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銀聯網聯「同質化」角力:支付機構接入和切量仍在搖擺不定

銀聯網聯「同質化」角力:支付機構接入和切量仍在搖擺不定

距離2017年12月發布的《條碼支付業務規範(試行)》(銀髮〔2017〕296號文,以下簡稱《規範》)的執行不足10天,「斷直連」合規大限下,清算、銀行、非銀支付機構均在加緊綢繆。根據《規範》,銀行、支付機構開展條碼支付業務涉及跨行交易時,應當通過人民銀行跨行清算系統或者具備合法資質的清算機構處理,即所謂的「斷直連「,執行日期為2018年4月1日。

而根據《中國經營報》記者拿到的一份銀聯方面關於支付寶和微信條碼業務介入的方案顯示,該方案是針對支付寶、微信條碼業務合規做出的相關介面安排,方案擬定日期為2018年2月。該方案推出的背景正是源於《規範》的執行日期限制。

事實上,在更早前的1月底,中國銀聯即正式宣布新一代銀聯無卡業務轉接清算平台正式向各類成員機構展開大規模的業務承載服務。此舉也被輿論認為是其應對監管方向以及清算市場環境調整的主動求變。

對於上述這份方案的真偽以及升級無卡清算轉接的背景和目的,銀聯方面在回應本報記者的採訪時表示:2017年以來央行密集出台系列支付領域的監管政策,銀聯作為具有合法資質的清算機構,會積極推動產業相關機構加快市場規範行為。而此前,則有銀聯內部人士向媒體證實方案處於初始階段。

雖然監管此前設計了網聯統籌線上、銀聯統籌線下的市場劃分安排,但在執行層面開展起來並不那麼容易——隨著移動支付的高速發展,支付行為本身的線上線下界限正在持續融合;另一方面,在銀行賬戶和銀行卡的界限同樣難言清晰的客觀現實下,網聯和銀聯的責權利分配仍有諸多重疊模糊地帶。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在「斷直連「的壓力下,如何保證支付機構順利接入和切量才是問題關鍵,而未來非常可能的局面是,銀聯網聯共同承載整個線上線下支付市場的清算任務。

雙雙布局條碼支付清算

根據方案,微信、支付寶接入銀聯後,收單機構與商戶進件與聯機交易將通過銀聯處理,清算業務將通過央行大額系統進行。方案總體原則在於:滿足《規範》的時間要求,盡量讓微信、支付寶及收單機構少改動,暫延用微信、支付寶的現有介面和對賬文件格式。

方案顯示,在微信埠,微信支付對銀聯提供了新的介面進行支持,而支付寶將延用現有介面。此外,微信、支付寶交易資金分別劃付,不合併處理(意味二者無法實現互通轉賬)。不過方案並未就費率等問題進行說明。對於上述方案,支付寶和微信方面均對本報記者表示不予置評。

在一位移動支付行業資深分析人士看來,上述安排顯示為了「斷直連」,三方均作了一定妥協讓步。據其透露,目前的清算設計原則應該是銀聯無法識別支付寶和微信的具體交易數據,但通過清算流程後可以由央行識別掌握。

2017年8月4日,央行支付結算司向有關金融機構下發了《中國人民銀行支付結算司關於將非銀行支付機構網路支付業務由直連模式遷移至網聯平台處理的通知》(209號文)。根據該文件要求,各銀行及支付機構應於2017年10月15日前完成接入網聯平台和業務遷移相關準備工作。自2018年6月30日起,支付機構受理的涉及銀行賬戶的網路支付業務全部通過網聯平台處理。但有知情人士稱,上述10月15日的工作目標,在彼時並未完成。

雖然209號文要求支付機構受理的涉及銀行賬戶的網路支付業務全部通過網聯平台處理,不過在2016年的《非銀行支付機構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112號文)中,針對跨行支付業務的情形要求的是「支付機構開展跨行支付業務必須通過人民銀行跨行清算系統或者具有合法資質的清算機構進行」。在前述296號文中,也有同樣的要求。而目前銀聯和網聯均具備合法清算資格。

