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史上最牛的外交官王玄策正健步走進屏幕

史上最牛的外交官王玄策正健步走進屏幕

一人滅一國創驚世奇蹟 功殊而鮮傳留後世謎案

縱覽古今外交史,可謂濤海翻湧,風雲際會,群星耀目。可當在萬里之遙的異國遭劫受辱,為護國威,孑然而起,借兵伐虐,創「一人滅一國」者,唯大唐天竺使王玄策也。

《大唐御使傳奇》劇照

然而,一代外交奇才王玄策傳奇人生和驚世偉績,千百年來一直定格於史典寥寥百十字之中,鮮聞少傳,幾乎被後世所遺忘。1990年6月,《大唐天竺使出銘》摩崖石刻在西藏吉隆縣驚世出土,王玄策才耀現報刊,但一時的熱度也限於史學界。2007年,日本作家田中芳樹先生小說《天竺熱風錄》出版,王玄策「一人滅一國」的壯舉驚艷海外。此後,噱頭般的王玄策掠過電影《功夫瑜伽》。時至今日,網站搜索,也多雷同的泛泛之述,王玄策其人其事,概莫翔焉。

《大唐御使傳奇》劇照

在「一帶一路」倡議成為世界方案並持續取得進展,舉國共創復興偉業,而世界保守思維抬頭、敵對勢力蓄意攻擊、屢屢製造事端,企圖錮我於囿的新時代,大聲講述王玄策真實歷史,重現我們曾經的輝煌,客觀地闡述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自立自強、仁德寬厚、睦鄰邦交、共存共榮的大國思維,對於激濁揚清,秉持砥礪復興初心,把持改革開放定力,方顯必要。

關於王玄策,我們可以梳理《舊唐書》、《新唐書》、《通典》中的零星記載和史學家們的研究成果,來以管窺豹般地審視王玄策奇功殊勛和跌宕人生。

王玄策,生卒年不詳,河南洛陽人,我國唐代傑出外交家。唐貞觀十七年至龍朔元年(公元643年―661年)間至少三次出使天竺(古印度)。曾任融州黃水縣令、右衛率府長史(七品)、朝散大夫(五品文官,從五品)等職。

《大唐御使傳奇》劇照

自古以來,以蔥嶺(帕米爾高原)毗鄰中華和印度兩大文明,薪火相傳,生生不息,交往密切。

公元618年,我國歷史上最強盛的時期——大唐王朝建立。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繼位。第二年,改國號「貞觀」,勵精圖治,開創貞觀之治,拉開大唐鼎世繁盛的大幕。

此時,蔥嶺之南以東、西、南、北、中天竺態勢長期割據的天竺(古印度),被實力最強的中天竺曷利失屍羅迭多王(戒日王)兵合,並以盟主身份統一了天竺,建立了摩揭陀帝國。

《大唐御使傳奇》劇照

貞觀二年(公元628年):大唐僧人玄奘私自隻身西行天竺學習佛學。

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戒日王會晤學貫東西、蜚聲天竺的大唐僧人玄奘,仰慕大唐繁盛文明,派使來唐。唐廷隨遣雲騎尉梁懷儆出使天竺,大唐、天竺官方正式往來。同年,應吐蕃王松贊干布請婚,文成公主遠嫁吐蕃,吐蕃與大唐締結甥舅之緣,開啟漢藏一家親的歷史新紀元。

貞觀十六年(642年),戒日王在首都曲女城舉行無遮大會,玄奘獲得「大乘天」尊號。會後,戒日王請玄奘巡遊講法,掀起天竺首次「中國熱」。

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年初,玄奘從天竺啟程,沿絲綢之路北線(帕米爾高原)回國。三月,唐太宗李世民命李義表為正使、王玄策為副使,率大唐使團出使天竺。使團沿唐蕃道-蕃尼道,途徑邏些(拉薩)、泥婆羅(尼泊爾),十二月,抵達天竺,受到戒日王及上下的禮遇。王玄策首次以官方身份走通唐蕃-蕃尼商道,標誌絲綢之路南線正式開啟。

《大唐御使傳奇》劇照

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正月,玄奘回到長安;二月李世民在洛陽詔見玄奘。

貞觀二十年(公元646年):五、六月間,大唐使團回國,王玄策升任右衛率府長史(七品)。七月,李世民允玄策建議,詔命玄奘以梵文翻譯《道德經》,以應天竺民眾。九月,為了進一步鞏固友好,唐太宗命王玄策任正使、蔣師仁為副使,組團再次出使天竺。

貞觀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年初,戒日王在恆河溺亡,因無嗣,摩揭陀國亂,權臣阿羅那趁機僭位稱王,驅逐原王室,眾怨紛起。五月,王玄策使團抵達,阿羅那(順)疑唐使復至涉政,派兵劫殺。王玄策、蔣師仁等人被俘,30餘人被殺,攜帶物資被洗。後,王、蔣伺機逃至泥婆羅(尼泊爾),以大唐名義向松贊干布、尼泊爾王借兵,檄召周邊藩屬國。王玄策親率吐蕃鐵騎1200,泥婆羅兵7000等聯軍,用「火牛陣」、雲梯、火攻、謀略等中國兵法大敗「不可戰勝」的天竺象軍兵團,橫掃印度半島,俘獲阿羅那,創「一人滅一國」奇蹟。在幫助天竺原王室恢復秩序後,攜自願面聖謝罪的阿羅那(順)凱旋東歸。

