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新欄目上線,三個關鍵詞:Global, Inspiring, Weekly | TechBoard

新欄目上線,三個關鍵詞:Global, Inspiring, Weekly | TechBoard






TechBoard 是一個全球視野下,甄選每周重要科技評論的欄目。我們將以摘要的形式引入值得閱讀的科技評論文章,並鼓勵讀者去閱讀原文。這是 TechBoard 的第一期。




大家好,歡迎來到 TechBoard。TechBoard 是一個全球視野下,甄選每周重要科技評論的欄目。我們將以摘要的形式引入值得閱讀的科技評論文章,並鼓勵讀者去閱讀原文。


這是 TechBoard 的第一期,推薦文章包括從 Facebook 「泄露門」引申出的對該公司、互聯網及個人數字生活的反思;蘋果是否要「重新發明」鍵盤;矽谷興起的一波「作死」飲食風潮;人類與機器人產生親密關係的可能性;以及 a16z 本周討論商業倫理的播客和一張值得吐槽的產品圖片。



《我們恐懼的是對 Uber 和 Facebook 的失控》



這周不只是科技圈,整個社會都在關注兩家公司:Uber 和 Facebook,以及它們引出的兩個話題:自動駕駛和信息安全。而本文作者,美國著名的經濟學家 Tyler Cowen 在這篇文章中指出:目前人們在發生科技事故後的回應,是反應過度了,還可能形成不當的監管。


Tyler 在文中指出,每年有四萬美國人死於車禍,但人們在無人駕駛汽車撞死人後還是會驚慌失措,說到底,這是一種怕對技術失去控制的恐懼,以及對可見的事件性死亡的恐懼。世界上每分每秒都有人因車禍喪命,但人們會更關注自動駕駛汽車撞死人;ISIS 每天都在奪走無辜者的生命,但人們只會看到某個西方國家的記者被斬首了……戲劇性的死亡會引起我們的注意,它的積極面是會使我們去思考能否再避免類似情況的發生。比如前不久瘋傳的「恐怖分子黑入無人機後掃射平民」的視頻,人們對其展現的場景感到恐懼,進而會去審視科技發展的方向,但這種審視更多還是來源於對「控制」的追求。


Uber 在出事後馬上停止了已經在諸多城市開展的自動駕駛汽車的測試項目,這種反應有多少是基於對民眾恐懼的「恐懼」呢?Facebook 在爆出用戶數據被泄露後,人們可能並不了解究竟發生了什麼,數據是怎樣被泄露的,但他們能感覺到科技給他們帶來的失控感。這也就是為什麼在如今大部分人都有工作的環境下,「機器人將奪走人類工作」的文章如此受歡迎。


諷刺的是,許多在 Twitter 上轉發「自動駕駛汽車開不得,要人命啊!」的人,卻同時津津有味吃著垃圾食品,距糖尿病和肥胖症只有一步之遙。Tyler 表示,美國正在進入一種新型的元敘事,他稱其為「控制感的重構」,但在不可逆轉的科技發展面前,這種感覺只能停留在感覺上,而並沒有實際的控制權。就像你看到了黑箱就安心了,卻不知道黑箱里到底裝了些什麼。(原文鏈接:https://bloom.bg/2GmwAcs)




《社交網路名不副實》



本文作者 Cal Newport 是《Deep Work》的作者,他一直反對耗費大量時間在社交媒體上,鼓勵大家進入長時的、深度的工作狀態。在這周 Facebook 泄露門引爆互聯網後,他發文呼籲大家意識到社交網路同社交媒體的不同之處。


Cal Newport 批評社交媒體很多年了,他觀察到贊成和反對他的人最主要的區分點就是年齡,年輕一代更傾向於反對他,而老一代互聯網用戶則更贊同他的觀點。他認為,這與兩代人成長過程中的互聯網環境密切相關。


千禧一代成長在 Facebook 統治下的互聯網,這也塑造了他們對互聯網的理解:「你反對社交媒體就是反對人們互聯、傳播信息、支持社會活動以及自我表達。」而在平台壟斷前就體驗過互聯網的老兵們,他們會更擔心這種被幾家大公司控制進而中心化的互聯網。Cal 指出,這就是社交網路與社交媒體之間的區別:社交網路(Social Internet)是利用互聯網進行交流和傳遞信息,而社交媒體(Social Media) 則是大公司創造出的「演算法導向盈利」目的下的工具。令人擔憂的正是年輕一代把社交媒體當做了社交網路。


