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常用中藥功效一覽表

常用中藥功效一覽表

中藥的命名

1、因藥物突出的功效而命名 如益母草功擅活血調經,主治婦女血滯經閉、痛經、月經不調、產後瘀阻腹痛等,為婦科經產要葯;防風功能祛風息風,防範風邪,主治風病。

2、因藥用部位而命名 中藥材來源廣泛,包括了植物、動物、礦物等。植物、動物類藥材藥用部位各不相同,以藥用部位命名,是中藥常用的命名方法之一。植物葯中蘆根、茅根用根莖入葯;苦楝根皮、桑根白皮即以根皮入葯;桑葉、大青葉、蘇葉等用葉片入葯。

3、因產地而命名 我囯疆域遼闊,自然地理狀況十分複雜,水土、氣候、日照、生物 分布等生態環境各地不完全相同,甚至南北迥異,差別很大。因而各種藥材的生產,無論產 量和質量方面,都有一定的地域性,所以自古以來醫藥學家非常重視「道地藥材」。如黃連、黃柏、續斷等以四川產者為佳,故稱川黃連、川黃柏、川斷;橘皮以廣東新會產者為佳,故 稱新會皮、廣陳皮;茯苓以雲南產的最好,故名雲苓;

4、因形態而命名 中藥的原植物和生葯形狀,往往有其特殊之處,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因而人們常常以它們的形態特徵而命名。如大腹皮,即以形似大腹而命名;烏頭,因其塊根形似烏鴉之頭而命名;人蔘乃狀如人形,功參天地。

5、因氣味而命名 某些中藥具有特殊的氣味,因而成了藥物命名的依據。如麝香,因香氣遠射而得名;丁香、茴香、安息香、檀香等香料葯,因具有特殊的香氣,故以「香」字命名;而敗醬草、臭梧桐、墓頭回等,則因具有特殊臭氣而得名;魚腥草,以其具有濃烈的魚腥氣味而命名。

6、因滋味而命名 每種中藥都具有一定的味道,某些藥物就是以它們所特有的滋味來命名。如五味子,因皮肉甘酸,核中辛苦,全果皆有鹹味,五味倶全而得名;甘草以其味甘而得名;細辛以味辛而得名;苦參以其味苦而得名;酸棗仁以其味酸而得名。

7、因顏色而命名 許多中藥都具有各種天然的顏色,因而藥物的顏色就成了命名的依據。如色黃的中藥有黃芩、黃連、黃柏、黃芪、大黃等;色黑的中藥有烏玄參、黑丑、墨旱蓮等;色白的中藥有白芷、白果、白礬、蔥白、薤白等。

8、因進口國名或譯音而命名 某些進口藥材是以進口國家或地區的名稱來命名的。如安息香、蘇合香就是以古代安息國、蘇合國的國名來命名。有的在藥名上冠以「番」、「胡」、 「西」等字樣,以說明當初並不是大陸的藥物,如番瀉葉、番木鱉、胡椒、胡麻仁、西紅花、 西洋參等。有些外來葯,由於沒有適當的藥名,則以譯音為名,如訶黎勒、曼陀羅等。

9、因生長季節而命名 如半夏在夏季的一半(農曆五月間)採收,故名半夏;夏枯草、夏天無等都是生長到夏至後枯萎,故冠以夏。

10、字因人名而命名 有些中藥的用名帶有傳說色彩,這些葯多半是以發現者或最初使用 者的名字來做藥名。如使君子,相傳是潘州郭使君治療兒科病的常用藥;劉寄奴是南朝宋武帝劉裕的小名,傳說這個葯是由劉裕發現的;杜仲一葯,相傳是古代有一位叫杜仲的人,因服食此葯而得道,後人遂以杜仲而命名。

中藥的用量與用法

1、中藥劑量

中藥劑量是指臨床應用時的分量。它主要指明了每味葯的成人一日量。中藥絕大多數來源於生葯,安全劑量幅度較大,用量不像化學藥品那樣嚴格,但用量得當與否,也是直接影響藥效的發揮、臨床效果好壞的重要因素之一。藥量過小,起不到治療作用而貽誤病情;藥量過大,戕傷正氣,也可引起不良後果,或造成不必要的浪費。

2、用法

主要是指湯劑的煎煮及不同劑型的服用方法。

(1)湯劑煎煮法 湯劑是中藥最為常用的劑型之一。湯劑的製作對煎具、用水、火候、煮法都有一定的要求。煎藥用具以砂鍋、瓦罐為好,搪瓷罐次之,忌用銅鐵鍋,以免發生化學變化,影響療效。煎藥火候有文火、武火之分。煎煮的火候和時間,要根據勢物性能而定。某些藥物因其質地不同,煎法比較特殊,處方上加以註明,有先煎、後下、包煎、另煎、溶化、泡服、沖服、煎湯代水等不同煎煮法。

(2)服藥法

服藥時間湯劑一般每日1劑,煎2次分服,兩次間隔時間為4?6小時左右。服藥方法湯劑一般宜溫服。丸劑顆粒較小者,可直接用溫開水送服;大蜜丸者,可以分成小粒吞服;若水丸 質硬者,可用開水溶化後服。散劑、粉劑可用蜂蜜加以調和送服,或裝人膠囊中吞服,避免直接吞服而刺激咽喉。膏劑宜用開水沖服,避免直接倒入口中吞咽,以免粘喉引起嘔吐。沖劑宜用開水沖服;糖漿劑可以直接吞服。此外,還有鼻伺給葯法。

關注健康,歡迎轉發分享,傳遞健康,傳遞幸福!!

如果喜歡這類文章,請點關注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藥 的精彩文章:

獸醫臨床,中獸葯使用及中藥配伍介紹
中藥養生,葯食同源

TAG:中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