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古玉造形製作-璧形器

古玉造形製作-璧形器

璧形器大約興起於新石器時代晚期,此後歷代皆有使用,《周禮》中將其與琮、圭、璋、琥、璜等合稱「六瑞」,是中國古代玉器中出現較早且一直延續的品類。其應用範圍頗為廣泛,既被用作實用佩飾器,又出現於隨葬品中,同時亦作為權力等級的象徵,或在社會交往中充當饋贈、信物等。

《爾雅·釋器》中見有以中央孔徑大小區劃片狀圓形玉器種類的記載,認為「肉(邊緣器身)倍好(中央穿孔)謂之璧,好倍肉謂之瑗,肉好若一謂之環」。

然而從現有考古材料來看,古時製作璧形器,對於其孔徑與器身的比例似乎並沒有嚴苛的限定,但其形制樣態與裝飾技法卻隨著時代遞嬗而不斷演變,製作方式也並不一致。

新石器良渚文化 玉璧

新石器齊家文化 玉璧

一、璧形器的造形特徵

璧形器是一種扁平片狀、中間穿孔的圓形玉器,其在個體形態方面存在一定差異,尤其是戰國晚期後保留璧外邊料透雕紋飾,形成一種新的璧形器樣式——出廓璧。總體來看,各時期璧形器的製作均保有主體「內圓外圓」的基本造形特徵。

戰國時期 玉璧

二、璧形器的成形工序

新石器時代至商周時期,璧形器的外部輪廓一般均採用「去角成圓法」處理,中央圓孔則由管鑽加工,但商周璧形器在整體造形方面已較新石器時代晚期更為圓整。去角成圓法的施用多藉助砣具逐步切割完成,因此邊緣處常見有中間寬深、末端尖淺的切割痕迹。內部中孔或單向管鑽,或雙邊對鑽,單向管鑽所出內孔多呈喇叭狀,且下端孔緣存在崩裂產生的毛邊現象,而雙邊對鑽製作的內孔孔壁通常會出現台階現象,芯料亦見有不平整凸起。

新石器良渚文化 玉璧(左)

玉璧邊緣切割痕迹(右)

去方為圓示意圖

值得注意的是,新石器時代晚期少數璧形器僅將玉質方角琢磨圓緩,形成方圓形輪廓,遼寧省建平縣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甘肅省武威縣皇娘娘台、永靖縣秦魏家等遺址中均可見,風格簡易樸實。而在紅山文化出土的璧形器中還見有一種以寬砣雙面對磨而成的璧形器,此璧形器內孔與外緣均作薄刃狀,器面微弧,為紅山文化璧形器特有風格,可參見遼寧省建平縣牛河梁第五地點一號冢大墓所出成對玉璧。此外,商周時期璧形器有時還會將器緣細緻琢磨為圓弧狀,把切磨痕迹修整殆盡,使內孔孔壁和外側邊緣形成微拱弧面,由於這種弧面狀器緣極似泥鰍背部,因此坊間又以「泥鰍背」稱之。

新石器時代 方形玉璧

春秋戰國以後,伴隨鐵制工具的發達,除中央圓孔外,璧形器外廓也改由大口徑金屬管具鑽磨,其製作方法是:取用一不規整片狀玉料,規划出璧形器輪廓,然後用管具製作內孔,再以較大管具鑽磨外廓,完成璧形器初步造形。這種方法所出璧形器外廓極為圓正,極大改善了早期去角成圓法無法取得正圓的缺點。

戰國時期 玉璧

由於此時璧形器外廓和內孔均採用管具製作,因此除內孔呈現上大下小喇叭狀外,外緣也會因玉料耗損量隨旋磨次數遞減而產生傾斜現象,同時外緣與內壁處還見有管具細利旋磨痕迹。但這些加工痕迹最後多會在修整工序中逐一消磨,只呈現圓整精緻造形。

玉璧外緣管具旋磨痕迹(左)

玉璧內緣管具旋磨痕迹(右)

時代的更迭、工具的改變、形制的演進等深刻影響著璧形器的發展,使其在不同階段呈現出相異的風格特徵。同時,加工過程中產生的芯料、邊料等亦不會被隨意處理,而是再次用於龍形佩、玉觽等器物的製作,始終恪守著「省工省料」的制玉基本原則。

玉璧及邊料應用

版權聲明:

1.本公眾號所有原創內容圖文的著作權、版權,均歸微信公眾號「震旦博物館」所有。

2.其他方式轉載或引用本公眾號內容與觀點,請表明轉載及出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震旦博物館 的精彩文章:

TAG:震旦博物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