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在古典書畫間行走

在古典書畫間行走

在古典書畫間行走

——讀祝勇的散文《故宮裡的風花雪月》

請點擊音樂聆聽

雲水禪心

 宗教音樂館

王珣 

00:00/07:40

每一個喜歡歷史的人心中一定有一個故宮夢,紅牆碧瓦、白玉雕欄、幽深甬道,一目望去,穿梭千年。2014年,金水橋邊,我見到了那座輝煌的建築。六百年滄海桑田,依然是盛年錦容、姿儀萬千。對於故宮僅是匆匆一瞥,並不能窺一斑而知全貌,沒有做足功課、沒有充足的時間,註定看不到故宮最美的風景。對於故宮的初見並沒有想像中的動情,這樣的喜歡顯得蒼白。直到有一天讀到《故宮裡的風花雪月》,這本書就像一雙有力的大手,為我推開了故宮沉重的宮門,指引著我去尋找去發現,既讓人激動,又令人情動。

《故宮裡的風花雪月》是故宮博物院學者祝勇先生《窺視故宮》系列的散文之一。祝勇先生通過自己的視覺來破譯深藏在故宮裡的古典書畫的生命密碼。他猶如一個時空旅行者,帶著大家在古老的紙頁中穿行,從這張貼到那張畫,那些揮毫之人,或錦衣華服、或絹衣素冠,捻須一笑間,墨跡嫣然,暗香浮動。正如祝勇先生所說:「這些藝術品是故宮真正讓人動情之處,故宮的風花雪月、萬種風情,都寄托在上面,使這座生鏽的帝王宮殿有了生命的氣息。」

《故宮裡的風花雪月》並不是一本嚴肅的歷史研究類書籍,它以散文的形式出現,少了幾分枯燥刻板,多了幾分隨性坦然。書里呈現的每一部書畫作品,均以史實為證,尋根究源,既有理性的分析,也有感性的抒發。一幅幅藝術品在一次次居心叵測的陰謀,一場場驚心動魄的殺伐中浴火重生,耀眼登場。這些紙張是那樣堅強又是那樣脆弱,歷經幾個世紀的兜兜轉轉,有些在刀光劍影中拼得滿目瘡痍,依然笑傲世間,而有些卻化為一縷輕煙,永遠消失在歷史的天空。

皇權至上的朝代,這些存世的藝術品是帝王將相巧取豪奪的對象,也是諂媚之人用以晉陞的階梯。《蘭亭序》便是其中之一,它被唐太宗帶進了墳墓,後有說被盜出,輾轉到宋人手中,宋人計劃用這一真跡換得官職,在得到宋神宗駕崩的消息後,失望之餘將其賣掉。這是《蘭亭序》存世的最後信息,時間定格在北宋元豐八年(公元1085年)。《新五代史》、《江南余載》、《畫墁集》均有記載。從那以後世人永遠無法看到一代書聖在山陰蘭亭用蠶繭紙一氣呵成的序言真跡。然而《蘭亭序》還是幸運的,無論是臨還是摹,是刻還是拓,一代又一代文人讓《蘭亭序》的生命得以延續,繼續抒寫著它的傳奇。今日兩岸故宮中就收藏有各種版本《蘭亭序》的相關書畫。

文物不可再生,王羲之是幸運的,《蘭亭序》的重生緣於天時、地利、人和。然而,中國歷經朝代更迭,飽受戰爭摧殘,多少珍寶並沒有《蘭亭序》的幸運,它們被盜、被搶、被毀,這是中華文化最深重的災難。但是,古往今來,在最為關鍵的時刻總是有人挺身而出,擔負起歷史的使命。

1931年,東三省淪陷,為避免禍及文物,1933年,故宮13000餘箱文物開始了長達十六年的南遷之路。這些文物輾轉上萬里,經歷轟炸、流寇、火災,所有文物無一毀壞、遺失。這是文物的長征,更是二戰史上一次保護文物的奇蹟。那次南遷,無法統計有多少人參與了保護,這其中不僅包括故宮人,還有各地的官員、群眾。是文化的力量,精神的力量,讓中國人在那個戰火紛飛、朝不保夕的年代,仍然能夠團結一致,眾志成城完成文物史上的偉大壯舉。這和《蘭亭序》的臨摹運動如出一轍,正是由於他們的保護和傳承,中華文脈才能得以生生不息。

