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陶瓷鑒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八講 看工藝 上

《陶瓷鑒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八講 看工藝 上

陶瓷發展經歷了從陶器、原始瓷器(炻器)、發展期(唐宋瓷石一元配方)到成熟期(二元配方明清景德鎮)這麼一個長期的過程,其間所經歷的各個階段,從練泥、配方、燒窯到生產量上的要求不一,從而也衍生出不同時期在工藝表現上的特徵各異。所以,我們只要抓住了其主要的特徵,就能成為你鑒定的訣竅。

工藝除了胎釉要作為一個專題來講外,一般要看這麼幾個方面:制坯、裝飾、上釉 、燒窯。

第一、看制坯

制坯陶器

1、內壁螺紋起伏:由於多用泥條盤築法,所以盤好後會再用泥抹光滑,因而內壁會有旋轉起伏的螺紋,且看上去會有一個順著同一方向發展的趨勢。(漢以前)由於泥條強度不高,所以早期陶器底都很小,就是為了方便泥條盤起。

2、接底:在泥條盤築法製作陶器時,在盤之前,會先放泥並在下面,然後泥條開始在上面盤築,所以泥和身子是接上的,有時會掉底。(漢以前)

3、項部慢輪修坯:由於當時已經有慢輪修坯。所以從兩周時期到兩漢時期,所用的盤築等法做好的器物,會再用轉輪修理規整,不過大多隻修口部。

4、分類觀察看材料。上古陶器有泥質灰陶、泥質紅陶、黑陶、白陶、夾沙陶,夾蚌陶、印紋灰陶等。各類陶器多是就地取材,因而受當地材料的限制,與現在的仿陶多有區別。現今的防陶材料大多還是出自河南等地,除泥質灰陶與兩漢材料一樣外,其它都是有區別的。所以,當我們將上述陶片作標本採集後,再與市場上的假器作比較,能夠進一步加深自己對於材料上特徵的分辨能力。例如黑陶夾草,有些當地的河沙帶雲母片等。

裴李崗文化泥質紅陶壺

仰韶文化紅陶尖底壺

良渚文化灰陶釜、貫耳壺、三足鼎

良渚文化黑陶貫耳壺

龍山文化黑陶杯

商代白陶尊

大汶口文化白陶規

夾砂陶

夾蚌陶

戰國印紋灰陶和印紋硬陶

5、陶俑制坯

捏塑制俑:商周時期,多用活人牲口作陪葬,沒有俑陪葬的,因而許多出土造型俑物都是即興之作。以捏塑為主,沒有模具。

秦漢時模範俑,秦漢時期社會進步,活人活牲口陪葬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陶俑,按等級劃分形成葬制。葬制對俑的大小、規格、數量、內容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逐漸形成了一種制度。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對俑需求量的增加,慢慢有了一定製式的模範樣本出現。有些是整體一模,也有的分開鑄型後再拼裝。就拿漢代的劉姓王墓葬,王室墓地陪葬以及一般官員,這三者之間都是有很大區別的,這都是我們鑒定可以參照的。

半模鑄型:魏晉南北朝,俑川的隨意需求量大,因而出現了很多半模鑄型。這些半模鑄型施粉色彩一般就用一半,後面使其平面了事。

三彩俑的以粘土為原料,二次燒制,粗細不均。用模製擠壓成形,有手印指紋和明顯接縫,現仿多注漿,因而有細膩的胎土。

第二,看裝飾

1、彩陶裝飾鑒定:彩陶器是在陶器作好後,上彩色,入窯燒。因而,彩色入胎中,手摸不掉。現在仿的一般色澤鮮。

2、彩繪陶:秦漢燒陶均使用彩繪。在陶器燒好後,再用植物顏料上一層彩繪,色彩因而是繪在表面的,在經過長時間的風化,浮在表層剝離層上的彩繪,基本是一碰就掉,而新仿的基本都已入胎上,是抹不掉的。

胎裝飾:在沒有彩裝飾,或者無法彩裝飾的時候,一般會在胎上想辦法裝飾。比如說泥條搓邊裝飾,就是商周時在上換一圈曲邊的胎裝飾,也有漢壺上接一圈凸底紋的胎裝飾。

拍印印紋裝飾,商周的印紋灰陶、白陶以及漢代印紋瓷器,都在制坯好的瓷物上外拍印各種規矩的花紋,如麻布紋,人字紋、田紋等。為防止在拍印時器物變形,所以一般在器內用手頂住坯體,一直頂到拍印滿。因而這類器物內會留下抵窩。後仿印紋陶的抵窩是人造的,明顯的不自然。

