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民國精英說:中國人喜歡土葬,是沒文化的表現!

民國精英說:中國人喜歡土葬,是沒文化的表現!

原標題:民國精英說:中國人喜歡土葬,是沒文化的表現!


死亡,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事情,不管你是富商大賈,還是貧窮百姓,最終都要變成一抔黃土。


古人在對待死亡上極為慎重,喪禮也是古禮中相當重要的禮儀。有人可能會說,古人搞得太繁瑣,既費錢,又費力。

其實,古代人的平均壽命不長,所以特別看重死亡,喪禮之所以繁雜,說到底是為了表達對已逝親人的思念之情。雖然有迷信成分,但更多屬於風俗。


從方式上來說,佛教傳入後火葬也很流行,但整體上還是以土葬為主流。近代以後,受西方文化影響,社會輿論開始推崇火葬,並因此引發了一些爭論。



早在1874年,《申報》就報道了西方火葬,對西方所謂的火化,輿論認為與印度等地因為本地文化風俗原因採取的火化並無任何不同。

隨著西方社會方式在上海的逐步擴張,火葬乃一種進步之趨勢的觀念滲入時人腦海,報刊不斷報道西方各國的火葬進展:


「歐人火葬之法,近年行之者日見其多。全歐共有火葬室八十一所。一千九百零九年火葬之數共有萬三千五百萬人,與全世界國會議員之數相等。然各國之中,以德國為最進步。」



1922年,伍廷芳死,其子按照遺囑,師西法火葬之,在社會上引發不小的爭論。


當時,很多推崇西學的人士,將傳統土葬描述為迷信,把火葬與否看做文明與野蠻分野的標尺。如謂:

吾國迷信風水主顧,往往浮厝不葬。經年累月,破棺材骸露。此不獨有礙衛生,且先人死無歸宿,亦背慎終追遠之義。舉行火葬,則迷信自破,而保留餘燼,亦不背祭掃之原旨也。


時人觀感中帶著強烈的精英主義傾向,往往將傳統王葬貶低為迷信,認為不能徹底改革的原因,在於民眾知識程度過低:



中國教育的不普及,受教育者人數的過少,這是不可諱言的事實,因為教育程度的低下,所以—般人不但缺乏新的知識,並且他們的頭腦里,還是被過去的迷信觀念所支配,他們相信所謂神與鬼,確信天地間有所謂的地獄與天堂,喪葬中處處包含著迷信的色彩,所們就這樣相沿得維護著。


其實,古人表達的是「慎終追遠」,並不完全屬於迷信。

還有很多人從現代衛生理念出發,認為土葬容易引發一些疾病傳播。如謂:


所葬棺木,深不到數尺,一受風吹雨打,不久就棺木暴露!腐爛!還有不葬的,和常年暴露的;那裡再去談衛生呢?他如葬地較高,山地,高崗,雨水下流,居民取作飲料,用料,那更危險!此外,如傳染病死後,也是這樣暴露,淺埋:這危險那就更不言而知了。希望政府明定喪葬形式,積板促成公墓和火葬,在實際上得一點利益,在國際上爭一點榮光。



《申報》也刊文稱:

中國人土葬的習慣,佔用土地,棺木所費不菲,富家耗費資金甚多。而窮家,則隨意停屍,甚至拋屍野外。對於這種行為,不但不衛生,而且屬於迷信的一種。


火葬不但有利衛生,亦能一掃迷信,同時還能有利民生。這種通過國家的推動改變社會風俗,不但注意火葬的衛生意義,也考慮節省止地的實利的火葬敘事,是時人宣傳火葬的「典型模板」。


雖然民國時期火葬的推行遭遇種種阻力,但仍然悄悄流行起來,而很多名人的觀點和做法也起到示範效應。



最後,來看一則當時報紙上介紹火葬的一段話,看作者如何解除中國人關於如何取骨灰的疑惑:


在未見過火葬的人,初次聽到火葬時,必然要疑惑到屍身在火化後,怎樣能夠取出純凈的屍灰來……其實,如果你一去看現代的火葬所,那你就解決了你這種疑惑。火葬所中有一所方形的高房屋,叫做焚化庭。庭的一端是許多被銅口關著的匣。來的人可以打開這樣的一個匣子的口,如果所有的匣子都未用的時候,你可以看見匣子的那頭通著一個爐龕,而一個匣子即是一個爐內的烘室。屍身放在匣室中,銅門關上,各門口都關起來,於是火化便進行。屍身並不接觸火焰,如一般人所想像那樣。在煤氣爐內,空氣熱度可高到二千八百度,這樣熱空氣,除過骨頭外,別的柔軟物件都可被焚化掉。


人們之所以恐懼新事物,一是習慣了舊事物,不願改變,一是對新事物不了解,真正了解之後,也就不會再有恐懼。最難的,是邁出去了解這一步。


運營/影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祥說近代史 的精彩文章:

李鴻章家教第一條:別因為爸爸厲害就仗勢欺人!
記住這些日本影片,為達到目的,把中國拍成了世外桃源!

TAG:祥說近代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