Cal 認為,如果不先分清概念的不同,那立法和自控都難以真正解決本質的問題。一旦人們都能意識到社交媒體不等於社交網路,那就有可能用另一種形式來取代大公司創造出的演算法導向的社交媒體。


在文章的後半部分,Cal 給出了他設想的新工具:「社交協議」。個人可以創造和持有自己的內容,所有權不歸屬與任何平台;在驗證機制和協議共同作用下,一對一地建立社交關係鏈接。簡單來說,就是把掌控權還給用戶,而非某家大公司。而在整個大網路中,有各種應用切分到不同領域,以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而不是通過演算法推測用戶喜好再投放廣告來實現盈利。


人們留在 Facebook 可能並不是喜歡它,而是他們無處可去,而創建互聯網的目的之一,便是讓人們有更多選擇。(原文鏈接:http://bit.ly/2Glqauu)




《數字共識的趨勢:通向未來的細微倫理》



無論是公眾情感還是公司賬簿,Facebook 這周受到了重創。但目前看來,它還是一個 Too Big Too Fail(大而不倒)的產品。本文開篇便設想了一種情景:如果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這些社交網路有一天倒了呢?

本文作者 Alan Jacobs 這個念頭源於他幾年前對 Tumblr 的熱衷,他在這個極簡的博客平台上投入了大量精力,直到有一天雅虎收購了 Tumblr,這使 Alan 產生了焦慮感,同上面推薦的文章《社交網路名不副實》中 Cal Newport 表達的觀點類似,Alan 意識到他的博客並不是「他的」,它隨時會被剝奪和抹去。


自從 Alan 意識到「內容的脆弱性」後,他開始思考內容產權和平台之間的關係,以及當今一代互聯網用戶應該給下一代營造怎樣的互聯網環境。


在文中,Alan 呼籲恢復 Open Web(開放網路)並向更多的人普及 Open Web 的概念。他把 Facebook 等熱門的社交媒體平台稱作「牆內花園」和「工廠」,Twitter、Instagram、Tumblr 還算是透明牆壁的花園,而 Facebook 就是完全封閉的花園,被圈在牆內的人也逐漸忘記了牆外的風景,還以為是他們的自由選擇。因此 Alan Jacobs 在文章的後半段提議所有的年輕人去學習如何搭建網站,他列出了 12 項循序漸進搭建一個網站的步驟。


但做這些的意義是什麼呢?既然已經有免費的框架和服務,我們為什麼還要耗時耗力的去搭一個可能根本沒人會看的小網站呢?Alan Jacobs 引用了 Esther Dyson 的觀點:「互聯網的偉大之處就在於它對權力的削弱,它從機構手裡奪來並賦予每個個體這種發聲的權力。」但同時,「網路也擴大和遮蔽了權力,使其更難以被察覺,也更難以抗拒。」


在最後,作者呼籲年輕一代要學會如何「離線」,以及了解互聯網產品的服務條款和 API 對他們的使用產生了哪些限制。最重要的是意識到自己不僅有更好的選擇,而且有能力去做出更好的選擇。(原文鏈接:http://bit.ly/2DQ1nsV)




《Facebook 的「臉面」》


Facebook 這周扎心了,但著名科技評論家 Ben Thompson 本周公開文章並沒有從 Facebook 寫起,而是從蘋果和谷歌在最近的哈里斯品牌調查中讓位亞馬遜一事展開。哈里斯調查 CEO 在《路透社》的採訪中表示,蘋果和谷歌的排名下降的原因是這兩家公司在過去幾年裡都沒有推出太搶眼的產品。蘋果可能是由於喬布斯時代太過亮眼,但谷歌又是怎麼回事兒呢?