新中國成立後,文物受到了法律的保護,但群眾的保護意識還比較淡漠。隨著社會的突飛猛進,世界進入知識大爆炸的時代,「互聯網+」帶來的文化、藝術、人才、資金的自由鏈接,讓越來越多人的視界範圍、知識領域和創新思維不斷拔高。文創產品應運而生,它成為文化產業的一部分,從一個孤僻的業態進入了大眾的視野。於是文物活起來了,它們歷經歲月的鞭撻與磨難,滋生出更加豐滿的靈魂,過去、現在、未來,得以永生。它可以擺放在家裡,也可以握在你的手裡,只要有一顆誠摯的敬畏的探索的心,它會與你對話,與你思想共融,並帶你經歷一次精神上的尋根之旅。於是,你可以陪李白跨越千帆,陪杜甫草廬看雪,也可以幫唐伯虎種一棵桃樹,或者成為張擇端的搖擼人……

與此同時,《我在故宮修文物》、《如果國寶會說話》、《中華詩詞大會》、《國家寶藏》等一系列優秀紀錄片和互動性節目的誕生,在全國乃至全世界掀起了一股中國文化熱,它們內涵、時尚、國際范,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們積極投身於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事業當中去。

古人揮毫抒的是「輕舟已過萬重山」的瀟洒,「春風波上聽漁歌」的愜意,郁的是「滿面風霜塵土氣」的不安,「目斷天南無雁飛」的凄涼。今人探索尋的是黃河源頭的文明之光,是華夏大地的精神基因,祝勇先生的文字承載著這樣的指引。

在讀這本書前,書畫於我而言是一個陌生的知識領域,參觀博物館,我更是很少在其間流連。《故宮裡的風花雪月》拓寬了我對書畫的認識。一幅作品的誕生,滲透著作者對這個時代的經歷、感悟,這其中不乏挫折、激憤、嘲諷、淡然,也許一氣呵成,也許一波三折。因此,這些書畫給人的震撼並不僅僅是表面的技法,不管是一撇一捺,或是一山一廬,除了傾注作者全部的情感,還包含了一個朝代的縮影。書畫有局限,但它的內涵、意蘊卻是無限的,你可以尋究、探索,發揮想像的空間,甚至靈魂出竅,像唐伯虎《陶榖贈詞圖》一樣,進入畫中,成為故事的主角。

古人將書法、繪畫、詩、詞融於一體,畫一幅畫,題一首詩,鈐一枚印,一幅作品大功告成。繪畫、書法、文學三者水乳交融達到了天人合一的地步。因此,畫家也是書法家也是文學家,他們從來就不是獨立的個體,他們相互依託、相互融合,交織成一幅巨大的精神版圖,撐起一個時代的文化血脈。

《故宮裡的風花雪月》並不單純講的是北京的故宮,還包括台北和瀋陽的故宮。故宮文物南遷時,由於書畫、細軟較為輕便,因此,一部分書畫被遷往台灣,1965年台北故宮建成後,所有文物得以妥善收藏。「這三個故宮在地域上互不影響,但在精神層面卻是血肉相連的,僅以北京故宮所藏來分析人物的精神世界並不全面」,「它們在空間上很遠、在精神上很近」。因此,祝勇先生呈現的每一部書畫作品,跨越三大故宮,他引經據典,以大時代為背景,從精神層面來分析書畫的誕生過程。他進入了作者的內心世界,我們才能通過一張張紙頁,認識血肉豐滿的王羲之、韓熙載、張擇端、唐伯虎、倪瓚、趙佶……

一幅幅書畫,無論是橫軸還是豎軸,當它徐徐展開,你會發現,它一軸連著過去,一軸通向未來,一代又一代人靜立案前,手持狼毫,或思、或吟、或抒、或描,前仆後繼、不休不止。

《故宮裡的風花雪月》為我們展開了一幅歷史畫卷,你可以在畫卷中穿行,歷經刀光劍影、腥風血雨,讓人緊張、激動甚至窒息。後來你會發現,其實你並不是看客,或許在某一個時刻,你早已變成了王羲之持握的鼠須筆,蘇東坡院里的海棠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木伐 的精彩文章:

TAG:木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