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美國搞貿易制裁如同飲鴆止渴

美國搞貿易制裁如同飲鴆止渴

美國總統特朗普22日以簽署貿易備忘錄的方式敲定去年8月開始的對華301調查結果,宣布將對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大規模徵收關稅,還將對中國來美特定投資設限,並採取強力措施打擊中國企業的「技術剽竊」行為。這種典型的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行為,無視中方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的事實、無視世貿組織規則、無視廣大業界的呼聲,由此引發各界對中美將陷入「貿易戰」的擔憂。

此次中美經貿摩擦激化,既是多年來兩國間經濟結構性矛盾不斷累積的結果,更直接緣於特朗普政府不聽規勸、單邊催化行為的推波助瀾。

在過去幾十年的中美經貿關係中,不少長期處於全球產業鏈中低端的中國企業,都是通過承接其他國家(包括美國)轉出產業、進行產品加工來獲取利潤的,附加值非常低。但美國以價值總量對進口商品進行統計的方式,讓中國加工後再次輸美的商品看起來「很值錢」,特別是一些不明就裡的民眾,甚至會認為中國企業從中獲利豐厚。對於這一分歧,中美爭執多年未達成共識。而同時,中美貿易規模一直持續快速增長,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的位次也在逐漸上升,並且在一些高技術領域出現了對美國的追趕效應,這又讓美國社會有了空前的危機感,甚至懷疑中國一直在剽竊或利用各種「非市場經濟」行為強制美國轉讓技術。

這兩大矛盾,讓實際上相對平衡的中美貿易結構看起來似乎不平衡,加劇了美國部分人對貿易逆差、技術流失和經濟安全問題的誤解,並反過來給華盛頓處理中美經貿關係的政治精英們製造了不小的輿論壓力。事實上,中國早已開始並正在加快市場開放程度和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同時通過全面開放製造業、明令不允許強制轉讓技術等舉措,一直在試圖與美國相向而行。但一部分圍攏在白宮周圍的鷹派智囊卻已經等不及了,他們認為美國應該發起反擊,越早越強烈越好。

從另一個方面看,美國政府的工作重點一向並非「在商言商」,而是在謀求經貿關係之外的利益。簡而言之,特朗普政府很需要利用此次對華貿易制裁進行政治「吸粉」。美國眾多依靠工業、製造業崗位生活的中低收入中產階級是特朗普的「鐵粉」,為2016年特朗普的當選貢獻過不少選票,而特朗普競選期間最重要的承諾之一,就是要改變製造業向海外流失的趨勢,盡其所能保住美國中產階級的飯碗。此次特朗普政府選擇拿中美經貿關係開刀,很大程度上是想重新激起「鐵粉」們的民粹主義鬥志,在即將到來的中期選舉中保住共和黨在「鐵鏽地帶」的政治優勢。

按照常理,從發起調查到公布結果、採取制裁行動,中間有相當長的一段過渡期。在此期間,相關方之間可進行充分的溝通、磋商和調整。但自去年開啟調查以來,美國的決策者們卻毫無耐心,不聽勸告,徑直關閉對話和談判的大門。20世紀80年代初,日本曾在美國的經貿高壓政策下屈服,主動採取了「自願出口限制」措施。這一「歷史經驗」,讓不少美國的決策者們想當然地認為,只要壓力足夠大,中國便會退讓。如果成功了,當政者便會樹立起果敢、剛毅、說干就乾的良好形象,有利於鞏固共和黨的執政地位。

但事實上,如果事情發展為中美之間的「貿易戰」,絕不會像一部分美國人理解的那樣「對美國利好而且容易贏」。特朗普政府顯然低估了中國政府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決心和實力。中國駐美國大使崔天凱表示,中國無意和任何國家打貿易戰,但是如果對方挑釁,中國將「奉陪到底」「看誰真正堅持到最後」。中國能用得上的一些反擊手段,會讓美國中產階級感受到生活上的不便,會讓美國企業感受到財務報表的損失,更遑論一勞永逸地解決美國國內財政赤字問題。更進一步來看,如果搬開經貿合作這一「壓艙石」,中美關係就會變成一艘失去控制的航船,對兩國都是有百害而無一利。

從全球視野看,美國此舉不僅是在給快速發展的經濟全球化進程踩剎車,更是在試圖撕裂已經形成的經濟全球化網路。為了保住自身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美國可謂窮盡手段。但這類有悖於市場經濟發展規律的開倒車行為,完全是在飲鴆止渴,美國民眾恐怕也無法從中受益。

(作者:史澤華,系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光明日報 的精彩文章:

專家稱:中國金融科技面臨的核心問題是風險控制
畫中瑞犬迎春來

TAG:光明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