前不久 Youtube CEO 表示要把維基百科詞條加入到涉及陰謀論的視頻下,以供網友參考和自行判斷。Ben Thompson 稱此舉是很「谷歌」的一種做法:出現有問題的信息,試圖用更多的信息來補上問題信息的漏洞。就像在谷歌的一片大網上,不斷增織小網一樣。而試圖脫離這片大網的人,將沒有蜘蛛會去造訪。


那再看現在的 Facebook。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在 8 年前,扎克伯格曾在 F8 開發者大會上推出過所謂的「開放藍圖」(Open Graph)。小扎稱 Open Graph 將把人放在網路的中心,一切與人產生關聯的鏈接都將被納入到整個 Open Graph 中。


Ben Thompson 分析道,Facebook 和谷歌獲取數據的不同之處就在於此,各個網站主動把數據給到谷歌,谷歌再呈現給用戶,Facebook 則是一個封閉的花園,用戶再活躍,在谷歌中也只能搜出個他的個人頁面,必須進入 Facebook 才能一窺究竟。



而小扎在主題演講中也在推崇這種「圈子」,比如 Yelp 是門店的「圈子」;潘多拉是音樂的「圈子」;Facebook 是社交的「圈子」…… 這些圈子匯聚到一起,就能創建出有社交屬性、個性化兼智能的大網路。於是 Graph API 應運而生,這也就是劍橋分析公司鑽的那個「空子」,Facebook 拱手相讓出的用戶信息。


目前谷歌已經在歐洲面臨著反壟斷的調查,而 Facebook 似乎更難在反壟斷上給其制裁,它的用戶是內容提供者,難不成要限制用戶發布內容嘛?但 Facebook 泄露門打開了一個「管管 Facebook」的大門:保護用戶數據免遭 Facebook 的侵犯。這可比反壟斷強力多了。


Ben Thompson 在末尾指出,泄露門會讓其他公司把數據鎖緊了,這易於隱私保護;但另一方面,能讓 Facebook 這八年崛起,正是他們勿忘的座右銘「讓世界更開放和互聯」。一旦「關上門」,並不利於產品在互聯網中的競爭。(原文鏈接:http://bit.ly/2Gjc6Sb)




《矽谷對各路飲食的追捧不僅是一股風氣,而是危險》



八日禁食、生酮飲食、無制飲食、代餐藥片……矽谷除了科技,那裡還盛產飲食熱潮,很危險的那種!

比如提出「奇點臨近」的未來學家庫茲韋爾,日啖藥丸上百片,只吃全穀食品,但比起現在的矽谷新貴和投資人們來說,他的飲食只能算是「清湯寡水」。


從暢銷書作者 Kevin Rose、Tim Ferriss 推崇的低碳高脂的生酮飲食,到矽谷醫生 Bradford Rabin 發明的減肥藥片和低碳低脂的蛋白奶昔,還有18 小時間歇性禁食,更有甚者,印象筆記前 CEO Phil Libin 在 WhatsApp 中還有個「矽谷大佬群」,定期舉行 2-8 天的斷食「儀式」。


為什麼許多在常人眼裡看來像朋友圈謠言似的飲食法會在矽谷層出不窮、經久不衰呢?


一說是在「Hack Computers」後,科技狂人們想「Hack My Body」了,傳統飲食法無法滿足他們變強變聰明甚至變長壽的願望,他們試圖在生物黑客(Biohacking)上完成夙願。


英國國家飲食失調中心的負責人 Deanne Jade 認為,一直以來,進食都與人際關係掛鉤,各路飲食法實際上是矽谷人在高壓工作環境下「抱團取暖」的一種方式,甚至在矽谷這個高密度的無神論者聚集地,它們形成了某種信仰。諷刺的是,這竟讓矽谷成了偽食品科學生根發芽的豐厚土地。


本文作者最後呼籲各位矽谷新貴們,不一定要一起餓肚子才能讓你們成為「貼腹好友」,一起出門打個球不好嘛?(原文鏈接:http://bit.ly/2GmCD0M)




《蘋果下一個要「重新發明」的,是鍵盤》



這幾年語音交互帶來了語音助手的開發風潮,但蘋果依然想去探索文字輸入工具的邊界。

資深蘋果記者兼評論家 Jason Snell 近日在 Macworld 上發文,圍繞蘋果近日來對鍵盤的大量專利申請,談了談他對鍵盤發展趨勢的看法。


文中提到,實體鍵盤除了實實在在的手感之外,在心理上能帶給用戶一種可靠感,如新一代 MacBook 的蝶式鍵盤無論是外觀還是手感都大受好評。但也因其實體的存在,它也不可避免的有遭到「物理攻擊」的危險,蘋果對鍵盤的改進研發上也以此為切口,目前已申請了防碎屑甚至灰塵的 MacBook 鍵盤。就目前已掌握信息來看,無論是手感還是聽覺反饋,蘋果把新鍵盤做的更「酥脆」了呢。


