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之何為地理優勢?
地理位置的問題,是十分重要的。比如歷史上那些橫跨亞歐非三大洲,把地中海作為內湖的巨大帝國,像什麼羅馬、拜占庭、阿拉伯、奧斯曼之類,都在周圍強大鄰居的打擊下或解體或消亡。我們中國能夠屹立東方几千年,也是粘了地理位置的光。西方的強國隔著青藏高原難以入侵,東面是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只要能防住北方,就可以高枕無憂。當我們發現強敵從海上來的時候,被動了近一百年。美國發展到今天,也是粘了地理位置的光。南北無強敵,東西兩大洋。
說了這麼多,其實是想說在《三國演義》的世界裡,地理位置決定了一個諸侯的興亡。江東孫氏未見得比袁紹厲害,但是北有長江天險,西鄰中國二、三級階梯的分界線,可以在諸侯爭霸的時候默默發展。另一個例子就是劉璋,就那破水平幾乎是諸侯中墊底的,還能安安穩穩在西川那麼多年,就是沾了蜀道難的光。
回說曹操,自起兵以來,就被糟糕的地理位置制約著。打陶謙呂布在後方搗亂,打呂布袁術在後方搗亂,打張綉擔心袁紹,打袁紹擔心劉表。
那麼袁紹後院沒有鄰居嗎?有,北方有胡人,東北有公孫氏。這倆鄰居從來都不和袁紹搗亂。為啥呢?一來袁紹名聲在外,都不惹他。二來袁紹會收買人心,給這些苦寒之地的民族來點實惠,保證他們不來動武。再具體一點,袁紹和這兩家都沒有根本的利益衝突。
跟袁紹離得最近的北方胡人是烏丸,不是烏魚丸,有時候也翻譯成烏桓。在漢朝,烏桓和匈奴一樣,是在北方草原極度糾結掙扎的民族。他們掙扎的焦點就是對漢朝的政策該何去何從。簡單說有人說要打,搶劫一把就走,能搶不少好東西。有人覺得要和,漢朝自然會封賞不少好東西。是要搶還是要受封賞?搶呢,風險高,成功後有面子,失敗了大不了一死,或者逃亡。受封賞呢,風險低,見效快,弄個官職、爵位,更有面子。看上去接受漢朝封賞更好一些,但是問題來了,漢朝的封賞只對著胡人的老大,要不除非自身能力強大的像匈奴人張遼一樣,否則也很難混出來。
也正是這樣,生產力低下的北方胡人一般都分為南北兩派,南派遷入漢朝境內接受封賞,北派繼續游牧。就說這烏丸,南派領袖烏丸觸早早的就依附於內地,被封為幽州刺史。成為了袁氏集團北方的屏障。
曹操平定河北,斬殺袁譚,下一步就要對悶騷男袁熙下手。曹操兵分兩路,派樂進、李典攻打併州高幹,斷絕袁熙的外援。曹操親自帶領大軍直撲幽州,找袁熙決戰。
袁熙經過自我審視,帶著袁尚這個累贅,實在不是曹操的對手。打不過怎麼辦?只有走為上計。往哪走呢?袁熙覺得投奔遼西烏丸最好。原因是離得近,而且不容易被追捕,更何況自己跟烏丸也算有交情。
袁熙和袁尚商量的時候,幽州刺史烏丸觸也召集幽州大小官員開會。在這位漢化極深的烏丸人看來,曹操就要打來了,幽州官員應該列好陣勢,出城嚴陣以待。然後。。。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紅旗招展、人山人海的表示熱烈歡迎!
烏丸觸觀點一拋出來,就遭到了韓珩的反對。韓珩認為幽州士大夫階層受過袁紹大恩,如今袁氏大難臨頭,幽州這哥幾個一沒能力幫助袁紹,二沒勇氣和袁紹並肩作戰,這本身就很離譜,如果再投降,還要個臉不?
