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自由,從形式到內容

自由,從形式到內容

自由是他一生的主旋律,是他的基因與骨髓。


一、小學、中學

1879年,他出生在德國西南的一個小鎮,父親開一個小電器廠,母親是家庭主婦。父母對他的教育是開放的。小時候他記憶最深的,就是在五歲生病時,父親帶給他一個羅盤。他最感興趣而一連數天想要弄清楚的是,為什麼那根針總是指著固定的方向?他向父母提出一連串的問題,幾乎到了頑固的地步。

他想追求一種思想的釋放與自由,他想追尋一種超越自然的力量。他不喜歡宗教學校教條式的教育,他喜歡自己探索。他九歲時就進入高級中學,十歲開始讀通俗科學和哲學;十二歲自學歐幾里德、高等數學;十三歲讀康德;十六歲自學完微積分。

他骨子裡流淌的是一種自由的基因,反對一切被固化被束縛的東西。那時候孩子們最喜歡玩軍人的遊戲,喜歡看閱兵隊伍;但他哭著對父母說:「我長大可不願成為這樣一種可憐的人!」後來還在自己的一篇文章中回憶:一個人能夠洋洋自得的隨著軍樂隊在隊列中行進,單憑這一點就足以讓我對他鄙夷不屑;這樣的人之所以長了個大腦,只是出於誤會。

十七歲要被徵兵入伍,軍中的刻板生活實在是他無法接受的。他讓醫生開了一份假證明,以此來逃避服兵役。不幸被學校發現,他被開除了。


後來,隨父母到瑞士。他復讀了一年,進入一所著名大學。本來,按部就班走下去,畢業就能找一份好工作。但他實在不服管制,蔑視權威,把教授都惹惱了,結果留校的願望落空。1900年,21歲的他,大學畢業,但沒有教授願意替他寫推薦信,工作沒有著落。

最後,還是一位同學,幫他在瑞士專利局找到了一份做審查員的工作。這份工作很輕鬆,從此開始了他的人生轉折點。

在專利局的七年,他對前人的學術成果不斷質疑,同時也不斷豐富自己的學術成果。特別是1905年,他的思想光芒達到井噴,他接連發表了五篇論文,每一篇都是足以震動學界的標誌性成果。

第一篇講的是光的波粒二象性:光不僅以波的形式,而且以粒子的形式發射出來。後來他憑藉這一篇論文,獲得了諾貝爾獎。

第二篇,他測定了分子的實際大小;

第三篇,他論證了原子的存在;

第四篇,他提出狹義相對論。顛覆了時空概念;

第五篇,他提出了科學史上最著名的質能方程(能量等於質量乘以光速的平方)。


他在情感生活中,完全是一種隨性與自由,情人眾多。只要這些女性不會對他有所要求,而且讓她覺得可以自由接近,那麼他們的關係就能維持;但只要影響了自由,他就選擇逃避。

十六歲時,他就和老師的女兒墜入情網。但因為感到束縛,他就主動結束了這段關係。

他有兩任老婆,但不妨礙他和秘書、助手、社會名流、寡婦、甚至蘇聯間諜等眾多女性發生過情感糾葛,而且他似乎終身都沒法擺脫與女性的曖昧關係。

他甚至對第二任老婆、離過婚的表姐說過這樣的話:「你一定知道,根據天性,大多數男人並非一夫一妻;當傳統擋住去路,使這種天性愈發得到了加強。」

1915年,「廣義相對論」的發表,才使他的名聲大噪。世界各地都在傳頌著他的名字和他的理論,將他歸入天才的行列,將他封為「塵世中的聖徒」。

量子力學的先驅玻恩說:「廣義相對論,是人思考自然的最偉大成就,是哲學洞察、物理直覺和數學技巧,最令人驚嘆的結合。」

在他之前,人類對世界的所有認知都是建立在牛頓絕對時空觀的基礎上的,也就是時間和空間是絕對的,恆定的,跟物體運動的速度是毫無關係的。

而廣義相對論,則是描述物質間引力相互作用的理論,這一理論首次把引力場解釋成了時空的彎曲。時間是相對的,是會隨著速度的變化而變化的。他推翻了牛頓的時空觀,也顛覆了人類的整個物理體系和思維領域,成為人類科學發展史上的又一划時代的革命性理論。

他改變了我們所有生活。我們平常看到的所有科幻電影,不管是講時空的,講宇宙的還是講外星的,都是基於相對論的理論框架;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包括GPS等在內的許多實際技術的應用,也都來自於相對論的研究成果。此後他又提出了一種關於整個宇宙結構的概念。

直到今天,大量最尖端的現代科學技術,比如光電電池、激光原子能、光纖、太空旅行、半導體,所有的這些都離不開他的理論成果。


他信仰和平與自由,反對一切形式的戰爭和殺戮。

他有自己的「宗教信仰」,但這是一種宇宙宗教感情。什麼是宇宙宗教感情?愛因斯坦曾經這麼說過:嘗試用我們有限的手段探尋自然的奧秘,你將會發現,在所有可以認識的規律和聯繫背後,存在著某種微妙的無形的莫名的東西,對這種超越了可理解事物的力量的敬畏,就是我的宗教

他的一生,是追求極度自由的一生;我們一直生活在他創造的世界裡。

這個世界、這個宇宙的本源力量,叫「愛因斯坦」。

20170322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江蘇劉志祥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腦子不用會笨-理解神經元細胞

TAG:江蘇劉志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