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如何通過閱讀四大名著,獲得辯證思維能力?

如何通過閱讀四大名著,獲得辯證思維能力?

四大名著的辯證閱讀方法

1

四大名著名稱的來源

在中國,用「四大名著」指稱《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已經是一個眾所周知的文學常識了。鮮為人知的是,這個常識從建立到流傳,至今不過數十年而已。

古人有把若干個人或若干部作品放在一起,冠上一個總稱的習慣。比如明朝時,王世貞將《史記》《莊子》《水滸傳》《西廂記》列為所謂「宇宙四大奇書」,馮夢龍又把《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金瓶梅》稱為「四大奇書」。到了清朝,金聖嘆評「天下六大才子書」,包括《莊子》《離騷》《史記》《杜詩》《水滸傳》《西廂記》。研究白話文學史的胡適則說,「吾國第一流小說,古唯《水滸》《西遊》《儒林外史》《紅樓夢》四部……」這幾種說法中,沒有一個同時列出《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這四部書。

簡言之,1949年前,並沒有「四大名著」這一說法。

1949-1966年,四本書印數很大,但仍沒有「四大名著」的說法

依照相關統計,1949年10月—1966年4月,《水滸》印了267萬冊、《三國演義》印了646萬冊,《西遊記》印了379萬冊,《紅樓夢》印了284萬冊,是當時古典文學類圖書中印量最大的幾種。由此可見,這幾部古典小說的出版,在當時確實引起了相當大的反響,給人們留下深刻印象。

文革」期間,這四本書被特許出版,漸有「四大著作」之

1971年7月,周恩來在全國出版工作座談會上做出批示,「有的地方把封存的圖書都燒了,我看燒的結果就是後悔,應該選擇一些舊的書籍給青少年批判閱讀,使他們知道歷史是怎麼發展來的……把《魯迅全集》和《紅樓夢》《水滸》等古典名著封起來幹什麼?這不是滑稽得很嗎……有些舊書可以重印,圖書館應該清理、開放。」在這裡,周恩來提到《水滸傳》和《紅樓夢》時,使用了「古典名著」這個詞。

沈從文在給朋友的信中說,「如今年能度過夏秋三關,到四史印出發行時,和傳說廿八種舊書解禁中《三國》《水滸》《西遊記》《紅樓夢》四大著作,為加點新註解供編注參考,倒比較近於實事求是。」沈從文將這幾本書稱為「四大著作」,與「四大名著」的說法已比較接近。

在「1978—1984年期間對個人影響最大的書」的調查結果中,位列前三名的是《紅樓夢》《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傳》排在第五名。

及至80年代,「四大名著」的說法才流傳開來

上世紀80年代,「四大名著」的說法已經流傳開來。簡而言之,「四大名著」這一說法是1949年後,伴隨著《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這幾部書的大範圍傳播,才逐漸出現並深入人心的。也就是說,這幾本書被稱為「四大名著」,並不意味著它們就是古典小說中水平最高的作品,只不過是因為種種原因,它們的讀者最多,而約定俗成罷了。

2

對四大名著的批判

當然有很多人對這四本書進行了批判:

古有俗語: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意為少年不應讀水滸,老年不應讀三國。

不讀《水滸》

解釋一:因為少年血氣方剛、易於衝動,看了《水滸》學裡面的英雄好漢,形成不良的習性,所以少不讀水滸。

解釋二:因為《水滸》對人性、社會的深刻洞察以及其反映出的故事發生和創作時代的苦難,帶有一定的灰暗色調,少年讀了可能會感到前途的渺茫,產生悲觀情緒。

不讀《三國》

原因一:「老讀《三國》是為賊」,「賊」,奸詐之義。深諳世故的人讀《三國》,洞悉其中的陰謀詭計、爾虞我詐,難免會愈加老謀深算、溝壑滿胸,所以老不讀三國。

原因二:「老讀《三國》淚空垂」,上了年紀的人讀《三國》,常常會喚起當年縱橫四海、氣吞八荒的豪情壯志,產生英雄遲暮的感慨,無奈一把辛酸老淚,所以老不讀三國。

原因三:「猶言年紀到了這地步,經歷頗多,不宜再看三國——看到各種圖人的計謀,不免緬懷自己的遭遇,吃了別人不少虧,猛然覺醒,突然憤恨而已;或因學習了那一套,用以對人,甚至進行報復,都非美事,所以認為不如廢卷。」

