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那些強迫癥狀背後,隱藏了多少焦慮與不安

那些強迫癥狀背後,隱藏了多少焦慮與不安

第一次見到這一家三口,是半年前的某一天上午。

來的是25歲的兒子和他人到中年的父母,一進諮詢室,兒子和媽媽緊挨著坐在長沙發上,爸爸則獨自坐在另一張沙發上。

當媽的頂著黑眼圈一臉焦灼:一宿沒睡呀,我都快煩死了。

原來頭天晚上一家人一起看電視聊天,聊著聊著,這兒子突然對他媽說:打住打住,剛才您說了句什麼?我沒聽清。

當媽的愣了:我說了句什麼?哪一句啊?

兒子:我要是聽清楚就不會問您了,哎呀,你剛才有句話我沒聽見說的是什麼,您趕緊給想想。

當媽的立刻知道,兒子的老毛病犯了,這老毛病的具體表現是,如果漏聽了一句話,要立刻返回去找,必須要馬上搞清楚漏掉的那一句到底說的是什麼,比如看電視聽新聞,如果漏聽了一句,兒子一定要返回去重聽一遍。電視有回放功能還好辦,如果漏掉的是誰說的話就比較費勁了,得拚命往回捯。

此前在家裡已無數次上演這一幕,爹媽早已深受折磨,他們很清楚,如果找到漏掉的那句話,兒子就不鬧了,如果找不到,這小子且折騰呢。

兩口子急忙回憶剛才都說了些什麼,但兒子說:都不是都不是。

結果這一宿大家誰也別想睡了,找不到那句話,兒子有些焦躁,開始生氣指責父母,父母也開始彼此指責,三個人亂成了一鍋粥。最後,已經忍受兒子癥狀很長時間的媽媽終於受不了了,大吼一聲:明天,明天必須去看心理醫生。

諮詢中呈現出來的一些真相也讓這對夫妻吃驚,這個兒子大學畢業後,換了好幾份工作的原因,也和這個老毛病有關,單位領導開會講話,或者找他談話,如果他漏聽了哪一句,會不斷地找在場的同事詢問,同事若想不起來,他又實在受不了的時候,會去找領導求證,可領導哪記得自己都說過哪些話呀,他又不敢像逼自己父母那樣去逼著領導回憶,結果搞得自己很難受,很憋屈,最後遷怒於領導和單位,於是報復性頻頻跳槽。

許久未說話的父親,突然長嘆一聲:以後你走到哪兒,跟誰說話都給錄下來好了,保證不會漏掉任何一句話。

結果他兒子眼睛一亮:哎,這倒是個辦法。

我問那個兒子:如果錯過了漏掉的那句話,會發生什麼事情或產生什麼後果嗎?

他說:應該不會吧,我也知道不會有什麼後果,但就是停不下來,一碰到這種情況,完全沒有辦法控制自己,而且會越來越著急。

很多人就是這樣,把自己陷進一個思維或行為的怪圈裡,反覆琢磨糾結,一頭鑽進牛角尖走不出來。

這是典型的強迫症的表現,一個人腦子裡先有了大量的不可自拔的念頭或想法,並因此而無比焦慮,為了緩解這份焦慮,那個人發展出來了一些強迫行為。所以強迫症被歸類為「焦慮障礙」是有道理的,治療強迫症,治療的其實是一個人的焦慮和不安。

美國精神分析協會對強迫症有很明確的診斷標準:

一、你有揮之不去的,讓你很焦慮的念頭。

二、你有大量的、重複的、無意義的、跟解決實際問題無關的行為。

三、你知道這些念頭是自己的,而非別人強加於你的。

四、你一點兒也不享受這個過程,你很痛苦。

五、你每天花費在這些無意義行為上的時間超過一個小時,持續時間超過兩周。

一般來講,只要當事人下決心、有動力來調整和改變,心理治療的效果都是不錯的,就像這個兒子,做了一段時間的諮詢之後,他的癥狀大為好轉,諮詢於他是一個很好的支撐和幫助。我是一邊做諮詢,一邊鼓勵他去投入工作和生活,後來他找到一份工作,做得很好,狀態也很穩定,至今都沒有換。

