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你的愛怎麼成了孩子的「童年陰影」?

你的愛怎麼成了孩子的「童年陰影」?

「童年陰影」在心理學上到底是什麼概念,怎麼評判孩子的心理承受力和把控管教的尺度?是現在的孩子玻璃心,還是我們已經習慣了亂投影?

前不久,一個留學美國的北大畢業生,發萬字長文痛訴父母給他從小造成的心理傷害,因此他與父母6年不聯繫。很多父母讀罷感到不解和恐慌,因為其中列舉的很多事情是中國家庭普遍的教育場景,難道這樣就會給孩子留下童年陰影?導致其怨恨父母,甚至斷絕聯繫?不管教,是父母的過與惰;管太多,又會造成孩子童年陰影,為人父母如何是好?

我的庇護竟成孩子的陰影?

文/萱媽

放寒假,女兒萱萱在外地的小姨家住了兩個星期,回來後說這是她十五年來最輕鬆的半個月。要在以前,我是絕不可能讓她獨自在外面住半個月的,哪怕是在我親妹妹家。

她已經和我冷戰了一學期,說我把她管得密不透風,她要喘不上氣了,強烈要求去小姨家,給彼此一個空間深呼吸一下。

沒想到和孩子的關係變成這樣。女兒從小到大,我都有一份篤定,對她的管教盡在我的掌握中。

沒想到,萱萱跟她小姨哭訴,說我給她造成了很多童年陰影,讓她現在做什麼都做不好,她沒有朋友,因為她所有的朋友都沒有通過我的審核。她說永遠都記得小學四年級的時候,我在馬路邊攔住她最好的朋友說:「請你以後少和萱萱來往,她以後是要上重點中學的,不能和你們一起混。」從此她在班上就有了一個外號:重點。更沒有人敢走近她了。最讓她委屈的是,每次爭論時她從來都說不過我,我的理由總是那麼冠冕堂皇,無法反駁。

我沒想到在別人眼中優秀的女兒竟然是這麼回顧自己的童年,這麼評價我的。

妹妹在國外待了十幾年,帶著兩個孩子回國工作,聽了萱萱的傾訴,以為發生了什麼天大的事件。

我以為百密不疏的呵護竟然成了她的陰影?還好在她上大學離家之前,我們還能一起生活三四年。希望能有什麼好辦法,彌補她童年時我無意中投下的陰影。

父母圈

@程程/ 父母等道謝,孩子等道歉

中國的父母,覺得付出一切只為成全孩子,總覺得孩子欠自己一聲謝謝。而孩子呢,覺得受了太多以愛為名的控制,說出來都是矯情,但其實「寶寶心裡苦」,希望能等來父母一聲道歉。在彼此的期待中都不願退讓,傷害是雙向的,所以不要一味指責父母給孩子造成陰影,熊孩子給父母製造的陰影還少嗎?

@飛盞/ 外在風光,擋不住內在傷痕

對一些我們認為的童年陰影,父母經常會說是為了讓我們成才。但我真的想說,現在的陽光不能照進過去的陰影,學業事業不能作為評價教育是否成功的唯一指標。為什麼社會上那麼多看似優秀其實心理不健康的人,就是因為小時候的那些內傷沒有癒合。

@小墨子/ 父母忘了,孩子還記著

每當聽到孩子講小時候某個事情,某種感受,父母總是驚訝,那樣的小事你怎麼還記得?是的,對於一個成年人,出於現實問題、性格問題或者是觀念問題隨意對待孩子的一些做法,他們覺得不是事兒了,但是孩子都記得,並且影響心理成長,成為他人格形成的一部分。

什麼樣的愛會投下陰影?

