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禪修學佛瑜伽講座:現代生活安祥禪法門
禪乃中華文化的奇葩,是成佛證真的無上法門,亦是佛法的真精髓和真生命。離開了禪,就沒有真實的佛法。所以唐代禪師說:「禪是佛教的通途。」雖然八萬四千法門「譬如食蜜,中邊皆甜」,都可藉以入門,但其最終之歸宿仍是禪。學禪的利益,淺則可以使內心安適,提升心態,變化氣質,改變生命,獲得健康和喜悅,人生幸福、光明又通暢;深者可以體驗行住坐卧皆禪定的境界,揭開生命和宇宙的奧秘,把捉真理,讓原本的生命完全覺醒,證得生命的永恆與圓滿,了脫生死輪迴。因為禪乃如此重要和殊勝,故素為歷代朝廷、社會名流所推崇倚重。然因其超乎常情,不可思議,一般民眾很難窺其堂奧,甚而望之卻步。尤其到了近代,因缺乏大善知識的倡導,禪已日漸式微,令人不得不嘆!
人的出生,是一件莊嚴的大事,而人生的使命更是神聖無比的。所以人生也必須經過一段由痛苦而覺醒、由陶冶而凈化的時期,才能擺脫那無常的幻滅,把捉到生命的真實、永恆。也唯有修正自己的想念行為(起碼要能做到無罪一身輕),才能保持內心的安祥、心靈的和諧,進而廓除生命的陰暗面,達到光明圓滿,這才是人生真正的使命。如果不能清除掉生命的陰暗面,就沒有辦法得到光明、喜悅、安祥的心態,最後難免是「陰境忽現前,瞥爾隨它去」地再次迷失了。
所以人生真正的使命,應該是修行──修正想念行為,以恢復原本自在解脫的生命原態。人要修行,首先要透過真理智的抉擇,釐定目標,確定路線,這是首要的問題。 每個佛教徒的使命是「嚴土熟生」:「莊嚴佛土」──有眾生的地方都是佛土;「成熟眾生」──使眾生有正見、有正行,使眾生由自我之愛,擴展為大慈大悲。大慈,就是無緣大慈──無條件地同情;大悲,就是同體大悲──感同身受的同感。能夠這樣,這個大宇宙、人生及地球就會變成凈土。
最後,要「力行」,要「即知即行」,做到「解行相應」。光「知」不「行」,這種「知」就變成了廢知識,跟酒精的廢卡洛里一樣,它對你沒有幫助。而且沒有用的知識裝得越多,對你的人生、對你的智慧障礙越大。你知道那些名相,背熟那些名詞,對你有什麼用?有很多修行人,泥跡失神,抱了幾本經去啃,希望能得道。結果最後臨死的時候,證明只是被經所轉,並沒有轉經。
天辛大師說,世界佛教奉釋迦牟尼為教主,認為現世界只能有一個佛,即釋迦牟尼,不能同時有兩個佛。信仰者通過「八正道」等宗教道德修養,可以達到阿羅漢果和辟支佛果,然不能成佛。中國佛教則認為,三世十方有無數佛同時存在,釋迦牟尼是眾佛中的一個。信仰者通過菩薩行的「六度」修習,可以達到佛果,擴大了成佛的範圍。佛學的三藏十二部經典浩如煙海,博大精深,卷數達二萬多卷、字數達三億之多。現列舉一些各宗各派具有代表性的經典。凈土宗主修《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禪宗主修《金剛經》、《心經》、《楞伽經》、《六祖壇經》 。每個人根基不一樣,喜歡的經典也不一樣。以上都是比較常讀的經典,學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選擇。


TAG:天辛大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