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長安萬年之七十一:櫟陽,秦國最東邊的一個都城

長安萬年之七十一:櫟陽,秦國最東邊的一個都城

為方便閱讀,請點擊「自然自覺自在」,關注此公眾號!

公元前419年,秦靈公遷都涇陽,秦人以涇陽(今天陝西涇陽北)為都城共36年,歷經秦靈公、簡公、惠公(秦國歷史上有兩位秦惠公,此公為戰國時期的秦惠公,春秋時期還有一位也稱為秦惠公)、出公四位國君,對內成功地擺脫了秦國舊貴族的掣肘(chè zhǒu),對外實現了秦人在與東方諸侯國戰爭中由守勢向攻勢的華麗轉身。

公元前415年,在位13年、還有很多願望沒有來得及實現的秦靈公死了,秦國內部為王位之爭發生了爭執,最終勝出的是秦靈公的叔父悼子,就是秦簡公,而原本該繼承君位的公子連,《史記索隱》記載名叫「師隰(xí)」,被秦簡公贏悼放逐到了隴西河谷,為防不測,贏師隰想盡辦法逃到東邊的鄰國魏國,開始了長達29年的流亡生涯。

俗語講:「命中有的終歸有,命中無的莫強求。」這句話正應了秦簡公祖孫三代和秦獻公的傳奇經歷。秦簡公奪得君位後,表現得極度不自信和完全沒有安全感,在位15年,全部精力投入到在洛水西岸修築長城,用以自守,史稱「塹洛長城」,這種保守性格局與秦人大刀闊斧闖天下的勁兒明顯不符。

秦簡公的兒子秦惠公比略有膽識和自信,在位13年,放棄東進戰略,轉向對蜀國發動戰爭,攻佔了南鄭,可惜天壽不長,病死了。這种放棄主要戰略意圖,去實現次要目標的做法,也與秦人全力東進的戰略意圖不吻合。

秦惠公死的時候,兒子才兩歲,雖即位為國君,即秦出公,但朝政卻完全由秦出公的母親主持。這位太后也是很沒有安全感的女人,對內重用宦官,對外依重外戚,也就是自家的親戚,因此,秦國王室與公室產生了矛盾,內政關係很緊張。秦出公的母親為了籠絡人心,賞賜過多,使國庫空虛,不得不加重稅率以增加國庫收入,引起地主和自耕農的強烈不滿。秦國出現了「群賢不說(yuè)自匿,百姓郁怨非上」的局面,結果是,公元前385年,也就是秦出公繼位的第二年,秦國的左庶長贏改發動政變,將秦出公和太后沉到了渭水裡,迎接被贏悼放逐、逃到魏國避難的贏師隰(xí)回國繼位,這就是秦獻公。

從公元前414年到公元前385年僅僅30年時間,秦國君位在秦簡公及兒子、孫子的手裡轉了一圈後,又原封不動地回歸到了秦靈公的兒子秦獻公手上,這給秦獻公施展抱負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公元前384年,秦獻公即位。第二年,即公元前383年,他就把秦國都城從父親秦靈公時期的涇陽遷到了櫟陽(注意應讀yuè yáng),在今天的陝西閻良區武屯鎮。秦獻公遷都的主要原因是要實現「復穆公之故地」的夙願,即將「春秋五霸」秦穆公所經略的河西之地悉數從三晉佔領下收回。櫟陽「北卻戎狄、東通三晉」,可以向北打擊戎狄,向東對付三晉中最強大、也離得最近的魏國,是實現秦獻公願望的戰略支撐。

當時,秦國東方的晉國已經被分割為韓、趙、魏三國。限於當時的交通和通信水平,要對付三晉,秦國必須將政治、軍事中心再往東移。秦獻公早年流亡魏國,回國繼位後很珍惜這難得的機會,在秦國推行改革,其中包括廢止活人殉葬、遷都、擴大商業活動、編製戶籍和推廣縣制,並且數次發動收復河西(黃河以西)失地的戰爭。秦獻公時期的改革雖然不徹底,但為秦孝公時期的商鞅變法奠定了基礎。

從秦獻公二年開始建都,到他的兒子秦孝公十二年,即公元前350年遷都咸陽,櫟陽,作為秦的「臨時」都城共計34年。之所以稱櫟陽為臨時都城,因為當時的秦國,雍城仍然是根據地,是主要的都城,那裡有秦國的宗廟,有守舊的貴族,有連綿的宮殿,有厚重的文化,有繁榮的社會,而秦獻公的櫟陽,如同其父親秦靈公的涇陽,只是秦國新銳們的樂園,冒險家的天堂,集中了秦人中最積極進取的部分。

由於國都的再次東遷,秦國對魏國的戰爭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秦國真正取得了河西之地,即今天黃河以西的渭北旱塬一帶,包括韓城、大荔、合陽、澄城、蒲城等縣,初步實現了秦獻公要「復穆公之故地」的夙願。與此同時,櫟陽作為秦國都城,也得到了快速發展,成為秦國的新興城市。

當時的櫟陽,是渭河以北的交通要衝,有一條大道經臨晉(今天的陝西大荔),渡蒲津關,到達太原,通向三晉地區。

當時的櫟陽,是秦國新的商業中心,秦獻公七年(公元前378)年「初行為市」,即設立市場,而且出現了「亦多大賈(gǔ,商人)」的商業繁榮局面。考古發掘中多次出現陶文「櫟市」。在櫟陽遺址區曾出土一個銅釜(fǔ),裡邊有金餅8枚,每枚重250克,經鑒定是秦國的貨幣,這些都證實了當時櫟陽商業的繁榮。

當時的櫟陽,是秦國的農業中心,《雲夢秦簡?倉律》記載:櫟陽是僅次於咸陽的大糧倉,在秦國佔有重要地位。在農業社會中,糧食生產基地是國家的命脈。

當時的櫟陽,是秦國的軍工中心,秦人的軍工產品主要在這裡生產。戈在秦代屬於重要的兵器,後世出土的秦惠文王時代的相邦樛斿(jiū yóu)戈和秦昭王十四年的相邦冉戈,都刻有「櫟陽工」「櫟陽工師」的銘文。「工師」是製造器物的工官之長,表明該兵器為櫟陽工官主管製造。

櫟陽作為秦都,儘管只有短暫的30年時間,但它是秦國從弱向強轉變的關鍵,也是秦人最東邊的一個都城。秦獻公和秦孝公父子倆在這裡揮師東向,劍指中原,成為秦國歷史上的開拓性國君,他們勵精圖治,為以後秦國統一天下奠定了基礎。

秦人在秦穆公時期安定了西方的戎狄,在秦獻公時期奠定了東進的基礎。建都於櫟陽,只是秦人戰略步伐的一環。下一步,秦人需要一個真正的都城,支撐秦人實現一統天下的宏圖,這個地方,就是長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自然自覺自在 的精彩文章:

長安萬年之七:炎帝是「一把火」,經長安遍神州
長安萬年之九:三棄不死,取名為「棄」

TAG:自然自覺自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