公開消息顯示,3月初,網聯在其舉辦的非銀行支付機構網路支付清算平台全業務功能交流會(第二期)上透露,已具備支持條碼支付等相關業務功能,覆蓋現有直連模式下的全部合規業務需求。

一位第三方支付機構內部人士透露,去年其在前任公司任職時,公司曾對接入銀聯渠道有所顧慮,認為未來可能需要全部接入網聯。不過後來仍堅持設計了可以做到銀聯網聯直連互切的路由切換體系。「肯定兩家都要接入做備份。「

分羹「斷直連「市場

在央行此前的定位中,網聯平台主要處理支付機構發起的、涉及銀行賬戶的網路支付業務,糾正支付機構違規從事跨行清算業務。

有「接近監管人士」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支付機構受理的涉及銀行賬戶的網路支付業務全部通過網聯平台處理,而涉及銀聯卡號的網路支付業務則通過銀聯處理,具體則要看支付機構報送的數據信息。

不過上述安排在實際執行層面還存在一些難點。蘇寧金融研究院互聯網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認為:銀行卡是銀行賬戶的主要介質,很難嚴格區分。建議還是從線上線下的角度來區分。他透露,第三方支付機構發起的網路支付業務,主要還是網聯在做,而條碼支付收單業務,目前雙方都在布局。

今年3月央行公布的《2017年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顯示,2017年僅銀行業金融機構共處理移動支付業務375.52億筆,金額202.93萬億元。艾瑞諮詢《邁向移動支付時代——2017年中國第三方市場監測報告》中指出,當前以互聯網電商、金融業態代表的網路支付流量趨於穩定,而以條碼支付為代表的移動支付流量則呈現出高速增長態勢,預計將成為未來第三方支付交易規模的增長動力。從這個意義上講,銀聯和網聯分割的是一塊較之網路支付相比更具想像力的蛋糕。

事實上,在條碼支付為主流的移動支付領域,線上線下的界限正在模糊,而在資金流通渠道上,即通過銀行卡還是銀行賬戶,也很難區隔。前述支付清算領域資深從業者告訴記者,在美國銀行卡和銀行賬戶是兩個體系,而在國內二者基本是完全對應的關係,用戶在前端使用時不會有任何感受上的區別,到底走相應卡組織還是其他渠道,要看商戶最終選擇。

在去年網聯正式運行時曾有媒體報道,有央行支付結算司人士彼時表態稱「網聯剛起步,支付機構要積極支持網聯建設,目前暫時不接入銀聯。未來的終極目標是,隨著市場各種機制發展成熟後,也有其他的清算組織進場後,可以自主選擇接入某家監管認可的清算組織。」

而從目前的情況看,機構為了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斷直連」,同時選擇網聯和銀聯成為主流共識。而記者採訪的多位行業人士也傾向認為——目前網聯和銀聯在從事的清算支付業務沒有本質區別,是同質化競爭。

在客觀條件層面,面對全面切量的日期越來越近,確保互切平穩,兩家機構分擔支付機構接入量也很可能成為一種必然局面。據此前網聯官方數據顯示,網聯繫統業務處理能力在2017年「雙11」前估算已可實現18萬筆/秒的性能設計指標,具備轉接清算全量網路支付業務的承載基礎。不過記者注意到,2017年「雙11」開場5分鐘22秒,支付寶的支付峰值達到25.6萬筆/秒,資料庫處理峰值達4200萬次/秒。

根據網聯官方數據,截至3月初,網聯清算平台已接入近340家銀行及近100家支付機構,累計切量筆數超過83億,累計處理交易金額超過2.3萬億元。而根據此前央行公布的《2017年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2017年非銀行支付機構發生網路支付業務(不包含紅包類娛樂業務)2 867.47億筆,金額143.26萬億元。

前述支付清算領域資深從業者透露,在「斷直連「的背景下,支付寶和微信支付除去合規和分流備份需求顯然有動力和意願要同時接入兩家清算機構。記者採訪的多位人士均傾向同意:最終仍需尊重市場規律,讓銀行和支付機構來選擇平台和切量規模。

(編輯:楊少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金評媒 的精彩文章:

新華社:1億戶市場主體,大市場監管如何發力?
2月份5家眾籌平台倒閉籌資金額環比下降16%

TAG:金評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