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馬拉松+非遺,不讓技藝變成記憶

馬拉松+非遺,不讓技藝變成記憶

3月1日起,「愛上潛江,潛馬同行」系列話題將不定期更新。

以奔跑的節奏,帶你走進湖北園林景緻美城,感受潛馬激情,跑一場馬,愛一座城。

非物質文化遺產滋生於民間,繁榮於民間,蘊涵著深厚的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的理念。

潛江作為曾經的楚國最早都城、古華容城所在地,自然留下了大量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它們在歲月浪濤中靜靜地守護著這座水鄉園林。

今天小編就帶大家走進那些你不知道的潛江非遺,感受這座城市的文化魅力。

江漢平原皮影戲

江漢平原皮影戲迄今已有500餘年的歷史,是江漢人自己的「土電影」,深受老百姓的喜愛。

江漢平原皮影戲融傳統繪畫、雕刻、美術於一體,集電影、電視動畫於一身,具有濃郁的民族氣息,有重大的歷史學、美術學、藝術學價值,對於增強社區凝聚力,亦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江漢平原皮影戲在2006年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中國皮影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江漢平原皮影戲」作為「中國皮影戲」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式入選。

該項目保留著傳統的楚風、楚俗、楚文化和楚音樂,其歌腔皮影中保留的「雞鳴腔」對研究古楚音樂、漢代樂府音樂、豐富中國音樂史料乃至對世界音樂的豐富與完善,都將產生積極的作用。其演出內容、即興發揮的演唱形式,充分展現我國民間口頭文學的藝術魅力。江漢平原皮影在造型上以圖案精細、圓潤舒展、人物造型逼真生動、影大見長,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審美特色。

潛江草把龍

潛江草把龍燈因採用稻草扎制而得名,形成歷史久遠。據董仲舒《春秋繁露》記載,楚地最早舞草把龍燈見於漢代,盛行於唐,歷代相沿承襲。清光緒五年(1879年)《潛江縣誌》風俗篇記載中有草龍圖,並附有對草龍的描述。其中心區域包括龍灣、熊口、張金、老新鎮以及潛江市南部的水網湖區(水稻產區)。

潛江草把龍燈是長江中下游楚人崇龍、尊龍意識及後世民間多神信仰(主要是佛、道)複合作用的產物。同時,它也是長江中游悠久的稻作文化標誌性的民間文化現象。

草把龍燈具有顯著的民俗特徵、楚文化遺存的祭祀性特徵和民間手工藝造型藝術特徵,併兼有民舞和民樂的藝術成分,具有民俗研究價值和傳承實用價值。

潛江花燈

潛江花燈,是潛江民間沿襲鬧元宵觀燈習俗,經世代傳承而保留下來的花燈製作工藝。潛江花燈有以裝飾、點綴、烘托環境為主的裝飾性花燈;以表現人物和情節的主題性花燈;以趣味性、知識性為主的娛樂性花燈;還有直接為生活服務的實用性花燈。製作花燈的題材有歷史、人文以及自然界的各類物種。如花鳥蟲魚、飛禽走獸、歷史人物、民間傳說等題材盡數採納。

潛江花燈的工藝從構思設計、造型工藝、裝飾工藝是一套完整的工藝鏈條,手法多樣,精工細作,給人以巧奪天工的美感。

潛江花燈比較完整地繼承了傳統工藝,並且攜帶了楚地的民俗遺風,是中國傳統花燈的歷史縮影,具有與歷史文化、地域文化唇齒相依的親緣關係。其構思造型的結構美、精雕細鏤的工藝美、和諧統一的裝飾美、燈光運用的色彩美,凸現出文化、工藝和科學價值。對於研究我國的傳統習俗和傳統工藝具有彌足珍貴的研究價值。

20世紀70年代,潛江享有「花燈之鄉」的美譽,潛江花燈曾在中國首屆藝術節上亮相,並選送至歐洲及東南亞國家巡展。

潛江高台舞獅

相傳獅子舞祖師為晉代光武夫子。隋唐時瓦崗軍聚義,按十三太保規矩,搭台逢單不逢雙,取三、五、七、九、十一、十三層為標高。潛江市浩口鎮宋場村、熊口鎮馬場、竹根灘鎮潛河村、洋湖垸村,很早就有玩高台獅子的習俗。

宋場村鄉民古有習武之風,之後有了獅子舞表演,並從地獅舞發展到高台舞,屬「北獅」系。竹根灘鎮潛河村,舞獅活動傳承數代,享譽一方。竹根灘潛河村,較完整保存了高台舞獅的儀式和套路。武術家彭偉先生,是潛河村高台舞獅的領頭人,在他身邊,集中了一批有影響的武術家,有大師兄郭振田,有潛江市武術家協會主席王元喜,有氣功師徐禮銳等等。

舞獅有一些特定的禁忌和祭祀儀式。舞獅人在活動期間要戒酒色,不熬夜,不著白衣。舞獅前一天要到寺廟和土地廟敬香祭拜,活動結束還要頂著獅皮回寺廟叩首謝皮。

潛江鑼鼓

大約在明代中葉,距今約三百多年前,潛江便有了「薅草鑼鼓」和「車水鑼鼓」,即在田間邊勞動邊鼓樂,當時就以「鑼鼓伴奏,一唱眾合」的形式出現在田間地頭,隨著時代變遷,「潛江鑼鼓」在其發展的過程中逐漸成為潛江民間民俗、風俗、宗教、民間藝術活動不可替代的重要組成部分。

潛江鑼鼓」俗稱「鑼鼓家業」,潛江傳統鑼鼓班陣容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十樣錦」。另一類是「五錦頭」。潛江鑼鼓樂器種類主要有:大鼓、堂鼓、小鼓、腰鼓、小鑼(勾鑼)、馬鑼、大鑼、抄鑼(亦稱對鑼)、土鑼、蘇鑼、鈸、金鈸等。潛江鑼鼓的重要部件主要有:鼓槌、鑼槌、鉤鑼簽、馬鑼棒,鈸綢帶等。如用大鼓,需製作大鼓座架,均為藝人根據需要自制而成。

潛江鑼鼓的傳統樂牌種類繁多,總體歸納約十多個固定樂牌。當地人稱鑼鼓樂牌為「鑼鼓點」又稱「鑼鼓譜」或「鑼鼓經」。潛江鑼鼓與當地群眾的文化生活、勞動生產和審美習慣休戚相關,它的存在對於研究江漢平原民間習俗、風俗、宗教、信仰、審美、地方戲曲、皮影以及潛江地區民間傳統文化有著重要意義。

除此之外,還有潛江嗩吶、潛江民歌、潛江鼓歌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待更多人去發現和了解。

GIF

4月21日,《奔跑中國·美麗中國》潛江返灣湖濕地國際馬拉松,跑完馬,賞非遺,讓潛江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活文化,而不是記憶和背影。

感謝潛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提供材料

《奔跑中國·美麗中國》

長按下方二維碼關注潛馬最新信息

來源:潛江返灣湖濕地國際馬拉松

潛江新聞網新媒體中心

責任編輯:徐 楊

值班主編:楊紅

媒體運營:何將臣

製作總監:姚 勇

總 監 制:梁文濤

潛江新聞網微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潛江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閑不住的杖朝老人 一輩子只干理髮一件事
潛江人的春節習俗

TAG:潛江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