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美國斯坦福大學講座教授張首晟:人工智慧能做科學發現時才超越人類

美國斯坦福大學講座教授張首晟:人工智慧能做科學發現時才超越人類

每經記者 莫淑婷 每經編輯 陳俊傑

3月25日下午,美國斯坦福大學講座教授、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張首晟在2018中國(深圳)IT領袖峰會上發表了題為《量子計算、人工智慧與區塊鏈》的演講。張首晟表示,「當前人工智慧尚處於早期,今後還有非常廣闊的前景,目前最缺少的是數據。」

公開資料顯示,張首晟是著名的物理學家,在高溫超導、量子霍爾效應、自旋電子學和強關聯電子系統等研究方向上都取得大量國際一流的原創科研成果。此外,張教授還是知名的天使投資人,他曾參與投資的VMWare是雲計算產業的領軍公司,市值一度高達480億美元。《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張首晟目前擔任美圖公司(01357,HK)獨立非執行董事。

人工智慧還處於早期

張首晟表示,人工智慧是一個基本概念,上世紀60年代就已經被提出來。之所以今天人工智慧能夠有突飛猛進的發展,主要是三個大的潮流的匯總:摩爾定律所描述的計算能力的指數增長;互聯網和物聯網的爆發性增長所產生的海量數據;智能演算法的快速發展。

不過,張首晟認為,儘管人工智慧正飛速發展,但是處在早期,今後的前景還非常廣闊。「現在人工智慧可能是在簡單地模仿人的神經元,但是我們更應該思考的,在這裡面有一個基礎科學重大突破的機會,就是我們真正去理解基本原理,這樣才能夠真正使人工智慧有突飛猛進的變化。」

至於用什麼樣的判據能夠真正衡量人工智慧達到人的標準,張首晟表示,「大家可能聽說過圖靈測試。圖靈測試是說人跟機器對話,但是我們不知道在背面到底是人還是機器。整個對話的過程中,你如果花了一天的時間根本感覺不出來,那就是說機器人好像已經達到人的水平。雖然圖靈是一個偉大的計算機科學家,但是我並不贊同這個判據。人也是進化的過程,人的很多情感並不是理性的情感,要讓一個理性的機器學一個非理性的人的大腦可能並不是那麼容易,比如你可能故意激怒機器人,說不定它也不怎麼會理你。」

張首晟提出了一個新的判據,「人最偉大的一點就是我們能夠做科學的發現,判斷機器真正超越人的智力最好的判據就是哪一天機器人真能夠做科學的發現,能更好地知道科學發現,那一天機器就超過人了。」

人工智慧最缺少的是數據

在演講最後,張首晟還談到了區塊鏈和人工智慧的共生。他認為,人工智慧最缺少的是數據,恰恰今天數據是處在完全中心壟斷的狀態,不能幫助機器合理地學習。

張首晟說,「當今,個人會產生出很多的數據,個人的基因數據、醫療數據、教育數據、行為數據等,但是很多這些數據都是掌握在中心機構裡面,沒有達到真正的去中心化。但是區塊鏈的產生能夠產生一個數據市場。所以我理想的世界,未來每人擁有自己所有的數據,這是完全去中心化的儲存,這樣黑客也不可能黑每個人的數據,然後用一些加密的演算法在區塊鏈上真正能夠達到既保護個人的隱私,又能夠做出良好的計算。」

在張首晟看來,有了區塊鏈之後,會產生(去中心化)的數據市場,也就真正能夠使得社會變得更加公平。

現在,在機器學習的過程中最需要的是那些「少數派」所擁有的數據。張首晟說,如果今天機器學習的精準率達到90%了,要使90%達到99%,它需要的不是已經學過的數據,而是跟以前最不一樣的數據。往往是「少數派」擁有的數據對機器學習來講是最有價值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每日經濟新聞 的精彩文章:

CDN市場大打價格戰 網宿科技2017年凈利同比降34%
羨慕中國人的路,特朗普昨晚拋出了一個1.5萬億美元的大計劃!

TAG:每日經濟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