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五月,王玄策回到長安,擢升朝散大夫(五品文官,從五品)。阿羅那得到李世民赦免,當庭賜其名阿羅那順。阿羅那順被文明繁盛的大唐氣象折服,心悅誠服滯留在大唐終老。

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七月,一代明君李世民駕崩,唐高宗李治登基。後,王玄策因故被貶為左驕衛長史(從六品)。

顯慶元年(公元656年),唐高宗改國號「顯慶」。

顯慶三年(公元658年),左驕衛長史王玄策受命第三次出使天竺,加強友好,促進商貿,途徑吉隆,摩崖銘碑。

龍朔元年(公元661年),王玄策第四次出使天竺(有爭論)。

龍朔元年之後,再無任何關於王玄策的文獻記載和歷史線索。王玄策身世成為史學謎案。

據考,王玄策晚年著有《中天竺國行記》十卷,圖三卷,現僅存零星片段,斷卷殘篇散見於《法苑珠林》、《諸經要集》、《釋迦方誌》中。

王玄策猶如一顆璀璨的流星,橫空閃過,嘎然隱止。其在有證可考的20餘載,歷盡艱辛,數次出使天竺,圓滿完成友善邦交使命,成功開啟絲綢之路南線——唐蕃-蕃尼商道,極大促進了商貿往來和東西文化交流。沿此線,大量的絲綢、瓷器、紙張、麝香、茶葉等進入天竺及南亞、中亞、歐洲等地。同時,大唐文化、科技成果也不斷西傳,在王玄策剿滅阿羅那順之後,唐王朝的文明理念滲透進整個印度半島,天竺人皆以天朝衣冠為榮,形成持續的「中國熱」。之後,中醫技術《道德經》開始在一些地方傳播。到7世紀末葉,國寶之一的造紙術經吐蕃、尼泊爾傳入天竺,結束印度了用白樺樹皮、貝葉書寫的歷史。期間,從印度輸入大唐的除佛教文化外,還有寶石、珍珠、棉布、胡椒等物資,以及蔗糖、天文、建築、醫學、繪畫等技術。

關於王玄策記載寥簡的疑惑,史學界普遍認為,王玄策雖功績奇殊,但官階較低,而當期大唐繁盛,民心向上,精英薈萃,功偉集大成者,摩肩繼踵,按照律例,不能立傳記述。拋開歷史的局限,以今之視覺,王玄策無疑是特立獨行、卓爾不群的傑出外交家,更是文可經世、武可安邦,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移,值得大書特書的民族英雄。

正所謂弱國無外交。王玄策的成功取決於其文武兼備的才智、不辱使命的個性和忠勇竭力的堅持,更取決於大唐天朝的國強民富、繁盛文明的國家實力和友善邦交、開放包容、和平共處的的大國理念。王玄策出使天竺的歷史,正是大唐天朝與天竺友好往來、東學西鑒、文明共享、共同發展的生動寫照。特別是當大唐使團無端遭受劫殺,王玄策為護國威,借兵剷除奸虐,在幫助天竺王室恢復秩序後,毫無殖民地洒脫東歸,唐太宗李世民寬厚仁愛地赦免阿羅那順的史實,更是把將中華民族自強自信、開放包容、不矜不伐的謙厚美德體現得淋漓盡致,領世界嘆服。與西方所謂的民主世界恃強凌弱,動輒武力相加,殖民成性,強取豪奪的強盜邏輯,形成鮮明的對比。同時,也鮮明地昭示了「好戰必亡」的客觀法則和「犯我國威,雖遠必誅」的民族意志。而日本作家田中芳樹先生所謂的「一人滅一國」提法,除了對史上最牛外交家王玄策個人的崇拜敬仰外,更多是為博眼球的文字誇張,也不乏「中國威脅論」之潛台詞。

歲月遠去了鼓角錚鳴,風沙湮沒了黃塵古道。屹立不倒的是曾經的輝煌、歷史的真實。

重溫歷史,為了借鑒和發揚。而復活傳承歷史的最好形式,莫過於民眾喜聞樂見的影視藝術。

令人欣喜的是,一部以唐代貞觀盛世為背景,以王玄策率大唐使團奉唐太宗李世民之命,沿唐蕃古道這條南部絲綢之路,經河西走廊、吐蕃(西藏)、泥婆羅(尼泊爾),出使天竺(古印度)的史實為題材,以王玄策三次出使天竺等為主要情節,藝術再現了中印兩國歷史上相互交流、友好交往和漢藏血脈相連、自古一家親,以及中華各民族相互融合、平等發展的原創大型古裝電視劇《大唐御使傳奇》,已於2月24日在橫店開機。

目前,《大唐御使傳奇》正在緊張拍攝中,史上最牛外交家——大唐天竺使王玄策即將走進千家萬戶電視屏幕,敬請期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唐朝 的精彩文章:

我國鼎盛時期的領土面積,大到超乎你的想像
大唐朝之「有人反對」

TAG:唐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