他的父母因此大大的鬆了一口氣,當然這個諮詢要解決的問題其實還有很多,比如母子共生、父子隔離、父母的焦慮和情感冷漠、一家人彼此的控制......不一一贅述了。

一位定期從外地來北京找我做諮詢的女子,三年前第一次來見我的時候,是被安定醫院診斷為強迫症的患者,醫生建議她必須服藥兼心理治療,她也認為自己的癥狀很嚴重,已經影響了家庭和工作,影響了夫妻關係和親子關係。

現實中的她很善良很謹慎,總怕給人添麻煩,有一次她在諮詢中突然哭起來,原因是「怕我的強迫癥狀會影響到您」,還有一次,她來的時候北京下大雨,她寧肯遲到,在室外徘徊也不願意踏進諮詢室,我問她為什麼,她說「怕把房間弄濕弄髒了,怕別人看了會不舒服」。

其實那個不舒服、那個擔心是她自己的,別人並沒有這樣的感覺。她就是這樣不停地責怪自己,不停地為很多人操心,不肯放過自己,不肯放手所有可以抓住的東西,這恰恰是她焦慮和強迫的根源。當然這個諮詢到最後取得重大突破,她的癥狀逐步好轉,是因為發現了早年間與性羞恥相關的記憶。

很多癥狀背後,都有著難以言說的傷心委屈的故事,也許當事人自己都忘了或未曾覺察,但恰恰是那些以為已被遺忘的記憶成為誘發癥狀的源頭。

對諮詢師而言,做強迫症的諮詢,真的很考驗功力和耐性。

那些每天都要和很多患者打交道的神內科大夫們,更得有耐心。

以下這一幕我已目睹過無數次:

患者:大夫,黛力新有副作用嗎?

醫生:只要是葯,都有一定的副作用。

患者:那這葯我先不吃了行不行,我感覺自己的病沒那麼嚴重啊。

醫生:不想吃你就不吃啊。

患者:可我不敢停葯啊,萬一病情加重了怎麼辦?

醫生:那你就繼續吃啊。

患者:可我覺得我沒那麼嚴重啊。

如此循環往複幾圈之後,醫生音量不由就拔高了:想吃你就吃,不想吃你就不吃。快說,這葯到底是開,還是不開呀?

患者:那您說,我到底是開,還是不開呀?

旁觀者無不替醫生捏了一把汗,生怕他暴跳如雷或氣昏過去。

一位來醫院實習的年輕大夫,在觀摩了醫生們數次問診之後,有一回突然捂住胸口對我說:我覺得我也應該吃點葯了。

我相信他是認真的,很認真的在難受。

我們每個人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強迫行為,比如反覆檢查門鎖、抽屜有沒有關好,比如反覆計數、洗滌,比如走路先邁哪條腿,是一定要踩著格子線走,還是決不能踩到格子線,比如做某些事情前一定要有某些特定的程序和儀式......必須要了解的是,這些強迫行為不是強迫症。甚至很多時候,在很多職業中,有這些強迫行為的人往往是最認真最可靠的,他(她)們做事情往往嚴謹、踏實、周到,值得託付和信任。

一位IT男來做諮詢,他的困惑是,自己每次電腦開關機都要進行一套特有的儀式,比如開機前必須把電腦放到一本厚厚的書上面,他懷疑自己的表現是否正常。

我:如果不做這套儀式你會怎樣?

他:會糾結,總感覺少了點什麼。

我:做這套儀式的時候感覺痛苦嗎?

他:不痛苦啊,其實我很習慣這個過程。

我:沒問題呀,不痛苦就好。

一個總想反覆洗手的女生問我:我每天到底該洗多少次呢?

我問她:你一天洗多少次呢?

她想想:好象得20次左右吧。

拗不過她反覆追問我到底該洗多少次,我說:那就洗30次吧。

她難以置信地看著我:30次?

下次再來的時候,她絕口不提洗手的事,最後諮詢快結束的時候,她終於忍不住了:老師您知道嗎,我現在每天洗手不超過10次。

嗯,這就對了,花錢來做諮詢,就是為了不聽話的。

謝謝您看完這篇文章,歡迎點贊、留言,轉發至朋友圈,與更多的人分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璽心理空間 的精彩文章:

愛到失去自我的人,別指望得到真正的愛和尊重
人生至暗時,誰是那個為你托底的人?

TAG:王璽心理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