其實蘋果早已經開始重新發明「鍵盤」了,看看現在的 MacBook Pro 就一目了然。Touch Bar 的推出讓許多傳統鍵盤推崇者有些許寒心,但根據蘋果最新的專利申請,蘋果把傳統的筆記本電腦做成雙屏設備也不是不可能。傳統鍵盤推崇者可以聯繫 2007 年的諾基亞死忠粉交流分享一下了。


在文中,Jason Snell 認為雙屏這個想法目前看來是很糟糕的,Touch Bar 的不足之處就在於用戶很多時候不得不低頭看著鍵盤。但作為趨勢再來看呢?如果整個鍵盤被一塊可觸屏幕取代,那手感則是下一個問題。作者認為未來「鍵屏」手感可能把觸覺和壓力敏感結合,就像現在的 3D Touch 一樣。腦洞再開大一點,如果配上圖像識別技術呢,就算你不知道鍵位在哪兒,只要觸屏,自動糾正。


2007 年,喬布斯拿出一塊屏幕的 iPhone 淘汰了全鍵盤的諾基亞,未來的鍵盤到底有沒有「盤」,可能還要看蘋果決定怎麼「重新發明」鍵盤了。(原文鏈接:http://bit.ly/2DSkmTY)




《擁抱機器人》



從《銀翼殺手》到《Her》,從實體的人造人 Rachael 到僅僅以一個聲音存在的 Samantha,單從影視作品中來看,人類同機器人的浪漫關係的結局總是無疾而終的。因為無論親密關係發展到哪一步,都繞不過「這只不過是二進位程序的反饋」以及程序可大批量複製的特性。


Aeon 這篇文章即分析了人類與機器人親密關係發展的可能性。文中提到,人類理想的親密關係是發展出來的,並且具有獨一性,但機器人並不是選擇愛上人類的,它們是出於商業利益被程序要求愛上人類,或者說購買服務方。因此這份親密關係從一開始就帶上了表演的色彩。


但人類同機器人建立真正的親密關係就一定不可能嗎?作者 John Danaher 沒有給出答案,但他反問道,人類難道不是按照進化和基因的「程序」行動的嗎?人類要求機器人有對親密關係的忠誠,但人類也可能會不忠。而近年來隨著價值觀愈發多元,傳統的婚姻及親密關係的概念也在探討中不斷延伸。


除了倫理問題外,本文也提到了目前「機器人之愛」的方式 —— 成人性用品,它們通過編程和塑性使其接近真實的人,但同時也是一個永遠不會拒絕性要求的性伴侶。因此作者認為,機器人和人類之間可能形成「三元」關係,這種關係可以緩和人類之間親密關係中不可避免的緊張感和壓力。


在未來幾十年中,人類勢必將和更複雜的機器人建立起更複雜的關係,愛上機器人並沒有錯,問題在於人類社會應該如何約束或鼓勵人機關係的建立。(原文鏈接:http://bit.ly/2GqVfg2)




本周 Podcast 播客推薦:《產品、商業及生活中的道德與意義》


a16z 本周邀請到了經濟學家、美國企業研究所所長和《紐約時報》專欄作者 Arthur Brooks 來聊了聊在當前商業環境和社會生活中的道德和社會意義,雖然播客中沒明著說,但看標題就不難看出來本期播客的選題來源。



Arthur Brooks 表示無論是演算法還是 AI,亦或是資本和其他的「規則」,這些都應該是用來為人們服務的系統。主播和嘉賓試圖從現代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的倫理學著作《道德情操論》,來分析當下公司和其做出的產品是如何在偏離道德及社會意義的「歪路」上越走越遠的,以及「以人為本」的哲學對當前科技公司的創新和發展有何意義。




「一味地追求科技導向,而不在產品中注入人道,那這個產品終將變得易碎和扭曲。」還是不點名了,事實勝於雄辯。(原文鏈接:http://bit.ly/2GpRhEs)


「傻」科技



Elekele WiFi 適配器的廣告圖展現了人類的奇蹟:世界上最小的人類手,大過?(原圖來自:Elekele官網)


編輯:克里斯
頭圖來源:Cal Newport 博客



本文由極客公園原創


轉載聯繫 zhuanzai@geekpark.net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極客公園 的精彩文章:

柯達推出「柯達幣」,影像老廠用區塊鏈顛覆全球圖片社
逆市增長三成後,索尼再次在國內首發新款旗艦液晶電視

TAG:極客公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