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練太極拳應起伏靈動,這個觀點我極力贊成!

練太極拳應起伏靈動,這個觀點我極力贊成!

在太極拳著作中,很多人都主張一趟拳架,只能在一個高度下練完,不可忽高忽低。這就使得腳上六個大關節,只能在極不自然的狀態下運動,以致於不可能充分發揮它們的功能。這樣練法,容易增長腿腳的硬力,但一定練不出自然的彈性來。發勁時只會後腳向前蹬,是做作出來的,因而動作速度不夠快,效果很難令人滿意。但是大多數人都是這樣練的,而且還以某些著作,作為這樣練的理論根據。真是習以為常,不以為病。說穿了,這就正是很多人練了很多年還不會發勁或者發勁的效果很不好的原因。

正雷太極書院陳斌老師拳照

主張在一個高度下練拳的人,大約是認為;只有如此,重心才不至上浮,有利於氣沉丹田,根基穩定;或者還認為,這是學功夫的人,在得到功夫以前,應該先吃的苦,是培養耐力,等等。須知氣沉丹田,是自然的,不是死死壓住;而根基的穩定.是靈活的穩定,是全身鬆了,重心自然下沉的穩定,不是死死壓住的穩定,如果以壓求沉、求穩,就只能使下肢喪失彈性。這樣的思想方法未免主觀,認識理解也失之膚淺。關節以靈活為用。腳上之所以要生幾個關節,正是為了要給我們帶來靈活方便,不知是多少萬年進化的成果,是我們人類得天獨厚,值得驕傲的地方。哪有故意限制它們的靈活性,只准壓死作橫向運動而不準上下有彈性活動的道理?無奈很多人都不愛動腦筋,習慣於人雲亦云,還認為這是「祖傳秘方」。如果真是祖傳,也應認識到祖先和我們一樣,也有犯錯誤的時候,重要的倒是我們現在應該給後輩盡量少留下一些錯誤的「祖傳秘方」。

拳譜是大家公認的練拳的準繩,是前輩名家經驗的總結。我們學不好拳,原因之一,就是沒有在實踐中貫徹拳譜上的理論,或者誤解了某些理論。至於一趟拳要在一個高度下練完,不可忽高忽低,這一條規則,拳譜上找不到根據。如果真是重要,早寫進拳譜去了。既然拳譜上沒有,就不知是哪一位主觀先生將哪一家的拳法,硬塞進太極拳中來了。這一條「規則」很富有迷人的特性,因為表面上看來,它貌似「嚴格」,道理也報「充分」,所以受到很多人的偏愛,才成了不成文的「拳法」。

正雷太極書院陳斌老師授課中

太極拳是「圓象」,是立體的。從任何一方,都可以走弧形,運轉自由的。如果只在一個高度下練拳,不可忽高忽低,則必然把腰胯的運動軌跡,限制在平面內。這豈不是自己畫地為牢么?這樣就既違背了太極拳的因象,有悖於拳理,也違背了太極拳以自然為法的原則。

拳譜上說,「一舉動,周身懼要輕靈」.如果只在一個高度下練拳,連上下伸縮的餘地都沒有,彈性喪失殆盡,還怎麼可能輕靈呢?太極拳以虛無(空無所有)、變化無窮為最高的境界,豈可自己限制自己的行動自由?何況還有人觀察到,只在一個高度下練拳的,有不少人都導致了膝關節有不同程度的損傷!這就是違反了自然鬆柔的惡果!

人,應該靈活;拳,更應該靈活。但都只有靠關節靈活才能實現,哪有關節不靈活而拳還能靈活的呢!

獨怪現在有的拳師,還將這一條拳譜上並無依據的「拳法」,當成看家本領,甚至做出不肯輕易傳人的樣子,弄得神秘而且玄乎哉。其實也不過說明他沒有認真讀拳譜,學拳不動腦筋,只會人云亦云罷了。

正雷太極書院陳斌老師授課中

太極拳老師說過,練拳架有上起下沉。初練時,起沉的弧度還很大,功夫深了,可以小一些。總之,一趟拳都在不斷上起與下沉中練完,每一式,前半上起(吸氣),後半下沉(呼氣)。而且身體的下沉,是由內氣下沉丹田而引使它自然下沉的。在下沉時開擋(也稱圓檔),勁沉腳底,腳與地面接觸緊密,即勁與地相通。這樣練出來的功夫,輕鬆自然,發勁時,腿、腳的彈性很強,既快且猛,乾淨利落,威力比前者大得多,對方也更不易招架,有「發勁人不知」之炒,被擊者有驚恐萬狀、如墜懸崖之感。

前者的後腳向前蹬,是橫力,是做作出來的,遠離了自然之道。後者的下沉發勁,是直力產生的彈力,或稱反座力,只要思想上一動念,即可在下沉中完成了發勁的動作,快極了,也自然極了。太極拳以自然為法,這才是太極拳發勁的真諦。

作者:張義敬 文章來源: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太極 的精彩文章:

太極拳發明本源是為了搏擊的
ChiRunning太極跑,欲速則不達

TAG: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