男不《讀紅樓》

《紅樓夢》一書中儘是兒女作態,心性未定之時,恐會落得只有憧憬紅粉堆中廝混,一心幻想風流之事,忘卻功名進取之意。

女不讀《西廂》

至於《西廂記》書中雖然不過是才子佳人的故事而已,讓女子看了常會把持不定,傚其敗行壞了家風也。

少不讀《西遊》

《西遊記》充滿了很多神奇色彩,小孩天性就是天真,愛幻想,看了西遊就更認為這些不現實的東西是現實的,這樣會讓他們更幻想的,對身心的確不是特別好;還有個說法是:因為西遊記里的人情世故年輕人看不懂,比如有關係的妖精都被主人救走,沒關係的妖精被打死;佛祖為索賄行為開綠燈等等

當今有網友說

所謂「四大名著」,就其思想性來講是無法與莎士比亞、雨果、托爾斯泰、馬克吐溫等的作品相提並論的。但藝術上還是有可取之處。中國並不缺乏藝術家,而是非常缺乏思想家。

還有網友說

而我們的所謂的「四大名著」講的是勾心鬥角,仇恨、陰謀詭計、耍權術、玩陰招、斗得你死我活是四大名著的最高精神境界,《紅樓夢》也就是記敘了一個大家族內部的人人勾心爭鬥,直到整個家族垮台,一部紅樓夢也就是一部仇恨的鬥爭歷史;《水滸》也就是拼拼殺殺、講狠斗勇的黑社會寫照;《西遊記》也是把你所恨的人都化成妖精,然後統統殺之;《三國演義》整的就是陰謀權術。

3

如何閱讀四大名著

《西遊記》

一般孩子都喜歡孫悟空,我常常鼓勵孩子看到孫悟空是英雄,但他其實也是我們自己,因為他是靠自己的能力奮鬥,靠自己的智慧抗爭,堅持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負,最終才能獲得成功。

我們來梳理一下孫悟空的經歷:

從一塊石頭經歷風吹日晒,成為了石猴,靠自己的勇氣成為了花果山美猴王,然後出門歷經辛苦,當時世界分為四大洲,他居住東勝神州,來到了南贍(shan)部洲,這裡是佛祖生活的地方,但他沒有找到師父,又流落西牛賀洲,得遇菩提老祖,拜師學藝,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次轉變;

回到花果山後又得了如意金箍棒,大鬧了閻王殿,被兩次招上天宮為官,不過可惜,雖然孫悟空本領不凡,並不能得到重用,於是他就不平則鳴,大鬧天宮,這次遭受了最大的挫折,被壓在了五行山下。不過,他善於抓住機會,遇到菩薩奉佛旨,上東土尋取經人,自願作為取經人的徒弟,輔助唐僧去西天取經。完成了人生的第二次大改變。

在取經路上,孫悟空也不斷獲得成長,最開始他野性難訓,一言不合就開打,殺強盜被唐僧斥責,就一走了之,幸虧接受了龍王的勸說,回到唐僧身邊,被騙帶上了緊箍咒後,甚至試圖打死唐僧,終於安心輔助唐僧後,也曾經多次看到唐僧唧唧歪歪心生厭煩,比如唐僧丟馬,又是哭有時怕,悟空就叫喊如雷道:「你忒不濟!不濟!又要馬騎,又不放我去,似這般看著行李,坐到老罷!」不過,當時唐僧對他也不好,當時唐僧丟了袈裟,還曾經念咒:三藏心中煩惱,懊恨行者不盡,卻坐在上面念動那咒。行者撲的跌倒在地,抱著頭,十分難禁,只教「莫念!莫念!管尋還了袈裟!」那眾僧見了,一個個戰兢兢的,上前跪下勸解,三藏才合口不念。所以,其實人和人的感情都是相互的。

