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拉住灰犀牛——Facebook數據泄露給我們什麼啟示

拉住灰犀牛——Facebook數據泄露給我們什麼啟示

近年來的互聯網商業論壇有一個避無可避的話題:技術的權力邊界和互聯網公司的社會責任。比如在剛剛過去的西南偏南互動大會上,Apple軟體和服務業務高級副總裁Eddy Cue在宣布收購雜誌訂閱軟體Texture並將其與Apple News整合後,緊接著就強調:「蘋果的主要收入來源不是廣告,所以蘋果不會通過收集用戶數據和推薦廣告來賺錢。」相較於一些平台通過演算法和標題吸引用戶或存在假新聞,蘋果不會根據用戶喜好來排列新聞,而會加入更多深度報告。YouTube CEO Susan Woicicki在談到備受指責的有毒內容時,也表示會在視頻內容中增加權威媒體發布內容的比重,並增加維基百科的鏈接。

每家企業都在抓住一切機會展示自己的理想價值觀:開放,自由,平等,合作等等,幾乎集合了你能想到的所有褒義詞。

但直到上周末Facebook被曝光泄露用戶數據,人們才意識到平時專家和媒體的憂心忡忡並非空穴來風,科技公司也許並沒有他們宣傳的那麼正義凜然。

01

簡單回顧一下這場Facebook正在遭遇的水逆:上周末,《紐約時報》和《觀察者報》(《衛報》的周日版)等媒體發布深度報道,一家名為「劍橋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的公司被前員工Christopher Wylie曝光泄露了Facebook超5000萬的用戶數據。報道指出該公司涉嫌在Donald Trump的親信Steve Bannon的授意下利用FB用戶的個人數據,運用演算法給選民用戶推送定向廣告,從而影響2016年美國大選的選舉結果。消息一出,FB周一的股價一度暴跌8%以上,多名高管也開始減持。

目前,美國監管部門正在調查Facebook有無違反和解令,如確實如新聞所報,Facebook可能會被判處2萬億美元的罰款。五天之後,Mark Zuckerberg 終於出面回應,但他並未道歉,而是公布了一系列解決計劃。

註:2011年,由於Facebook更改了一些用戶設置卻沒有通知用戶,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指控Facebook欺騙用戶,強迫用戶分享更多用戶本無意分享的個人信息。Facebook最終與聯邦貿易委員會就該案達成和解協議,即2011和解令。和解令的要求之一是,Facebook在隱私設置變化時要事先徵得用戶同意。

隨著這場醜聞展開,人們對FB的抨擊一浪高過一浪。Whatsapp聯合創始人Brian Acton發起了「是時候刪除FB」的運動;《連線》發文《馬克·扎克伯格沉默帶來的傷害不可逆轉》,「儘管他回應了這次事件,但他並沒有回應其中潛在的問題,等到扎克伯格意識到並作出彌補時,一切都為時已晚了。」 多位參議員要求扎克伯格到國會接受質詢。

要知道,就在去年,人們還在對馬克·扎克伯格競選下一屆美國總統這個想法搖旗吶喊。

02

憤慨淹沒了理智,熱鬧妨礙了思考。真正的問題懸而未決:如何在這個演算法造就的「黑箱社會」中有效保護用戶數據,防止隱私侵犯、思想操控?

根據著名的海因利奇法則,一件重大傷害的背後,會有二十九件擦傷之類的輕微傷害,在這背後,還有三百件「雖然沒有受到傷害,但嚇出一身冷汗的體驗」。FB這起生死攸關的危機背後,必然也有過無數次的小事故,比如此前被指責在英國退歐和2016美國總統大選中發揮了負面作用。

其根本原因在於社交網路的商業模式:不擇手段地把用戶黏在界面上,追蹤他們的電子腳印,收集用戶行為數據,再說服廣告商花巨資投放精準廣告。FB有著用各種內容抓住用戶注意力和把廣告權出售給任何人的天然動機,再配上他們對「徹底透明」的企業文化不顧一切的樂觀崇拜,對隱私保護馬虎大意,對擦邊球忽略容忍,對影響力較小的錯誤否認抵賴,才造就了今天不可挽回的局面。

2017年,扎克伯格將外界對FB任由假新聞大行其道,助推Trump選舉總統的說法嗤之以鼻,說這是「相當瘋狂的」;之後FB又說一些與克里姆林宮有關聯的公司只是花了十萬美元買下了平台上的3000個廣告,卻沒有提及多達1.5億人看到了這些廣告;FB還曾經反覆在用戶數據上誤導廣告主。

但無論媒體和群眾如何調侃Faceboook這次「非死不可」,政客們多想把這個少年天才團團圍住朝他撒氣,這家世界上第八大的公司不太可能就此墜落。當務之急是重新思考用戶、數據、企業和監管方之間的關係。

