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32年前的今天,當上國家副總理的「文盲」農民陳永貴逝世

32年前的今天,當上國家副總理的「文盲」農民陳永貴逝世

【1986年3月26日】32年前的今天,當上國家副總理的「文盲」農民陳永貴逝世

32年前的今天,當上國家副總理的「文盲」農民陳永貴逝世

陳永貴(1915年2月14日-1986年3月26日),中國山西昔陽大寨人,貧農出身,沒有受過正規教育。抗戰期間,曾經參加日偽組織,被拘留。後擔任大寨書記,在「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的旗幟下,成為全國榜樣。他也「火箭」飆升為中央領導,任國務院副總理,直至改革開放。

32年前的今天,當上國家副總理的「文盲」農民陳永貴逝世

(陳永貴在學習《毛澤東選集》)

【從「活地獄」出來的貧農】

陳永貴出生於1915年,不知道具體是哪一天。後來,他給自己定為正月初一,也就是陽曆的2月14日情人節。6歲時,隨父親遷居大寨。不久,父親自縊身亡,他便寄居在一寡婦家中,靠當長工為生。陳永貴從未受過正規教育。

抗日戰爭期間,1942年(27歲),他被推選為大寨村日偽組織「維持會」代表,後加入日偽組織「興亞會」。然而,他並不太配合,1943年,他被日偽軍關進「留置場」一年,幾乎丟了性命。留置場是日軍在中國建造的法西斯集中營,被稱為「活地獄」。

日本投降之後,昔陽全縣掀起了反奸復仇、清算血債的群眾運動。陳永貴被拘留,最後定為「一般歷史問題」。在土改運動中,陳永貴以「受壓迫者」身份帶領大寨的貧僱農分掉了地主的土地。1948年,陳永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32年前的今天,當上國家副總理的「文盲」農民陳永貴逝世

【農業學大寨的全國榜樣】

1952年(37歲),陳永貴出任大寨支部書記。在環境非常惡劣的、被石山包圍的大寨村,他帶領農民在土石山上開溝造地,平整田地,蓄水保糧,抗旱防澇,改良土壤,使糧食產量逐年上升。1952年畝產237斤,1962年增至畝產774斤。

1963年8月,大寨遭受特大暴雨,衝垮100條大石壩,顆粒無收的耕地180畝,沖塌了113孔窯洞,倒塌房屋77間。災情十分嚴重,但大寨人沒有氣餒,他們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僅用一年時間就醫治了這場毀滅性的災害。

大寨大隊向國家交售糧食175萬斤(每戶平均2000斤),這在當時困難重重、糧食產量普遍不高的情況下,非常突出。他的事迹被中央政府肯定,毛澤東號召全國要「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成為全國的榜樣。

32年前的今天,當上國家副總理的「文盲」農民陳永貴逝世

(1964年12月26日,毛澤東的生日宴邀請陳永貴(左一)參加)

32年前的今天,當上國家副總理的「文盲」農民陳永貴逝世

(1965年,大寨人陳永貴、郭鳳蓮等在北京八達嶺長城留影)

【成為國家領導人的紅衛兵】

1966年(51歲),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周恩來接見陳永貴時授意「你們也可以組織自己的紅衛兵嘛」。於是陳永貴同已經被打倒的原中共山西省委書記劉格平等人,組織自己的造反組織,名為「晉中野戰軍」,同另一派「總司派」展開大規模武鬥。

32年前的今天,當上國家副總理的「文盲」農民陳永貴逝世

(1966年,陳永貴和紅衛兵)

1969年,陳永貴被選為中國共產黨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中共中央委員會委員,開始進入中央政治領導層。1973年,在中共十大上,為了彌補林彪等人遺留的空缺,陳永貴等人被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成為了副國級「黨和國家領導人」。

32年前的今天,當上國家副總理的「文盲」農民陳永貴逝世

【管不好農業的副總理】

1975年1月,陳永貴被選為國務院副總理,並史無前例地從上到下同時擔任山西省革命委員會副主任、中共晉中地委書記、昔陽縣委書記、大寨大隊黨支部委員。他請求在工作期間,以1/3時間到全國調查、1/3時間回大寨務農、1/3時間在中央工作,得到毛澤東的批准和肯定。

32年前的今天,當上國家副總理的「文盲」農民陳永貴逝世

(1975年9月15日,鄧小平與陳永貴在大寨合影)

他負責中國農業,以自己的經驗為準,無明顯建樹。他在全國實行「革資本主義尾巴」:取消自留地,生產核算權放在大隊一級等。在鄧小平主導實行改革開放後,陳永貴的路線都被取消。他對新政策很抵觸,拒絕在大寨執行。1980年9月,他被迫辭職,之後在北京東郊農場擔任顧問。

1986年3月26日,陳永貴在北京因肺癌去世。按其遺囑,骨灰安放回大寨。

32年前的今天,當上國家副總理的「文盲」農民陳永貴逝世

(大寨人在陳永貴墓前立的石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萬象歷史 的精彩文章:

459年前的今天,白手起家、殺盡東北的清朝第一帝努爾哈赤出生
24年前的今天,差點搞出中日混血皇帝的末代皇弟溥傑病逝

TAG:萬象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