不過,到三打白骨精,第二次悟空被趕走的時候,悟空已經對自己的使命感有了更清醒的認知,當時他被趕走後,書中寫到:他忍氣別了師父,縱筋斗雲,徑回花果山水簾洞去了。獨自個凄凄慘慘,忽聞得水聲聒耳,大聖在那半空里看時,原來是東洋大海潮發的聲響。一見了,又想起唐僧,止不住腮邊淚墜,停雲住步,良久方去。悟空從猴子就更接近人了,當然之後,聽說唐僧有難,就趕緊回去了。當時從黃袍怪手裡救出了唐僧,唐僧是怎麼說的呢?「賢徒,虧了你也!虧了你也!這一去,早詣西方,徑回東土,奏唐王,你的功勞第一。」行者笑道:「莫說莫說!但不念那話兒,足感愛厚之情也。」可惜,唐僧再次變卦了。

到了第三次被趕走,就更讓人感動了:悟空因為打死了楊老者的強盜兒子:那長老在地下正了性,心中念起《緊箍兒咒》來,把個行者勒得耳紅面赤,眼脹頭昏,在地下打滾,翻筋斗,豎蜻蜓,疼痛難禁,只叫:「師父饒我罪罷!有話便說,莫念!莫念!」三藏卻才住口道:「沒話說,我不要你跟了,你回去罷!」行者忍疼磕頭道:「師父,怎的就趕我去耶?」三藏道:「你這潑猴,兇惡太甚,不是個取經之人。昨日在山坡下,打死那兩個賊頭,我已怪你不仁。及晚了到老者之家,蒙他賜齋借宿,又蒙他開後門放我等逃了性命,雖然他的兒子不肖,與我無干,也不該就梟他首,況又殺死多人,壞了多少生命,傷了天地多少和氣。屢次勸你,更無一毫善念,要你何為!快走!快走!免得又念真言!」行者害怕,只教:「莫念,莫念!我去也!」

然後悟空就又回來了,結果唐僧見了,更不答應,兜住馬,即念《緊箍兒咒》,顛來倒去,又念有二十餘遍,把大聖咒倒在地,箍兒陷在肉里有一寸來深淺,悟空只能走了,不過這次去找菩薩告狀。行者望見菩薩,倒身下拜,止不住淚如泉湧,放聲大哭。之後,聽說唐僧遇到了假悟空,就又趕緊回去了。

總之,這一路取經正是悟空不斷變化成長的過程。最後,成為斗戰勝佛,完成了人生的華麗轉身。從石猴到妖猴到佛猴,這是一次完美的蛻變。

當然還要學習其中的團隊精神,需要有合作意識,這也是《西遊記》正面傳達的。

《三國演義》

不可否定,三國中確實存在很多陰謀詭計,但孩子們未必關注這個,也未必會學習這個。如果問孩子喜歡的人物,基本上都是英雄主義的傾向,喜歡趙雲、馬超,這是勇猛與忠義,喜歡關羽,自然也是義字當先,雖然呂布是英雄,但是很少人喜歡呂布,這就說明大家在閱讀中已經有了自己的價值判斷,不能因為勇猛就盲目崇拜。