貼印推塑裝飾,從戰國到秦漢的壺、仿框等器物上,從推貼鋪首開始。到了魏晉,推貼人物倉鑲上推貼十二生肖。而長沙窯這種推貼技術則成為了長沙窯的主要特色裝飾,人物花鳥。宋代推塑只限於在魂瓶上,一般不採用。到明清德化窯推塑成為特色,其它的都是零星之作。

3、刻劃花裝飾,到了宋代,成為了主流裝飾。宋代主要是青白釉,所以刻花以宋代為主。由於刻劃花生產量大,要求又一樣,故而一個工匠很可能對一種劃花熟練至極,成為這方面的大師,每一刀如行雲流水般,起落之間渾然天成,毫無掛礙。而後仿品中刀工就要差很多了,一刀中很慢有停頓,很容易分鑒出來。

宋代磁州窯、扒村窯等,有剔地裝飾,在黑胎上施白色化裝土,再按紋樣剔除畫好的化裝土漏出部分黑地,上釉燒出後產生黑白系列的花紋。這種裝飾清代和民國很多,燒缸胎的窯口也還有這種工藝,只不過是紅胎上出紋樣上褐黃釉,要注意這是民國貨。

4、彩色裝飾,這個留到後面,我們會專門講到。

第三,看上釉

釉的產生是一種偶然,草木灰沾上瓷胎後形成釉,後來發展石灰釉,石灰變成釉,各種色釉。在不同的時期上釉的部位和上釉的方法也可以提供幾個時代的特徵。

1、早期青瓷刷滿釉:現在發現的商代原始瓷器,是先刷滿釉的。由於當時人們對釉的認識不高,釉在燒制過程中會流動板結。直到後來認識到滿釉在底部會粘在窯上,因而都會在底部鋪河沙等來防止粘結。

2、戰國至漢開始,除了施滿釉外,也出現裡面滿釉,外面無釉,或是口部有釉,內部有釉特徵的上釉方式。

3、漢代開始至魏晉南北朝,多是半釉器內採取的浸釉。因而半釉總是有向下流動釉淚,裡面多半無釉。

4、隋唐時的釉面已經到了四分之三的程度,器內則一般無釉。也許是瓷化程度較高,吸水率降低的原因。內部無釉也行,但注意也有一些內部有釉的。

5、唐代至宋元,瓷器基本就是滿釉的了。為了克服釉與其它器相粘連的情況,出現了支釘支燒,裝燒復燒等方法。墊圈,都是在想辦法燒出最大程度的滿釉又最小程度的粘連。宋代也有很大部分瓷器內部無釉的。

6、明朝初期青花是內刷釉的。明代瓷器多是修好圈後用手捏至圈足浸釉,內部採取刷釉。因此,明代多在圈足處有手握點,且沒有釉,內部釉有刷痕。碗類是滿浸釉後,把圈足再刷一遍,因此足端多不整齊。

7、清代景德鎮制器時,多是先浸好釉後再修出圈足。因而足釉與坯的分界是以鋒利的切線斷然分開。清乾隆後出圈足後,再用筆和布加以揩拭。因而底面總有一種柔軟、滑潤之感。

第四,看燒窯

燒窯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窯從普通的窯變成龍窯,經過變化,在一個窯中,所處的窯位不同,燒成的東西就不同,火溫也發展變化。

1、一般來說,原始陶器火溫都在800度左右,因而還沒有完全燒結,吸水率就高,聲音就悶,聞起來就會有土氣,敲起來就無強聲。

二里頭文化紅陶鬲

2、原始瓷器的火溫已達到1100至1200度,肯定已燒結,但因為胎土一元配方的原因,瓷質陶鍛、腐蝕不一樣,常常會因胎中有機質產生大量氣體,在胎中澎湃後而在器口留下很大的包塊,這是漢代特有的氣包塊。燒起來經常出現很大的釉泡。聲音響不亮,收縮比大,與現代的聲音也有很大的差別,1100度燒出的釉面聲音與今天的絕對不一樣變形。

3、宋元時期的火溫已經和現代一樣,頂多是由柴窯燒出,所以火溫上升的速度有時會很慢。這也造成了胎內的汽泡很慢的上升到釉面,形成的很多很小的痱子點。而現代火溫上升快,汽泡在釉面就凝結,因而釉表面平整堅實。

4、宋代元代紫砂壺是與燒的窯一起裝燒。因而胎上常有石釉淚痕。

5、明代窯火溫上升比較慢,因而釉面也是非常的潤,玻璃光不強,但汽泡的面密集。

6、清代窯開始使用煤,窯溫很快上升到1400度,因而釉面亮堅,彩釉是入窯燒兩次。

清代窯溫高硬度也高

本文轉載自夏志鋼(武漢壺語堂博物館館主)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唐龍陶瓷 的精彩文章:

你可發現,陶瓷它的肚子都挺大的
《陶瓷鑒定十二講》第四講 釉面與釉彩

TAG:唐龍陶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