烏丸觸覺得韓珩說得有道理,然後派人把韓珩趕出去,接著問誰還有意見?既然都沒意見,烏丸觸率領幽州官員出城迎接曹操,曹操很開心,封烏丸觸為鎮北將軍、幽州太守。等等,袁熙和袁尚呢?這哥倆早在烏丸觸開會的時候就遠奔大漠,投奔了遼西烏丸人冒頓。
曹操剛平復幽州就接到急報,說樂進、李典攻打併州受阻,高幹死守壺關,難以攻下。曹操急忙帶軍殺到壺關,經過荀攸分析,打不過就得玩陰的。尤其是針對高幹這種腦子生鏽的主,一陰一個準。
曹操派出降將呂曠、呂翔去壺關投降高幹。高幹深信不疑,迎接二人入關。二呂在高幹面前罵了半天曹操,高幹聽過癮之後,問二呂如何破曹。呂曠說了,曹軍遠道而來,趁他們沒準備好,連夜劫營是極好的。
高幹大喜,讓二呂在前,自己隨後,連夜偷襲曹營。等到高幹來到曹操寨邊的時候,發現中了埋伏,急忙返回壺關。不過這一切太晚了,就在高幹冒失出關之後,樂進、李典攻下了防守空虛的壺關,高幹無處可藏,隻身遁入大漠。
并州在今天的山西,高幹的逃遁註定遇不上遼東的烏丸,只能遇見匈奴。高幹在北番遇見了匈奴的左賢王。高幹告訴左賢王,說曹操吞併了并州,很快就要來攻打匈奴,希望左賢王與之聯合,共同抵禦曹操。
左賢王聽完高幹的話,腦海中頓時飄過四個字:一派胡言!自己跟曹操遠日無怨,近日無仇。曹操來打匈奴幹什麼?這塊地區又不能種地。分明是高幹想借刀殺人,挑起事端。
左賢王還是很賢的,並沒有殺高幹,而是罵了一頓就走了。高幹看北方是混不下去,那就不如去南方發展,投奔劉表也是極好的。高幹這麼想,他的部下可不這麼想。這算什麼事啊,跑到北方挨頓罵,又得跑到南方去。這路上九九八十一難的,生死未卜。都尉王琰在高幹南下的路上就把高幹給幹掉了,王琰的行為得到了曹操的賞識,被封為列侯。自此袁紹掌握的青州、幽州、并州、冀州,都在曹操的控制之下。
平定高幹之後,曹洪建議曹操班師回朝。原因是袁家的勢力徹底完了,袁熙、袁尚兩個逃亡在烏丸的落魄公子從根正苗紅變成了屌絲,再無逆襲的可能,應該回去解決劉表和劉備的問題。其餘諸將都認為曹洪說得有道理,只有郭嘉不這麼認為。
郭嘉分析,劉備和劉表還真不足慮。原因是這兩個人根本尿不到一個壺裡。如果劉表重用劉備,那麼好了,以劉表的能力根本駕馭不了劉備,內訌是不可避免的。那如果劉表不重用劉備呢?劉備這個人不是個混工資的人,參考劉備跟著公孫瓚、曹操和袁紹的經驗,他一定會騙了劉表的隊伍跑路。到時候就看二劉相爭就可以了,還用擔心他們在後方搞事?相比之下,袁熙是個不能小覷的對手。袁紹在河北經營多年,忠於袁氏的人非常多。遼西烏丸之主冒頓又是個有野心的傢伙,就沖他這名字,就是以當年匈奴單于冒頓為榜樣,入侵中原。當一個野心家,加上兩個有名望的落魄公子,再來幾個袁紹的忠臣死士,配合上數萬騎兵,這威脅可就大了。因此必須把這種聯盟扼殺在搖籃里。
曹操採納了郭嘉的建議,帶領大軍繼續北上,攻打烏丸。事情正如郭嘉預測的那樣,烏丸之主冒頓果真和袁熙聯合,帶領數萬大軍攻打曹操。曹操得熟悉北方地形的田疇相助,派出張遼、于禁、許褚、徐晃四將攻打冒頓。張遼作為一個匈奴人,殺烏丸人毫無心理壓力,因此親手斬了冒頓,烏丸大敗袁熙帶著袁尚,東走投奔公孫康。
袁熙這個昔日大家眼裡的柔弱男人,再次展現了其老道毒辣的一面。袁熙打算,先和公孫康搞好關係,安頓下來。然後等時機成熟,就火併公孫康當遼東之主。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出來的。加入袁紹滅了曹操,將來繼位的,一定是袁熙,絕不會是袁譚和袁尚。