對於《三國》感受最深的就是細節的塑造。作者的意圖是一方面,但細節往往會背叛作者的意圖表現出不一樣的傾向性。比如劉備和曹操的形象。

雖然作者的整體傾向是「尊劉抑曹」,但實際上在我們進行閱讀的時候,會覺得曹操的形象更豐滿。劉備這個人物因為作者用力過猛,首先給人印象深刻的應該是各種哭,趙雲走了哭,徐庶走了哭,見到諸葛亮還是哭,當然還是哭天下蒼生;然後為了表現他愛才,張飛丟了城池,丟了劉備夫人,劉備就安慰「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得罪了天下的女性;趙雲辛辛苦苦帶回了阿斗,他卻摔了阿斗,得罪了天下母親;關羽放走了曹操,他又不忍軍法處置,顯得他無原則無紀律;臨死前還一邊把阿斗託付諸葛亮,一邊鼓勵諸葛亮自己稱王,讓諸葛亮各種惶恐;一轉臉又把阿斗交代給了趙雲。幾乎都難以判斷到底是不是作者在黑劉備。

另一方面幾乎讓人懷疑作者是非常愛曹操。在故事中,曹操既有去刺殺董卓的勇氣,也有「寧讓我負天下人,勿讓天下人負我」的狠毒,但他卻愛才如命,從最早英雄聯盟抗董卓的時候,因為劉關張受到袁紹的排擠,他就曾經暗暗派人送酒送肉安慰;後來又同意關羽的三個條件;還曾經堅持生擒趙雲,讓趙雲在長坂坡在從千軍萬馬中全身而退,所以他的麾下才人才濟濟;也善於聽從手下人的意見。不過萬事萬物都是有利有弊,正因為他願意聽被人意見,也被別人涮了,比如赤壁之戰中,龐統就涮了他。

總體來說,「三國演義"人物眾多,眾多人物的登場,大多存在著一個人生的目標問題,而人生目標的確立,又與他們的人生觀密不可分;如此的價值觀,正是要告訴讀者,人生的意義不在於成功與失敗,而在於如何做人。因此,人生的成功,不只在於事業的成就,而在於是否合乎社會理性正義。

《紅樓夢》

紅樓夢到底適合多大的孩子看呢?這看起來是一個問題,又不是問題。因為很多家長擔心,其實《紅樓夢》真有中國人傳統文化的典型特點,就是極度含蓄。本人是小學五年級開始看的,當然好多東西都看不懂,到底看懂了什麼,似乎也很難說清楚,就覺得語言很美,還背了裡面的不少詩詞、判詞。以後又閱讀了很多遍,但在不斷閱讀的過程中,印象就慢慢綜合在了一起。

《紅樓夢》寫人物寫得好,生活細節展現的好,三觀有點消極,因為強調人生如夢,但總體還比較正,讓人超越庸俗先生,強調一種詩意人生。寫人間至情,想起來很多年後徐志摩還在感嘆「我將於茫茫人海中訪我唯一靈魂之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就能感受到《紅樓夢》的超前性。

在那樣的時代,把女性作為塑造中心,認為女性才是最美的存在,確實很不容易,尤其是對非功利性女性的稱讚更難,畢竟傳統的價值觀應該是「女子無才便是德」。比較《三國》中的紅顏薄命、《水滸》中的紅顏禍水,這樣的女性觀自然很先進。當然《紅樓》中的女性也不是所有都美,作者似乎特別欣賞女性美都停留在了進入婚姻以前,寶玉的原話是:「女孩兒未出嫁,是顆無價之寶珠;出了嫁,不知怎麼就變出許多不好的毛病來,雖是顆珠子,卻沒有光彩寶色,是顆死珠了;再老了,更變得不是珠子,竟是死魚眼了。」這句話自然不能拿到現在來批判,要知道在那個時代,除非婚姻後和男性同流合污,要不然就只能落得死亡,比如迎春;同流合污的代表應該是邢夫人,就是為自己丈夫賈赦為鴛鴦說親的王熙鳳的婆婆。當然結婚前的女性也不都是美的,作者最欣賞的應該是黛玉、香菱、晴雯,可惜他們都死了。

