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所思 中庸之道

櫻花樹下
Urban Emotions
張敬軒
00:00/04:09
很久很久以前就有寫這個名詞的念頭。
在很長的時間裡,我都把「度」視作人生中最為重要的抽象概念。自然界有「月滿則虧」,與人相處有舒適距離,貪得無厭是為罪孽……所以直到現在我也一直固執地堅持一個理論,生活中的得與失在整個人生中是守恆的。故而經歷過的低谷越多,高峰的出現幾率就變得更大;所獲得的東西越圓滿,更有可能經歷大的損失。當然,所謂的低谷與圓滿不過是在比較中產生的名詞。
中國傳統經典文化中的概念,似乎可以不藉助於科學的物質,而將整個世界運轉的規則統一於一個共性的邏輯中。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無過無不及的狀態就是「和」。或者說就是在過與不及之間拿捏好一個度,在哈姆雷特的優柔寡斷和堂吉訶德的剛愎自用之間,尋求孔子口中的「再思而行」。無論是事件本身還是人所擁有的心態,都有一個穩定且不偏不倚的中間狀態。
世俗文化將「中庸」二字視為騎牆派的概念,將左右逢源、狡詐詭譎納入中庸的範疇,是對中庸概念粗俗的望文生義。畢竟,在俗世社會中擺正位置而不缺少底線,是普通人難以達成的狀態。中庸是思想上的烏托邦,以一種終極狀態滿足人們對於最高境界的幻想。所以法律設定了凡人的底線,道德給予人們更高的社會期望,中間的那一段空間,便是虛無縹緲的「度」存在的範疇。
或許在具體細微的事件中,這種處世態度顯得經不起理性的推敲。誠然,中庸是一種守成的心道,是隨機應物不落窠臼。在中國的個體哲學中,儘管所堅持的理念大相徑庭,但是究其根本以及所要達成的狀態,拿捏人際交往的度始終是各種文化的隱藏共性。
綜上所述,我發現我還是無法完全表達所想的內容,所以可能我還是不夠理解中庸。
再一提上期發出以後,許多人希望我們講一下的婚姻觀問題。「這學期的婚姻法,外加和很多人的聊天,發現很多人對未來的婚姻有更多負面的想法。除了家庭的壓力來源,經濟、社會觀念等等都對大家的觀念都有很大影響,恐婚的情緒有點點蔓延的趨勢?甚至,我交談範圍內將近2/3的人將形婚作為自己最終的選擇。這個話題其實有點負能量,但是會讓人覺得有點憂慮吧,似乎將來某一天這會成為我們這一代人的標籤。然而事實上,對於人口增長社會發展等等而言,終究是不利的。上述這段話,也並不是想提出什麼問題獲得什麼觀點。想法和現實環境和自己的選擇,終究不是一件能夠輕易統一的事情。只希望生活壓力的傳達,不是代代延續代代疊加的過程,那可能,會導致群起的變化吧。」
也有人留言說,自己身邊很少人有這樣的想法,我開玩笑說,你身邊的人都太優秀了吧。絕大多數的人被生活拖著走,或者說,被社會觀念拖著走。或許物質能夠帶來話語權,但是物質增長的速度或許比不上被社會拖行的速度。或許真的有一些通達的個例,但是某一些觀念是給上一代人的統一標籤,互相影響以及步入新的年齡階段的焦慮,可能也會使父母輩在無形中給予壓力。
有人因為婚姻所帶來的責任而退縮,有人不願意在應當的年紀勉強解決一件人生大事,有人的性取向短期內不被社會接受,有人更喜歡自由獨立不被牽絆的生活,有人希望戀愛和非捆綁關係為生活帶來更多新意。曾經有人說80後是相對浪漫的一代人,在現實的洪流與物質的裸露中,90後顯得更為清醒。更多的年輕人能夠分清社會責任與個人實現的區別,更多地先經營門前的一畝三分地,90後的氣息微弱而精緻。
綜上的綜上所述,我還是覺得沒有寫理論文學的天賦,我還是慢慢混時評類吧。
婚姻觀未完待續。
吳哥窟
我本人
吳雨霏
00:00/03:45
為什麼我總覺得
這一篇文章的用詞
有點皮???


TAG:焐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