那麼公孫康是個什麼樣的人呢?公孫康是個過日子人。他見到袁熙帶著袁尚來投,決定接納一下,畢竟人家也是帶著隊伍來的。他叔叔公孫恭覺得不妥,因為袁家這哥倆看著就不靠譜,不如殺了送給曹操,混個冊封不成問題。
公孫康覺得不如吸納進來,萬一曹操打來呢?還可以拿二袁當炮灰。既然有倆意見,公孫康決定按兵不動,如果曹操打來,就讓二袁衝頭陣打曹操。如果曹操無意吞併遼東,那就殺二袁獻給曹操。
就這樣,兩位袁同學和兩位公孫同學在遼東鬥起了心眼。公孫康雖然讓他倆駐紮遼東,但是一次也不接見他們。
這台大戲註定要三方來唱,袁熙和公孫康吃了睡,睡了吃,劇情十分雷同。曹操這邊可按捺不住了。以夏侯惇為首的諸將提議,兵貴神速,應該趁機攻打遼東,把袁熙和公孫康一塊收拾了。
此時的曹操沉浸在無限的悲痛中,因為他的心腹謀士郭嘉剛剛身亡。在曹操的智囊團裡面,曹操最看好郭嘉。一來郭嘉才智過人,二來郭嘉忠心耿耿,三來郭嘉年輕。這是表面上的,還一點最根本,郭嘉不代表任何一方的利益,易於控制,就算曹操死了,他也能為曹操的兒子效忠。這一點荀彧是做不到的,很明顯如果曹操死在荀彧前邊,並託孤給荀彧,那荀彧這個輔政大臣,可沒有郭嘉好控制。
但是郭嘉三十八歲身亡,足以讓曹操心痛。若干年後,曹操給曹丕留下的託孤大臣是曹洪、陳群、賈詡、司馬懿。曹魏的覆亡,這正是從這份名單上開始的。這點以後再說,回說遼東這點事。
曹操面對著夏侯惇等人的請戰,微微一笑,說不勞各位虎威,過幾天公孫康會把二袁的頭顱送來。大家都很詫異,這是誰說的?郭嘉說的。
郭嘉臨死之前給曹操寫了最後一個計謀,身份深刻的剖析了袁熙和公孫康的心路歷程,彷彿羅貫中一般算準了雙方觀望一段時間之後就會內訌,那麼能贏的一定是地頭蛇公孫康。
果然不出郭嘉所料,公孫康見曹操沒有攻打遼東的意思,於是派人去請袁熙和袁尚,說要商議機密大事。袁熙很高興,那就去唄,看來是要商議如何攻打曹操了。袁熙帶著袁尚進了公孫康的房間,見公孫康只帶了兩個隨從,於是也不帶自己的衛兵。
那是個冬天,想像一下沒有供暖的遼東的冬天,那是非常寒冷的。袁尚從小在蜜罐里長大,頓時犯了少爺脾氣,說你看我這座位上怎麼也不鋪個墊子啊。
公孫康微微冷笑,說你們哥倆的頭將要去遠行,要個屁的墊子啊。來呀,動手!
袁熙和袁尚還沒反應過來,就被埋伏在屋裡的刀斧手斬殺。袁家發展了五代的大家族,就這麼被除根了。
此時的曹操在易州駐紮,不管諸將如何請戰,曹操都堅信郭嘉的判斷,頂住壓力在易州發獃。忽然有一天,公孫康的人真的把袁熙和袁尚的人頭奉上。諸將大驚,接著嘆服,郭嘉真乃神人也。只有曹操苦澀的一笑,內心再度陷入悲傷。
曹操很講究的封了公孫康襄平侯、左將軍,然後班師回朝。行至冀州,在地底下挖出一個銅雀。
曹操正在考慮這是不是歷史文物?值不值錢?獻給國家會不會獎勵500塊?私藏會不會判刑?等會,老子就是國家啊。因此曹操很開心的笑納了。
按理說這玩意在堂堂丞相眼裡,基本上就是個破銅爛鐵。但是為了宣傳的需要,荀攸賦予這個銅雀不平凡的意義,愣說是祥瑞。曹操大喜,命自己的兒子曹丕、曹植在鄴城監造銅雀台,自己帶隊回許都,謀劃他一統天下的霸業。
TAG:遊說歷史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