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片葉子竟能燒出萬元珍寶,失落千年的手藝燦爛回歸

一片葉子竟能燒出萬元珍寶,失落千年的手藝燦爛回歸

千年隱杯一盞中

木葉天目盞,是什麼?中國瓷器萬千種,為何它卻憑「以葉入盞、點木成金」,1200年來獨步天下?看它的第一眼,你就會嘖嘖驚嘆。烏黑油亮的茶盞內,竟有一片金葉舒展立體,灼灼其華。

1200多度的高溫下,葉子沒有消失,反而烙印盞中,熠熠生輝。你用手撫摸,毫無凸起,葉子已然與茶器融為一體,非常神奇。倒水入盞,茶葉好像浮在水中,禪意悠揚。

吉州窯始於晚唐,興於五代、北宋,極盛於南宋,而衰於元末,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作為最富傳奇性的瓷器品種之一,吉州窯出產的木葉天目盞向來有著「一窯生一窯死」的說法。

不曾想,這門手藝曾於元代消失絕跡,斷代了1200多年,至上世紀80年代才得以復燒成功,但成功率依然極低,珍貴非常。

木葉天目盞,宋代吉州窯的獨特工藝。它曾為禪宗寺院僧家專用器物,漸在文人士大夫中流行,後入宮廷為宋微宗所愛。

在宋人看來,用這樣一把有禪意的好盞,是儀式感的象徵,更是對雅文化的尊敬。

如今,木葉天目盞被鄰國日本奉為國寶。連收羅天下奇珍的大英博物館也稱之為「世之神器」,價值連城。

手藝復興之難,難在如何在高溫之中,讓葉子消失殆盡前,於盞壁留下完好無損的脈絡紋理。要知道,稍有不慎,葉子便灰飛煙滅,甚至蜷縮一團灰漬遺留杯底。

天目木葉不是任何樹葉都可以燒制,視樹葉所含灰質而定,灰質成分不對,或者積澱不夠,都燒不出這種燦爛色澤。入窯前,就連桑葉的擺放都要謹慎,這將影響茶器品相高低。

12小時窯燒,12小時冷卻,期間必須全程看守。窯燒升溫曲線是難點,即便是經驗豐富大師們,每一次燒窯都不能掉以輕心。

一窯生一窯死

《非凡匠心》第二季第三期節目,「匠心傳播大使」張國立將與演員高曉菲一同拜訪吉州窯陶瓷技藝傳承人伍映山,學習製作吉州窯所特有的傳奇瓷品——木葉天目盞。

在之前的節目中,堪稱「文化百曉生」的張國立面對各種文化遺產技藝總能學得像模像樣。然而本期節目中,張國立和高曉菲好不容易得到機會能夠自己制瓷帶走,卻還沒進入到燒制階段就被難倒了。

在第二步拉柸階段,面對看似簡單的拉柸動作,張國立和高曉菲百般嘗試卻始終不得要領。接連受挫後,張國立甚至忍不住感嘆:「這是我參加《非凡匠心》以來做得最差的一次。」

由於古法使用柴燒這一傳統工藝,火焰的不可掌控使得燒制掌握難度大,穩定性小,成品率極低。並且在燒制過程中,除了火候的掌控,還得考慮天氣、柴草的乾濕程度、裝窯的疏密程度影響,因此再有經驗的窯工想要燒制出完美的木葉天目盞也得看運氣,有可能一次燒制就會讓窯工傾家蕩產。也正因如此,目前存世的古木葉盞僅有十餘只,每一隻都價值連城,甚至拍出過高達千萬的天價。

在經歷踩泥、拉坯、修坯、上釉、燒制等要求極高的繁瑣步驟後,張國立和高曉菲製作的一窯瓷器卻因為各種瑕疵在師傅伍映山眼中都成了「次品」。而對伍師傅來說,為了延續千年的匠人精神,「次品」都不能保留,得全部砸掉。

伍映山師傅他要求很嚴,只有葉形完整的,才算是比較成功的作品其中完整舒展而不翻折、色澤金麗又富於變化的,是最為罕有的極品天目盞。一千個木葉天目盞拿去燒造,只能出一二極品。

他告訴我們,木葉天目盞的燒造,其實是協調風、火、土、木的曼妙關係。

南宋詩人陳與義有詩云:「柏樹解說法,桑葉能通禪」,因此在這種背景下,桑葉盞便應運而生。桑葉置於盞中,在經歷高溫燒制後只留下葉脈,看似殘破的紋路,卻蘊含著深刻的道理, 脫去舊體,得悟真純,這也許是吉州窯的藝匠們對於禪的看法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閱閑紅木美學 的精彩文章:

是傳統派還是創新派,多寶木手串有話說
因為他,馬未都有了火眼金睛

TAG:閱閑紅木美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