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闖王李自成至死都不知,他與多爾袞吳三桂最後一戰竟然敗於地道戰

闖王李自成至死都不知,他與多爾袞吳三桂最後一戰竟然敗於地道戰

我們都知道,決定明末義軍領袖李自成生死成亡的最後一戰,發生在1644年4月22日,對壘的是吳三桂和多爾袞的清吳聯軍。決戰戰場擺在山海關西15公里處的九門口長城腳下。事實上,這一戰也是吳三桂、多爾袞人生命運的關鍵一役。

我們從正史和姚雪垠《李自成》所獲得的常識是,這一場血戰,李自成最後以失敗告終。吳三桂被塑造成了內奸,叛逃清軍,夥同多爾袞的清軍鎮壓了轟轟烈烈的明末農民起義。

事實上,從戰役的背景、戰力對比、以及地利條件,李自成都不至於吃敗仗。很多歷史學者和軍事迷也納悶,是什麼神秘力量導致了征戰數年百戰百勝的強大農民義軍在,竟然在常規性的一次決戰中,蹊蹺敗北?

去年,小編來到山海關,考察了一片石古戰場。最後的結論,令人不得不留下一聲長長的嘆息——李自成竟然離奇地敗於「地道戰」!

我們先來看當時的戰役形式。

首先要說到的是戰場:一片石長城。它把清軍和明朝疆域一分為二。一邊是關內,一邊是關外。

還要說到一個人:吳三桂。吳三桂是綏中人。一片石長城,就在綏中。在自己的家門口大開殺戒,吳三桂也很無奈。

明末清初,明清幾股政治力量在關外對峙。明朝守軍將領吳三桂在急劇變化的形勢下,成長很快,儼然一顆冉冉上升的政治明星。先是明朝中央政府對他格外看重,崇禎皇帝迅速將吳三桂加封為平西伯,飛檄急調入衛京師。吳三桂接到撤離寧遠的詔書之前,已在清軍重兵包圍之下,一聽到朝廷說跑,趕緊將寧遠兵民五十萬眾撤至山海關。接著再跑,二十日抵達永平。但是,這幾天明朝政治形勢一天一個樣。還沒等他到北京,朝廷已是李自成的朝廷。沒辦法,吳三桂便在各種政治勢力間遊離,尋找生存空間。為了保全自己,吳三桂打算投降李自成。

這就是明末的三國志。

但是,這個時候發生了一件事情,李自成的部下劉宗敏、李過等對吳三桂的父親吳襄進行拷夾、追贓,甚至還夾帶了吳三桂之妾陳圓圓被擄的問題。於是,吳三桂停止了進京。後來有歷史學家對吳三桂的心理活動做了很多分析。比較一致的是,吳三桂改變了注意,叛李降清。事實上,吳三桂還沒有成為李的隊伍,所以談叛變李自成說不過去。補過可以肯定的是,吳三桂一直在動搖,一直在投機。好了,打住,這不是我要說的重點。

1644年的四月,中國最能打的三隻部隊集中到了山海關。

吳三桂既然已與李自成的重兵決裂,一邊又是宿敵清軍在關外對壘,他面臨的局面可以叫腹背受敵。於是,吳三桂開始求助多爾袞,請清軍「直入中協、西協」,他自己「自率所部,合兵以抵都門」。也就是說,清兵繞開山海關,從喜峰口、龍井關、牆子嶺、密雲等處進入明境。按照他的謀劃,不但可以保護自己,防清軍乘機起殺機,還可以促使清軍與李自成火拚。這就是吳三桂的如意算盤。

接下來的形勢卻沒有按吳三桂的想法發展:四月初六,李自成大軍直接開赴山海關,也就是把與清吳聯軍的決戰戰場開闢在吳三桂的地盤上。這對於吳三桂是非常不利的。在形勢的逼迫下,吳三桂只得火速請清兵自山海關進關,與即將到來的農民軍正面交鋒。

《沈館錄》卷七對這一段歷史有記載:「賊鋒東指,列郡瓦解,唯山海關獨存,而兵弱力單,勢難抵擋。今聞大王業已出兵,若及此時促兵來救,當開山海關門以迎大王。大王一入關門,則北京指日可定,願速進兵。」 「即遣學士詹霸、來袞往錦州,諭漢軍齎紅衣炮,向山海關進發」。

四月十三日,李自成親率六萬大軍奔向山海關。多爾袞在接到吳三桂的二次求援信後,急行軍於二十一日抵達關門十五里之外。多爾袞到來的時候,吳軍已與李自成在一片石戰鬥了一天。

我們來看當時的兵力對比——

李自成十萬;

吳三桂五萬;

多爾袞八萬。

從數量上說,李自成兵力約少於吳多聯軍,但是這不是李自成戰敗的理由,甚至戰役形式對李自成是有利的。

四月二十一日的戰鬥是這樣的:清軍「夜半移陣,駢闐之聲,四面皆至」。次日黎明,清軍進迫關門前五里許,「即頓兵不進」,「駐兵歡喜嶺,高張旗幟以待」。由於連日以來農民軍所發動的強大攻勢,山海關已危在旦夕,吳軍內部也出現了瓦解的跡象。這對於李自成非常有利。

但是,在四月二十二日這天,爆發了決定三方命運的、慘烈的一片石大戰。注意,歷史學家說,清軍突然從陣後繞出並向李軍發動了猛烈地進攻,李自成事先對清軍入關毫無所知,加上連日作戰,雖然拚命搏戰,最終抵擋不住清吳兩軍聯擊,遭受重創,被迫率餘眾西走。

決定三方命運的一片石之戰,竟然一句話就這樣結束了,勝利的是清吳聯軍,失敗的是李自成。勝利的蹊蹺勝利,失敗的蹊蹺失敗。

前幾日的戰場形式,對李自成都是有利的,怎麼一夜之間戰場形式突然來了個一百八十度急轉彎?

