,否則,對孩子的「珍惜」「珍愛」就會打折扣。

可以說,科扎克從根本上解決了從誰的價值立場回答「如何愛孩子」的主體性問題。

「整個現代的教育方式,都在渴求孩子當一個方便的孩子。它一步步按部就班地催眠、壓制,用強硬的手段毀滅孩子內心的自由和意志,他堅毅的靈魂,以及他渴求和企圖的力量。」為此,「好孩子」的內心是「沒有意志的,人生會過得跌跌撞撞」。其實,這並非危言聳聽。只要認真回顧中國家長與孩子的對話——「聽話!」「好好學習!」就會發現這幾乎是父母運用率最高的語言,也是孩子最可能當成耳旁風的語言。因為,這是從家長貪圖「方便」的強勢心態出發的命令式的語言,其中絲毫沒有對孩子作為生命主體的尊重。

尊重孩子,除了尊重他們的天性,還要尊重他們的興趣愛好,這是決定孩子未來的事業選擇的重要基礎。這也是科扎克特別提醒人們的。

孩子的模仿力怎麼樣?孩子的觀察力怎麼樣?孩子的注意力怎麼樣?孩子的學習能力怎麼樣?孩子的想像能力怎麼樣?……當作者把這一切家長和老師都非常想探究清楚的問題集中起來闡釋時,沒有明確答案的散文化文字,再次讓我們感受到了科扎克對讀者的尊重。

是的,不同的讀者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和見地不盡相同。但是,當孩子的選擇——包括讀書時的專業選擇和就業時的職業選擇,也包括孩子對戀愛對象與結婚對象的選擇——與家長的喜好不盡相同時,怎麼辦?

這就再一次回到了這部平易近人、妙趣橫生的教育著作的核心命題:家長,請想一想,你是愛孩子還是愛自己?如果愛孩子的目的最終是愛自己,那麼,不要用你的人生觀、價值觀、幸福觀、愛情觀,替代孩子的思考與選擇;如果愛孩子就是為孩子,就是為了人類的將來,那麼,請你一定結合目前的社會問題深入閱讀並思考科扎克這位傳奇人物奉獻給人類的這部著作,它會使你跳出人類看人類,跳出自己看自己,跳出「愛孩子」的情感,重新判斷什麼是「愛孩子」。

科扎克的這部著作是屬於未來的!

(作者系內蒙古藝術學院教授)

《中國教育報》2018年03月26日第10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悉尼協議》適用於我國高職課程改革嗎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