03

互聯網誕生於上世紀90年代的自由化浪潮中,隨著權力從政府手中移交給企業和個人,網路自成一個國度,而我們的公民意識卻沒有跟上。人們沒有把平台公司當成需要統一法律來進行約束的系統,也不會想到要維護自身權利,就連扎克伯格自己也曾坦言:「隱私已經不再是社會常態。」

CA公司這一事件能掀起不亞於「稜鏡門」的熱度,恰恰說明大眾或許對自己的數據被互聯網公司肆無忌憚地濫用有模糊警覺,卻很少有人能清楚了解我們製造的數據是怎樣變成了傷害自己的武器。我們的政治觀念被動搖,消費習慣被塑造,新聞視野被限制,思維方式被固化。個人數據就像一次從頭到腳的X光,把生活中的點滴展露無遺,而FB把它變成了可供出售的商品——這家公司價值4930億美元,卻只有140億的實物資產。

政府是時候插手了。

就像阻止銀行交易我們的金融數據,強制食品企業公布配料表,在公路上設置攝像頭和限速……監管機構必須針對互聯網公司對用戶數據的收集和使用設立規則,哪怕這個規則無法面面俱到,「最壞的法律也好過沒有法律」。

弗吉尼亞州民主党參議員Mark Warner提出了一個名為《Honest Ads Act》的法案,意在像針對傳統媒體那樣監督在線廣告。從今年5月起,歐盟就將正式實施更加嚴厲的數據保護法「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通用數據保護監管法)。針對泄露用戶信息的公司,將向其徵收全球收入4%的罰款。Facebook 2017年年收入約407億美元,按照4%的比例計算,將繳納罰金16億美元。(可上網了解下《通用數據保護監管法》)

而對於FB而言,高額罰金恐怕不是最大麻煩,畢竟「能用錢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問題」,關鍵在於其如何重塑信任。扎克伯格目前向人們承諾會進行全面內部審計,並將對第三方應用進行限制,但這還遠遠不夠。

Facebook 需要重新檢視其與用戶交互的方式,反思其對新聞真實程度的驗證責任和方法,出具一份針對本次數據泄露事件前因後果的詳細報告。科技行業需要變得更加透明,而不是讓用戶對他們更透明,行業規則亟需建立,用戶數據應該對研究機構開放,而每一次提取的機構和用途都要公開以徵求用戶本人的同意。正如抗議海報上所言「這是我們的數據,不是你的」,過去隨意使用用戶數據以擺布用戶牟利的做法將難以再續,企業將要對用戶做出相應補償。這看上去對科技公司很是不利,但如果不這樣做,政府更加嚴厲的打擊和規制將會全面降臨,在此之前與同行協力達成共識,取得獨立監管會是更明智的做法。

《華爾街日報》報道,在去年夏天的Facebook全體員工大會上,扎克伯格曾經對員工說,不能因為驕傲而影響服務用戶。

FB的核心問題或許是沒能在服務用戶和利用用戶之間劃定明確界限,進而沒能建立合適的平台規則,設計出合適的演算法。

04

由於政策原因,我們無法使用FB,但其遭遇必將成為國內企業的前車之鑒。

以今日頭條為例,其盈利模式與FB異曲同工,以新聞聚合閱讀起家,利用個性化推薦技術,打造出一款千人千面的資訊App,正是由於其對用戶資訊需求和閱讀喜好的準確把握,短短几年時間內橫掃國內新聞閱讀市場,成為內容分發領域的霸主。數據顯示,2016年,今日頭條靠信息流廣告收入達60億元;2017年,增長至150億元;2018年的目標則是300億-500億元。並且今日頭條正在進行社交化探索,以後或許會越來越向FB靠攏。

這也就意味著,若不及時改變,FB的今天難保不會是今日頭條的明天。

對用戶數據的攫取和任意利用一直是科技公司商業模式里的灰犀牛,FB已經被撞倒,能否原地滿血復活還是未知數,國內科技公司如果持續對它緩慢笨重的進攻漫不經心,遲早也會身受其害。

正如人民網在三評「演算法推薦」的評論文章中所說的那樣:智能平台的身上也應流淌「道德的血液」,不能為只為眼前的流量而放棄了長遠。

同樣借名為知乎作者王科的話:「推薦系統有其邊界,一切技術均有其邊界,局限於當前技術成熟度,局限於數據,局限於現實世界與技術世界的距離。」

是時候用更好的演算法和規則拉住這頭灰犀牛了。

- 值得看看 -

茶飲行業研報

廚電行業趣文

- 關注我們 -

編輯︱曉琴 審核︱ 曉琴

copyright ? 菁財資本出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擊沉遼寧號航母?看完遼寧號對外開放時的艦載武器,國人該放心了
我們的世界來來回回很多人,但是他的世界卻只有……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