沒有任何一本歷史或軍事著作對這場戰役有過令人服氣的解讀。

兵力已經對比了,戰役形勢的走勢也已經明確。那一夜之間究竟發生了什麼?

來看一片石戰場地形——

這張圖就是一片石戰場。兩邊對立的是山,中間是河谷。一段水上長城把兩座山巒連接起來,形成了難以逾越的屏障。

右邊是關外,清軍和吳軍就是從右邊往左邊進攻,屬於向上攀登式進攻。

左邊是關內。李自成的隊伍屬於依託長城堅守的一方,居高臨下,佔據著長城的險隘。

且不說雙方軍力差不多,李自成在幾日作戰中已經佔據有利戰局,而且還是依城駐守,完全可以以一當十。

抗戰時期,日軍就在這一代與中國守軍交鋒過,那段連接兩山的水上長城,幾乎就是日軍的噩夢。

正常情況下,清吳聯軍幾乎不可能攻破李自成的長城防線。他們的大炮攻不破,因為李自成也有大炮。他們的騎軍翻不上去,那裡對雙方展開大規模的騎軍對殺,幾乎不可能。再說,闖王的騎軍也不是吃稀飯的。而且,到處是山巒和亂世,又是在很陡的坡上,大規模大陣勢施展不開。

那麼只有一種可能,難道清吳聯軍真是傳說中的從天上飛過去的,要不是從地下鑽過去的?

事實上,三百多年來,歷史學者一直在猜測,那一夜究竟發生了什麼。有的學者說,那一夜,李自成的隊伍發生了叛亂,是內奸打開了缺口,讓清軍翻進了長城內。當然,這種說法沒有得到學術認可。

最近,山海關地方學者在考古發掘中,無意中發現了一段隱秘的地下長城,忽然為歷史愛好者和軍事迷們提供了解讀那段歷史的一種近乎於傳奇的可能。

九門口隧道長城,被稱為"城下城",據說是萬里長城中唯一的明代地下長城,位於葫蘆島市綏中縣李家鄉境內,距山海關只有15公里,因關有九門而得名。九門口修築於北齊,擴建完備於明洪武年間,是長城東端重要關隘之一。九門口長城下九個水門,雄偉壯觀,上有長城九門,下有九江河水。長城在這裡依山而建,中間九門雄踞,真的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守軍一方,若佔據長城的,可據地利條件,對付十倍於己的敵軍的進攻。

但是,李自成不知道,在九門口長城山體下面,竟然藏有一條全長1027米的明長城暗道。當然,吳三桂也不知道。多爾袞也不知道。

那段長城藏在一片石關旁的一個隱蔽的山腳下,而且已經修建了幾百年了,早已坍塌毀損,剩下點痕迹早已也掩映在雜草從中。

沒有人知道,明初洪武十四年著名將領徐達奉旨修建九門口長城,還秘密開掘了這樣一段從長城內側校軍場不經九門城關而秘密直通關外的山中暗道。

隧道有兩個出口,一個入口。一個出口直對點將台,一個出口為一片石戰場。一個出口直通關外,洞內有29個大小岩洞,分別為號鍾室、衛生間(茅房)、禁閉室、中軍室、水牢、存糧庫、伙房、水井房、碾房、兵器室、練功房、炮室、刑具展室、駐軍室、佛室、關公和山神祭拜室等洞室,暗道中既可以屯兵又可由內城突發奇兵至攻城之敵後部如神兵天將,暗道中可以駐紮約2000人,洞內設計了排水系統和通風孔以保證駐紮在洞室中的士兵活動自由,洞內的水井清澈見底水質甘甜清冽,可供2000餘人飲用。當初徐達開挖這段長城,估計主要還是用來作為守軍一方秘密屯軍的。

就在雙方激戰的四月二十一日晚上,那一夜,吳三桂側夜難眠,因為他和多爾袞的清軍在關外久攻不下。多爾袞十分惱怒,照這樣下去,明天,就是他們敗回遼東的開始。

都說人的智商在高壓下會突變。估計吳三桂也是這樣。他一著急,不知從哪裡尋覓到了一個原來駐守過這段長城的老軍士,那個老軍士當然不知道有這個暗道,但是就是他竟然神奇地探到了暗道的位置。這是很奇怪的。那個老軍士肯定事先也不知道的,但有經驗,可能也聽過傳說,就是不知道確切的位置。不過,那個晚上,他成功地在亂石從中找到了隧道的一個入口。

於是,下半夜,當李自成的部隊在休息待戰的時候,吳三桂開始帶領士兵在長城下連夜重新疏通了那條隧道。

第二天,發生了李自成百思不得其解的可怕一幕:清吳聯軍竟然突然從關內的坡上也就是他的背後鑽了出來,內外夾擊了他的起義軍!

然後,故事到這裡應該畫下一個大大的嘆號了。李自成,一代闖王,到死都不知道,他的失敗盡然毀於一段長城地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李自成 的精彩文章:

崇禎死前給李自成留了封信,凡是看過這封信的人都會被感動
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陳圓圓成明朝和李自成命運改變的導火索

TAG:李自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