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春季海參圈化冰期池塘管理

春季海參圈化冰期池塘管理

隨著氣溫的回升,池塘逐漸開始化冰,一年中海參的第一次生長季節即將到來。每年化冰期,都有許多養殖池塘的海參出現不同程度的損失,主要問題是化皮、漂參、氣泡病、腫嘴搖頭等病害。根據筆者多年的池塘養殖服務經驗,下面就每個問題進行分析,給出池塘化冰階段的管理工作建議,希望能給廣大養殖戶提供幫助。

一、海參化皮

1、立春後池底溫度升高,水中及海參體內的氣體(如氮氣、氧氣)溶解度變小,氣體逸出,損傷海參薄弱的地方(如肛門處、肉刺基部),然後細菌感染引起化皮。

2、春季氣溫不穩定,一般池邊的冰先化開,當海參出爬時大幅降溫,若岸邊附著基過少,在那攝食的海參來不及回礁,海參就會凍傷,應激反應過大,也會導致海參吐腸、化皮。

二、海參漂參

1、化冰期間,由於底層環境惡化,餌料缺乏,海參會爬向池邊餌料豐富處覓食,濾食鹽度低的水,比重減小,就會形成漂參。

2、化冰後,死亡青苔或泥皮發酵上浮,會把趴在上面攝食的海參一起帶著浮起來,接觸淡水或凍傷。

3、氣泡病導致體表或體內有氣體,海參上浮,死亡率升高。

三、海參氣泡病

封冰期覆冰在池塘表面形成一個物理屏障,將池水與大氣完全隔離開,形成一個封閉的系統,冰化前池中浮游植物或水草生物量大,產氧能力強,在封閉的系統中由於壓力大,氣體在水中多呈溶解狀態,氣體飽和度不是很高,一旦春季覆冰融化,壓力驟減,水體中的溶解氣體就會變為短期的過飽和狀態,水中溶解的氣體會以遊離狀態存在水體中。

海參在短期過飽和的水體環境中,吸入過飽和的水會發生氣泡病。同時化冰期間海參體內氣壓超過環境氣壓,體內溶解在組織液中的氣體也會形成氣泡遊離出來,在體內或皮膚下形成氣泡,加重氣泡病發生。

四、海參腫嘴和搖頭

海參冬蜇期間,特別是封冰期,大量腐殖質(如死亡生物、糞便)在池底沉積、發酵、腐敗、變質,海參接觸這些有害物質,就會出現腫嘴吐腸情況。如果大量攝食這些東西,海參會像人吃了腐爛的食物一樣,引發腸炎而表現出搖頭的癥狀,嚴重影響海參的攝食和生長。另外,海參腫嘴分為兩種情況,第一種是腫嘴呈黑色,主要是中毒引起,比如誤食腐敗物,有害物質刺激等;第二種腫嘴呈白色,石灰環突出,主要是應激反應導致,如環境突變,缺氧等。

五、池塘化冰階段的管理工作

1、定期檢查水質、海參情況

海參越冬池塘封冰時間較長,氣候不穩定,封冰期也會出現缺氧、氣泡病等,造成海參大量死亡。而多數池塘管理者往往忽視封冰期的管理,認為封冰後不容易出現問題。建議定期檢測冰下水質和海參出爬攝食狀況,出現水質異常和化皮、腫嘴等情況時,及時針對具體原因提早處理,減少損失。

2、打冰眼

冬季立春後參圈打冰眼是冬季參圈管理的一項重要工作。立春後打冰眼的池塘,能夠使冰層上下氣體流通,這樣化冰過程中基本沒有發生氣泡病的情況,並且化冰後海參出爬攝食較好。另外,通過打冰眼能觀察池底海參、底泥以及水質的情況等。

3、換水、排淡

化冰前後海參圈水體鹽度、溫度會在短時間內迅速下降,極易引起海參應激反應。冰層較厚的海參圈,化冰期大量淡水在表層聚集形成水分層。化冰期應及時排出池塘表層淡水,注入外海水。盡量避免大排大灌,減少海參應激。同時一定要保持較高水位,水位保持在1.5米以上。

4、改底,分解有機質

封冰期時間較長,底部爛草、死藻腐爛發酵積累大量有毒有害物質。為防止海參攝食這些腐爛的有機質,化冰後需馬上使用「底居安」、「底加氧」改底增氧,分解底部有機質。

5、防控氣泡病,增強體質

化冰過程中水體壓力驟減,是氣泡病的高發期。尤其是青苔較多、進水條件差、底髒水肥的圈更嚴重,建議化冰期溶解氧飽和度過高的圈及時外潑「速解安」、「激活」打破水體表面張力,控制海參氣泡病的發生,提高海參體質,促進出爬。

6、調水解毒

換水後,及時使用「碧水安」外潑,對水體進行徹底解毒,穩定水質,同時,能幫助海參恢復狀態。

7、消毒抑菌

若海參出現腫嘴、化皮現象,使用適量「永樂碘」消毒抑菌,癒合傷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利洋水產 的精彩文章:

是什麼原因讓您的海參如此僵硬?

TAG:利洋水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