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為什麼蘇聯可以在短短十年內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強國?

為什麼蘇聯可以在短短十年內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強國?

原標題:為什麼蘇聯可以在短短十年內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強國?


小時候,在課本上看到這樣的事情,經濟危機時期,資本家將賣不掉的牛奶倒進海里,老師說,這是因為資本家唯利是圖的本性所決定的。可是,那時不懂得,本著天性,只覺得資本家原本可以將牛奶分給有需要的窮人們,如工人階級。


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推動了社會的進步,讓資本家們因機器工業而獲利更豐富,不過,處於被剝削的工人階級的遭遇卻不樂觀。這便催生了主張消滅私有產權,倡導公有制,代表無產階級利益的紅色意識形態在歐美國家興起。 這無不是生產資料私有制的封建及資本主義社會所不容,於是,他們為了已得利益及長久掌權,必然會鎮壓工人階級,而工人階級也會為了自己的利益和權益長期抗爭。

而一戰中, 歐洲列強為了應付戰爭,加大了對國內工業資源的掠奪程度,使得工人階級生存環境愈加不堪。在工人的反抗下,一戰末期,工人階級為代表的革命席捲了歐洲,其中就有俄羅斯的二月革命,直接瓦解了沙皇政權。而二月革命具有很強烈的紅色意識屬性,資產階級強勢鎮壓布爾什維克,並組建了僅有八個月的資產階級政府。之後,十月革命爆發,布爾什維克奪取政權,紅色意識主宰了俄羅斯。



為了發展國家經濟,蘇聯版的俄羅斯帝國,採取了全盤公有制經濟。在以市場經濟、自由經濟的西方私有制社會裡,可謂是別樹一幟。就連蘇聯時代之前的俄羅斯,私有經濟的路線與方向也和其它西方列強相一致。


那麼,蘇聯為什麼會與在工業發展道路上,全盤公有制,大搞計劃經濟呢?

俄羅斯之所以這麼做是因公有制正好符合了當時俄羅斯的國情。


第一,政治上極端集權的需要。


橫跨亞歐大陸的俄羅斯地域遼闊,而正是這種大也使得國家結構十分複雜和民族也非常多,而主體核心板塊的東歐平原位於領土的西部,地緣實力也並不是很突出,再加上在多民族人口構成中,主體民族俄羅斯族也沒有壓倒性優勢。這導致了俄羅斯存在分裂的危險。所以,在政治上,俄羅斯通過中央集權的方式,來最大限度的維持整個國家的完整統一。


而在中央集權的政治政治權力也要盡量直接掌控國家經濟,更是要將關係國計民生的重要資源牢握在手,這也就為俄羅斯全面實行公有制在經濟提供了政治基礎。而俄羅斯地緣和人文的缺陷非常嚴重,這就使得政治上的極端集權,而這種政治就需要經濟基礎做支撐。


第二,國家發展的特殊性所決定。

蘇聯作為一個擁有2200多萬平方公里的世界一流的地緣大國,對外拓展地緣影響力,來獲取「大國溢價」也成了必然。另外,地處亞歐大陸北部中央的俄羅斯,不得不面對存在和世界大多主要勢力的結構性地緣衝突的事實。俄羅斯只有最大力度的發揮自己的潛力,才有機會在帝國時代競爭中取得勝利。


在工業時代早期,一套完整且能自給自足的工業體系,是一個國際能躋身於一流世界大國的重要體現。而當時,能達到這樣程度的國家只有地大物博的美國,老牌殖民國家英法而已,就算是德意日也不能完全達到這樣的標準。


雖然,國土廣闊的俄羅斯的資源儲備絕是世界一流,能滿足自身工業發展的需要。但也正是因其太過廣袤的國土,使得資源不集中,零散於各地。再加上俄羅斯自然環境極端惡劣,且大量資源分布在偏遠的凍土帶和荒漠中。這樣一來,俄羅斯的資源開發難道極高,運輸成本也會異常高昂。


在資本力量唯利是圖的本之下, 俄羅斯的資源開發顯得不太合算,開發動力不足,再則,也確實是力量有限。這種情況下,就需國家統籌布局,最大限度的集中資源來開發國土。另外,從全局上高度規劃統籌,修建所需的基礎設施,從而來降低資源開發及運輸成本。


而成為國土資源開發的主體後,國家就有絕對控制整個工業體系的力量。


而在私有制環境下,因俄羅斯資源開發難度大及運輸成本高,為了獲取最大利益,資本家和企業極大可能會從國外購進相對廉價的資源,或者是遷出俄羅斯到其它國家生財。而兩種選擇都會損害到俄羅斯國家的整體利益。從社會財富金字塔的分布形式來看,資本家和大企業掌握了國家的絕大多數財富,如果遷出俄羅斯的話,無疑是將俄羅斯的財富送給了其它國家。而若從國外購買資源,也就是說進口量增多,資金還是會大量流向國外,這會導致投入國土開發的資源越來越少,而直接制約了國力的增長,工業體系的健全程度,最終,在與其它列強競爭中敗下陣來。


而俄羅斯要避免落到被其它列強擠壓,發展公有制經濟,中央集權的政治直接控制國民經濟,才是最好的出路。


不過,公有制經濟的弊端也顯露了出來,經濟運行效率不是很高,資源配置過程中的浪費也不少。不過,在工業時代中前期,工業規模的高速擴張彌補了下行的經濟運行效率帶來的負面影響。而作為資源大亨的俄羅斯,也可以忽視資源浪費。

第三,被其它勢力合圍的地緣格局所決定。


19世紀中期開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競爭中,俄羅斯遠落後於競爭對手。而俄羅斯與亞歐大陸上不可避免的主要地緣勢力的結構性衝突,又使得其陷入到被全球主要列強圍攻的境地。


而第二次工業革命後,隨著人類征服自然能力的提升,山脈、河流、荒漠、海洋等緣屏障的阻斷作用也越來越弱,這就加劇了各大文明勢力的交集和衝突。而俄羅斯的地緣區位和龐大的體量,共同決定了其它主要地緣勢力與俄羅斯不可避免的結構性地緣衝突。


在這種不進則退的地緣格局之下,俄羅斯的選擇也就兩條路,要麼,壯大自己的國力,向外拓展,來獲得最大化的大國溢價;要麼,就淪為周圍列強合圍的獵物,被蠶食殆盡。顯然,選擇前者成為必然。



而如何才能壯大國力呢?那就是靠中央集權下國家掌握社會資源,來應對多方外部威脅。而依靠公有制經濟,才能使中央集權最大限度的掌控社會資源。


政治上極端集權、國家發展的特殊性,以及被其它勢力合圍的地緣格局,共同決定了俄羅斯以公有制經濟為基礎來推動國力的強盛。


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下,俄羅斯採取的公有制經濟是符合其基本國情的,這便有了短短二十年內,蘇聯成長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工業大國。


不過,隨著歷史環境的改變,公有制經濟的弊端也暴露無遺,到蘇聯後期,曾經被捧上天的體制,卻成為了被人所唾棄的累贅負擔,到最後一定程度上竟致使了蘇聯解體。


那麼,是什麼導致了公有制經濟在蘇聯的地位一落千丈?


本文為雲石地緣政治系列175章。解讀大國博弈內幕,剖析政治深度邏輯,請用微信搜索公眾號:雲石,收看全部雲石君地緣政治系列文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浪子讀歷史 的精彩文章:

一個曾紅火的東歐大國,終因蘇聯殃及、精神領袖辭世而崩塌

TAG:浪子讀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