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妙手揭粘增典稚 精心裝裱續滄桑——書畫碑帖裝裱藝術名家王辛謙

妙手揭粘增典稚 精心裝裱續滄桑——書畫碑帖裝裱藝術名家王辛謙

在中國書畫領域,書畫裝裱和修復藝術家就像生活中的「美容師」和「醫生」,經過他們的妙手,書畫藝術品得以光亮的展示給世人並遺澤後世,而他們則永遠是那些幕後英雄。今天的主角就是此中翹楚——王辛謙。

淵源有自出身名家

中國書畫藝術源遠流長,裝裱藝術始終伴其左右。1972年在湖南馬王堆漢墓出土的T形帛畫距今已有二千多年。帛畫上端有天桿,桿之兩端有絛穗,可以稱之為裝潢之始,這一考古發現使我們了解到裝裱在萌生時的大致形制和書畫裝裱狀況。隋唐時期,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文學與書畫藝術漸繁榮起來,書畫裝裱技藝隨之日趨精湛,並形成了一種宮廷形制。以後歷經宋元明清各代的發展,原本只在宮廷中可見到的書畫作品已在坊間流傳,並開始形成各地的地域風格,裝裱技藝的發展在民間呈現一片繁花錦簇景象。

北京琉璃廠是京城著名的書畫文玩的集散地,店鋪林立,各種流派的裱畫高手也雲集於此。清末時期,由王家麟(王辛謙伯父)創辦的裝裱店「尚古齋」就在這條古街上的242號,尚古齋的牌匾是翁同龢所提。掌柜王家麟以及裝裱師傅王家瑞(王辛謙父親)以其精湛的裝裱技藝贏得了京城書畫界的廣泛讚譽。新中國成立後,尚古齋併入著名的南紙店榮寶齋,王家瑞成為榮寶齋書畫裝裱高級技師,並擔任中國文物保護協會會員,中國裝裱協會會員,榮寶齋諮詢委員會委員,被文化部確定為「中國北派裝裱代表性人物」,被中國書畫界尊為「裱畫國手」。王家瑞在榮寶齋期間搶救修復了無數瀕臨滅絕的書畫珍品,並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優秀裝裱技術人才。人民大會堂的巨幅國畫《江山如此多嬌》就是由其親自帶徒弟裝裱完成。在搶救保護山西應縣遼代木塔出土佛像、佛經的過程中做出重大貢獻,受到文化部嘉獎。

王辛謙自幼受家庭熏陶,弱冠即跟隨父親學藝,深得真傳,技藝不凡,頗得書畫大師黃胄先生的讚許。

裱工妙手煥發生機

1985年在黃胄先生和著名作家梁斌先生的支持下,王辛謙由北京來津創辦裱畫店,黃胄先生親自為其題寫匾額「瑞文齋」。多年的工作實踐,王辛謙在傳統書畫和碑帖裝裱方面逐步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在手卷、冊頁、扇面、拓片、立軸、橫披等傳統裝裱形式上,無論是巨幅宏制,還是咫尺小品,得心應手,風格獨具、尤其在修復古代書畫和碑帖方面,從揭裱全色,尺寸配比,錦綾合樣等方面嚴格遵守傳統工藝,力爭做到修舊如舊,保持原貌。著名書畫鑒定大師、原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副主任徐邦達曾點名請其揭裱破損嚴重的明代畫家汪中的山水圖軸,並對其裝裱技藝稱讚不已。

天津市文物公司的大量古代書畫珍品由於文革期間保管不善而損壞嚴重有些作品近乎成為碎片,修復難度極大。王辛謙運用自己的高超技藝,對這些珍貴文物進行了搶救性的修復裝裱,從拼接、漂洗到揭裱、全色,克服各種棘手難題,先後修復裝裱了明代文徵明書畫手卷、明代林良《蘆雁圖》軸、明代解縉山水圖卷等1000餘件古代書畫珍品,為文物保護工作做出重要貢獻。近年來,王辛謙還為馮驥才藝術研究院修復的大量古舊年畫、石刻畫等民間藝術,這些畫作紙質迥異,殘損嚴重,揭裱修復難度極大。在修復的過程中,王辛謙針對不同的情況採取不同的辦法,在摸清紙質紙性的基礎上,清洗、揭補、全色、修復,做到既修復完整,又保持原作特色。

京裱技藝風格獨特

中國書畫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材料主要是紙和絹,其質地比較纖薄而易破損,為了保護好書畫作品又便於觀賞,古人採用以麻、紙、布、帛等為材料,在書畫作品的四周及背面裱褙數層加以裝飾和保護。隨著歷史的發展和書畫藝術的不斷演進,書畫裝裱技藝也在不斷改進提高,款式日益多樣,工藝愈加精湛,形成具有特定的工藝流程和獨特的藝術審美的專門技藝。

京裱在繼承宮廷裝裱傳統的「宣和裱」基礎上,兼收南方各派所長,形成自己的特定風格,寬綾大裱,用料考究,大氣輝煌,穩重大方。王辛謙完整系統的繼承了北派裝裱——京裱技藝,秉承了傳統技法,並逐步形成自己在傳統書畫和碑帖裝裱修復方面的獨特風格。