我覺得如果從《紅樓夢》里培養情感,應該是同情和理解,要從生成人物性格的各種因素中去理解人物。黛玉身上有很多問題,比如她過於尖刻,說話不饒人,但我們就要看到背後的因素,她年少喪母,然後又失去父親,寄人籬下,不得不用這樣的方式保護自己,賴好刷了個存在感,否則她可能更慘。很多覺得寶釵有心計,其實這樣的特點也不是天生的,畢竟開篇就說了她父親去世,哥哥又不靠譜,所以她里外都得操心,何況出生四大家族之一,自己的命運並不是自己把控,本來在那樣的家庭,孩子就是為了培養成要不然成為皇妃,就像元春,要不然就稱為大戶人家的兒媳,也是要當家做主的,比如王夫人、王熙鳳。其他人物也要學著一個一個的理解。《紅樓》讀一次肯定不行,幾乎都是次次有發現。

何況《紅樓夢》又是百科全書。把當時時代的飲食文化、建築文化、服飾文化都一一完美展現出來。《紅樓夢》中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還講究飲食習慣,養生;服飾根據不同人的性格、身份、場合穿不同的衣服;建築也講究色彩、裝飾,甚至和人的性格相連。即便我們可能並不完全懂,也不能現實中實踐,畢竟那種過於追求景緻的飲食、建築和服侍已經不適應當今的時代,不過也可以心嚮往之。

《水滸傳》

如果四大名著里選,可能最不喜歡的就是水滸了。覺得這本書確實三觀有點問題,不管是「劫富濟貧」還是「替天行道」,裡面的富也好,貧也好,天也好,道也罷,都不太明朗,價值觀幾乎是負面的。

想殺人就殺人,並不問「人」是誰,李逵劫法場,逢人就砍,讓人不喜歡。

宋江從顏值就面目可憎,行為有點黏黏糊糊,很難喜歡。

打虎英雄武松也不是為了大家的安全才打虎,而是因為自己逞英雄,一不小心為了英雄,後來他幫助施恩,更幾乎是黑社會搶地盤的行徑。

林沖更是如此,一再退讓,連魯智深都煩了。

《水滸傳》的女性觀更是落後。

《水滸傳》常常被視為武俠小說的開篇之作,不過不同於金庸的新派武俠,金庸既倡導個人的自由與品質培養,也表達「俠之大者,愛國愛民」,就完全不同了。

不過,《水滸傳》寫人的筆法確實值得學習,細緻入微,一人一面,千人千面,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色,認真閱讀,我們絕對不會把這個人的語言按到那個人身上。清代著名小說理論家金聖嘆就說過:「《水滸傳》只是寫人粗魯處,便有許多寫法;如魯達粗魯是性急,史進粗魯是少年任性,李逵粗魯是蠻,武松粗魯是豪傑不受羈絆,阮小二粗魯是悲憤無說處,焦挺粗魯是氣質不好。」可以說是評點出了《水滸》的藝術精華。

最後想總結一下什麼是辯證閱讀,也可以說是思辨閱讀。從哲學角度而言,思辨是指運用邏輯推導進行純理論、純概念的思考;一般意義上的思辨指的就是思考辨析能力,即分析、推理、判斷等思維活動及辨別分析事物的情況、類別、事理等方面的能力。簡單來說,就是擁有更多的角度去理解閱讀的文本,而且在理解的時候,是有理有據的理解,從具體的文本內容、自己擁有的知識體系,自己的情感理解得出你思考的起點,而不是人云亦云,更不是簡單直接。放到上面的作品中,就是既要認識到作品優秀的一面,又要認知到作品思想或者價值觀的局限性。這種思辨的閱讀方法是在閱讀更多作品,更多思考的基礎上形成的。

其實,最後的最後想說,首先得讀,不能盲目下結論,讀後思考,然後再次得出真正理性的認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升閱讀 的精彩文章:

TAG:文升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