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800城大遊行,美國終於向槍支宣戰了!這次沖在最前面的,是孩子!

800城大遊行,美國終於向槍支宣戰了!這次沖在最前面的,是孩子!

當地時間24日,美國爆發越戰之後規模最大的一次示威遊行——「為我們的生命遊行」(March for Our Lives)。要求政府實行更加嚴格的槍支管制,向強大的全美步槍協會(NRA)宣戰。

全球800個城市響應,全美400個城市同時爆發,聲勢浩大。遊行地點橫跨全美各地,包括帕克蘭、芝加哥、波士頓、費城、邁阿密、明尼阿波利斯,休斯敦,洛杉磯以及美國總統特朗普的故鄉紐約。

首都華盛頓是主場,僅華盛頓一地就有50萬人聚集,遊行人群以國會山為起點,沿賓夕法尼亞大道一路遊行到白宮附近的特朗普國際酒店。

這場大遊行源起於上月美國佛羅里達州南部帕克蘭市的一場校園槍擊慘案。

2月14日,一名19歲歹徒持槍血洗了佛羅里達一所高中,造成17人死亡。

帕克蘭市校園槍擊案遇害者

槍案發生後,該校學生撰寫了長達50頁的控槍報告,並組織了100名學生前往佛州首府呼籲州府進行控槍,發起了「#NeverAgain」反槍運動

5名發起「#NeverAgain」反槍運動的高中生,登上了最新一期的時代雜誌封面。

隨後,該運動得到全美響應,引發全美學生控槍遊行。

24日全美反槍擊運動March for Lives這一天,《衛報》直接把北美版交給弗羅里達州帕克蘭的中學生接管了。該校校報的學生編輯、記者、評論員們,坐鎮赫赫有名的《衛報》,毫不遜色於專業人士。

這些剛剛經歷了槍擊噩夢的學生髮來了全美反槍擊運動最前線、最真摯的報道。

當天的遊行主會場設在華盛頓國會大廈前的廣場,來自於帕克蘭校園槍擊案倖存者紛紛上台發表演講。

「今天,我們來到這裡遊行,我們不再沉默,我們要戰鬥,我們知道我們想要什麼,我們不會繼續無謂地等待。」

今年17歲的Cameron Kasky表示:"我們就是變革",深受槍支暴力影響的這一代會持之以恆地為了"更安全的未來"而奮鬥。

整個示威遊行過程中最令人動容的,是同為帕克蘭中學槍擊案倖存者、18歲女高中生Emma Gonzalez的一場震撼演講。

Emma Gonzalez在話筒前淚流滿面地靜默了6分20秒,這正是整個槍擊案持續的時間

隨後,她一一喊出17名槍擊案中遇難者的名字......

「槍手只要6分20秒就用AR-15攻擊性步槍奪去了17個學生和教工的生命。悲劇不能再上演了!」

對那些仍然無法理解或不願理解的人們,讓我告訴你們:絕望之深重直達地下六尺。」

「為你的生命而戰,而不是等別人替你去做」。

一些中老年人也自發趕來參加遊行。來自佛羅里達州坦帕的瑪格麗特是一位退休教師,她告訴記者:「學生應該在快樂的氣氛中學習,而不應該在恐懼的環境下上課。允許在校園攜帶槍支是荒謬的,必須保護好我們的孩子,華盛頓的決策者們應該採取行動。」

更令人矚目的是,這次大遊行人群中也湧現了許多華人面孔。

馬里蘭州的陳先生表示,在遊行中,有一位白人老太太對他說:「非常高興看見你們參與這次遊行。雖然我們的政府和國會有一些人對移民懷有敵意,但他們並不能代表多數美國人的看法!」 陳先生表示,作為負責任的少數族裔,我們華人應該多參與這類主流運動,走出去,發出我們的聲音。

聖地亞哥

馬里蘭州

波士頓

康涅狄格州

德州

聖何塞

不過,與此前反槍支暴力遊行不同的是,24日的這場大規模遊行,主角都是孩子!

從全美各地趕來的中小學生,是活動的組織者,也是參與者,他們加入街頭涌動的龐大示威人群,他們在台上發表激昂的演講,

他們聲稱要「不惜一切代價」讓政客們最終阻止槍支暴力,實行更加嚴格的槍支管制。

「保護孩子,而不是保護槍支」

「不能再有槍支受害者」

「國會不需要槍支,需要勇氣」……

「從全國步槍協會拿錢,對我們來說意味著死亡」

「面對槍支暴力我們不再沉默,政客們必須在控槍問題上有所作為。」

他們的訴求包括:

1.禁售發射高速率子彈的半自動步槍。

2.禁售可將槍支轉換為自動化的配件。

3.建立槍支販賣與背景調查的資料庫。

4.加強精神疾病機構與執法機關的溝通。

5.堵上二手槍販賣漏洞。

6.將合法擁年齡提高至21歲。

7.增加精神疾病控制與研究經費。

8.加強校園安保。

這些美國中學生向國會和全美步槍協會寫下了他們振聾發聵的宣言書(manifesto)!

他們說:

"如果我們的領袖做事像孩子,那孩子們就得做領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華國際 的精彩文章:

日本「黑出租」調查:非法服務瞄準中國遊客,一旦出事難理賠
一艘快艇在泰國皮皮島海域爆炸致多名中國遊客受傷

TAG:新華國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