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介紹——青銅豆
豆是中國先秦時期的食器和禮器。大汶口遺址已有陶豆出土,流行春秋戰國時期,開始時用於盛放黍、稷等穀物,後用於盛放腌菜、肉醬等調味品。豆,像高腳盤,本用來盛黍稷,供祭祀用,後漸漸用來盛肉醬與肉羹了。豆,漢族古代盛食器和禮器。源於新石器時代的同名陶器,出現於商代晚期,盛行於春秋戰國時期。豆作為禮器常與鼎、壺配套使用,構成了一套原始禮器的基本組合,成為隨葬用的主要器類。用豆之數,常以偶數組合使用,故有」鼎俎奇而籩(biān)豆偶」的說法,但是也有使用奇數組合的。
大汶口陶豆
古代漢族人民最早用於盛放黍稷,後演變為專門盛放腌菜、肉醬等調味品的器物。豆的造型類似高足盤,上部呈圓盤狀,盤下有柄,柄下有圈足。商周時豆多淺腹,粗柄,無耳,無蓋。春秋戰國時豆的形制較多,有淺盤、深盤、長柄、短柄、附耳、環耳等各種形狀,上有蓋可仰置盛放食物,亦有方形的豆。使用時,豆也常以偶數出現,按尊卑長幼,亦有數量多少之分。《國語·周語》:「觴酒豆肉簞食。」(一觴酒一豆肉一簞飯。)
青銅豆是中國古代夏商周貴族用於祭祀、朝聘、宴饗、喪葬等禮儀活動中的用器,其社會功能是用來代表使用者的身分地位和等極權力,即用以「明貴賤、辨等列」,這些被賦予特殊意義的青銅器叫作青銅禮器.或稱彝器。這些青銅器皿,主要是用於盛載酒食祭祖祀神,因此它上面的紋飾,多具確神秘恐怖的特點。同時青銅禮器還是禮制等級的體現,即「器以藏禮」。禮器的選種區別尊卑貴賤的功能,在西周奴隸制興盛時期最顯著,隨著姓隸制度的衰落,青銅禮器逐漸失去了顯示統治階級等級制度和權力標誌的作用,逐漸變得人皆可用。
據各種文獻記載,殷商時代人們最好迷信鬼神,從十多萬片甲骨卜辭中也可以看出,一切民事都被塗上了"神事"的色彩,占卜祭祀特別多。商王一年之中,無日不祭,大事小事,無事不卜,殷墟甲骨卜辭大多是占卜的記錄,是由專職的貞人,在占卜時根據龜甲或者獸骨上的裂紋來判定吉凶,然後刻在甲骨上的。殷商時的貞人在國家政權中是一種特殊的貴族,因為他們是專業的占卜、祭祀者,是那個時代壟斷知識並披上神的使者外衣的階層,只有他們才能與鬼神溝通,並可以驅神弄鬼,預測吉凶,在社會人群中地位很高,據《史記·殷本紀》記載,商王武乙對當時僧侶貴族特權過大十分惱火,想試試天意,命人作一木偶人謂之"天神",叫人與"天神"搏鬥,這木偶"天神"自然打不過,武乙又用革囊盛血,仰而射之,名之曰"射天"。誰知這樣做了之後,一場暴雷將武乙劈死,人們便說武乙是觸怒了天神,殷人迷信程度因此加深。
殷商時代的祭祀方式主要有五種:一種是伐鼓而祭,稱為鄉,二種是舞羽而祭,稱為翌,三為獻黍稷而祭,稱為嘗,四為獻酒肉而祭,稱為祭,五是聯合他種祭典,與歷代祖妣合併祭之,稱為。而他們祭祀的對象與原始氏族時期沒什麼兩樣,也是鬼神和祖先,包括日月星辰、山嶽河流、風雷雨電、天地萬物,無所不包,但最主要是祖先,歷代列祖列宗。由於大搞祭祀,就需要大量祭器,青銅器便是用來作為祭器使用,滿足他們的祭祀需求。相當一部分青銅器都是為了祭祀而製造出來的豆就是其中之一。
大唐西市博物館所藏的這件蟠虺(pán huǐ)紋豆是青銅豆中少見的精品。此豆蓋中央置圓形捉手,捉手中空,周圍飾蟠虺紋。子母口,圓鼓腹,卧獸作耳,獸尾作垂珥,構思巧妙。該豆尤其注重耳部裝飾,耳上飾捲雲紋、鱗紋,浮雕感甚強。蓋面飾蟠虺紋,以弦紋帶間隔,上腹部也飾蟠虺紋,以綯索紋相間隔,下腹飾垂葉紋。短細柄,兩側侈張成盤形圈足,上以圓點紋鋪地,飾長體蛇紋。此豆主體飾蟠虺紋,紋飾細緻繁密,清新脫俗,工藝上同樣採用印模壓制技術,明顯屬於春秋時期豆的風格。
古代青銅器是銅、錫、鉛以一定的比例冶鑄成的。據學者研究,「商代青銅器的成分大多數是銅錫合金,其中銅佔到70%以上,西周青銅器含鉛量較高,同時錫的成分有所增加。春秋戰國及秦漢時期的青銅成分中,銅錫比例一般為79∶21。銅鏡的合金成分中錫量大增,因此,青銅鏡質脆而呈灰白色光澤」。該件豆這樣的亮度應是銅、錫、鉛的比例發生了變化,而錫的成分明顯加大導致的。錫既貴重,又較缺乏,由此可見,使用這件豆的主人等級、地位較高,該件豆不但造型規整精美,而且紋飾生動細膩,使用等級較高,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標準器,極具鑒賞價值。
豆出現於商代晚期,盛行於春秋戰國時期。戰國時期的青銅器紋飾仍然是交龍、卷龍或蟠龍等龍的世界。充分利用對比度、呼應、虛實、疏密有節奏的變化,曲線和弧線的反覆運用以及突出方向感和運動感等。銘文也開始澆築在青銅器上。這個時期一些青銅器上的圖案可以作為繪畫來欣賞,如反映當時社會生活的戰鬥、狩獵、宴飲、車馬、建築等圖案,構圖簡單,線條質樸,刻畫嫻熟,有的達到了形神兼備的程度。此外,還出現了用銅澆鑄的動物塑像、人俑,這與現在的雕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極簡秦國史,6分鐘了解秦國從邊緣蠻夷成為中央之國
※蒙面,短刀,快靴,身手敏捷,盤點歷史中那些有名的刺客
TAG:春秋戰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