一是用料選材極為考究。宣紙、錦、綾、絹、澱粉等用料都是選用純天然材料加工而成,優選廠家直接採購,保證經過裝裱修復的書畫和碑帖作品能夠延年保存,而且便於今後一旦受損再次揭裱修復。

二是製作精良,嚴格遵守工藝流程,尺寸規範,每到工序都嚴格把關,尤其在修復古代書畫和碑帖方面,從揭裱全色,尺寸配比,錦綾合樣等方面嚴格遵守傳統工藝,力爭做到修舊如舊,保持原貌,同時易於日後揭裱重裝。

三是裝裱技藝全面,無論是橫披、豎軸、鏡心、條屏、冊頁、手卷各種形制,還是小到火柴盒大小的微型冊頁、大到6米×7米的宏幅巨制乃至幾十米長的大型手卷,都是製作精良。2010年為中宣部幹部學院裝裱的一幅作品(天津畫院王悲秋作),畫心寬5.8米,高6.5米,裱成後作品寬6.4米,高7.4米。王辛謙對裝裱材料進行了反覆斟酌選擇,對操作步驟進行了認真分解規劃,對合作人員進行細緻分工培訓,最後在四層樓高的腳手架上一次性完成裝裱上牆,該畫已完工七年,裝裱效果非常好。

四是對碑帖拓片的裝裱修復獨樹一幟。碑帖拓片的裝裱是在書畫裝裱修復的基礎上形成的一門獨特技藝,以書畫裝裱修復為基礎,結合了掛軸鏡心和冊頁的特點,又有著更高的技術要求,突出的體現在碑帖拓片的字口等凹陷部分,要保留拓片的原始狀態,使觀者能夠感受到原物刻劃傳拓的感覺,要有凹凸感,切忌綳平,造成失神。這就要求在製作的過程中有一些獨特技術手段。

五是在工藝技法上有所創新。在繼承傳統工藝的基礎上。王辛謙在實踐中摸索總結了一些實用的獨特技藝,比如「水浮法」拼接殘破嚴重的書畫碑帖作品;「悶洗法」清洗污漬嚴重的書畫碑帖作品;「搓接法」揭粘連嚴重的古舊書畫碑帖。這些技法都是前人沒有的,是王辛謙在實踐中自己總結出來的。

工匠精神流傳千秋

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古人給我們留下了無數珍貴文物,這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書畫藝術珍品。作為易損的文物,能夠一直保留到今天,首先應歸功與這一古老而科學的手工藝技術——書畫裝裱修復技術。我們在讚歎古代書畫家們精湛純熟的技法的同時,也禁不住對精美實用的裝裱工藝而喝彩。王辛謙的文物修復裝裱水平在裝裱界獨樹一幟,挽救了無數瀕臨滅絕的珍貴文物的命運。王氏書畫碑帖裝裱與修復技藝也被確定為天津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書畫家創作一幅作品如果沒有裝裱,就無法完美的展現其藝術風采;同樣一幅殘破古舊的書畫作品,經過裝裱技術人員的精心修復,無異於精美藝術品的再創造。書畫擇人裝裱就像美玉之待良工,得其人可以錦上添花,意增絢麗,失其人必將成為白玉之玷,遺憾無窮。尤其對於古典繪畫,猶如病重求醫,技藝精熟者可以使它起死回生,繼續流傳千秋萬代;拙工動手可促其加速毀滅,道理名顯而易見。我國自唐宋以來,無數書畫瑰寶得以流傳至今,使我國優秀的文化傳統,得以完好地保留下來,裝裱技工的貢獻實不亞於歷代書畫名家,當代著名學者書法家趙朴初曾有詩云:「書畫賴有裝裱助,乃能掛壁增光輝。」確能點出書畫與裝裱不可分割的依賴關係,也是對裝裱技藝的當然評價,常言說:「三分畫、七分裱」也是這個道理。傳承好這一珍貴技藝,對於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保護歷史文物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多年以來,王辛謙在裝裱書畫作品,修復古舊書畫的同時,利用瑞文齋裱畫店這個平台,注重對修復古舊書畫人才的培養,已有多名學生徒弟成為修復古舊書畫的能手,獨立開展裝裱工作。其中王辛謙之子王京春,王辛謙之子媳薄國華更是成為王氏書畫碑帖裝裱與修復技藝的新一代代表性傳承人。他們不僅系統完整的繼承了王氏傳統技藝,更在借鑒利用現代科技手段上有所創新,修復完成了包括文徵明的手卷,王文治、鐵保的書法作品,謝時臣,王石谷,八大山人的繪畫作品以及袁江、袁耀的山水通景等一大批古代書畫藝術精品,為弘揚這門優秀的傳統技藝默默耕耘,不斷進取。

三十餘年來,王辛謙為天津的公私機構修復裝裱的古舊書畫和碑帖拓片數以千計,先後為天津市文物公司、天津迎賓館、天津市藝術博物館等單位修復裝裱過大量的文物書畫,挽救了一大批殘舊書畫作品,王辛謙的裝裱修復技術深得社會各階層人士的信賴和讚揚。作為傳統書畫和碑帖修復方面的專家,被天津博物館聘為終身名譽館員、文物保護部書畫修復技術顧問,被天津市十一屆、十二屆、十三屆政協聘為市政協委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瑞文齋書畫裝池修復 的精彩文章:

TAG:瑞文齋書畫裝池修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