文/吳涓

吳涓 廣東省心理衛生學會精神分析委員會理事、深圳和易心理諮詢中心首席諮詢師

輸12

人們總喜歡把父母和家庭比作大樹,為孩子遮風擋雨。但有時候我們以為遮擋了風雨,殊不知孩子感受到的卻是被遮住了陽光,生活在陰影之下。寫文討伐父母的北大畢業生的家庭可以說是比較典型的中國式親子關係模式:行為操控、情感忽略和過度關注。

「我知道什麼對你最好!」

當孩子還小的時候,父母主要的職責是照顧孩子,提供孩子需要的衣食和保護,確保孩子健康的長大。這個時候,父母可能每天都要不厭其煩地告訴孩子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什麼可以做,什麼不能做。一方面,父母可能會覺得很累很煩,但另一方面,在幼小的孩子眼裡,父母就像一個全知全能的神一般的存在,這也極大地滿足了父母內心的某種「全能感」和「被需要」的價值感

很多父母也許沒有意識到,「父母」除了是一個因為孩子的出生,而被賦予的身份角色,同時還需要具備一種「父母」的功能:就是幫助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發展出不同的能力,成為一個獨立完善的個體。比如:嬰兒期無微不至的照顧可以讓孩子發展對人的信任和安全感;幼兒期的正向鼓勵和適度的挫折可以幫助孩子獲得自主性和勇氣;而對於青春期的孩子則需要給他們足夠的心理和物理空間幫助孩子建立邊界,同時鼓勵他們與人交流,獲得多元的穩定的自我價值認同……

中國式的父母大多都樂於扮演一個「權威型」或「照顧型」的角色,而很難真誠地去做孩子的玩伴、情緒的容器、情感表達的翻譯機,後者是孩子渴求的情感和成長必需的營養。

「權威型」或「照顧型」的父母在孩子長大成人後,仍很難放下「父母」的姿態,他們會情不自禁想給孩子其實已經不再需要的照顧和指導,並自以為這是孩子的需要。

「你是我生的所以得管你!」

我們可以嘗試去理解,也許父母的控制行為背後是恐懼和自身安全感的匱乏。他們希望給孩子的保護,也許就是他們在兒時曾經異常渴望但卻無法獲得的,他們的過度關注,也許是潛意識害怕失去獨子的焦慮的一種釋放。

如果父母無法察覺到這是他們內心的焦慮和需要,那他們就會強行把這些自認為好的東西硬塞給孩子,而忽略了孩子真正的需要。我們會看到一邊是父母強烈的愛和拉扯,另一邊是孩子的拒絕和憤怒,這種供需的錯位會嚴重挫傷親子關係。

作為父母,需要尊重孩子自然的成長進程。孩子年幼時,父母除了給予孩子保護和指導,更重要的是,給予他們成長的空間。每個父母都不願看到孩子犯錯或吃苦,但這是成長所必須的經歷。父母不僅需要允許孩子試錯,也要允許他們經受必要的挫折和傷痛。

作為(成年後的)兒女,需要放棄一些對父母的理想化期待。兒時我們需要一個足夠好的父母,長大後即便我們發現父母是普通人,甚至他們也有自己的童年陰影,但我們仍然難以放下對父母的期待。我們內心難以抑制地希望父母「應該懂得」「應該偉大」「應該無私」,這樣的潛台詞意味著我們無法接受父母的失誤和局限,我們在要求父母做他們力所不能及的改變,這個期待註定會落空且兩敗俱傷。

「吃了虧你就知道外面不安全!」

對孩子的過度保護在獨生子女的撫養中顯得格外突出。最顯著的就是對孩子人身安全的過度擔憂。

很多獨生子女的父母會限制孩子的活動區域,迴避與人的接觸,對危險過度敏感,替代孩子完成能力範圍內的工作,這些都讓孩子喪失很多促進成長的機會。結果就是,孩子要麼習慣性放棄自主決策和判斷,依賴於父母的規劃和選擇;要麼在這種過度關注和控制下感到窒息和憤怒,與父母產生強烈的衝突。

無論是父母還是兒女,作為人的存在,都是有自身的局限性和心理盲點的,與其相互指責,相互索求,不如去嘗試相互理解,相互撫慰。

紀伯倫《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用非常美的言語描繪了兒女對於父母的意義,以及父母角色的界限: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藉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而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覺得童年陰影真的存在還是誇大其詞?「我知道什麼對你最好!」,「你要不是我生的我才懶得管你!」,「等你吃了虧就知道外面有多亂!」你是不是也是聽著這樣的話長大的,你知道這些話背後藏著的行為操控、情感忽略、過度關注嗎?下方留言,一起來說說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婦女 的精彩文章:

節後重整職場,如何從舊心態中突圍?
獨家專訪敬一丹:聽她講那些從未說出的暖心家事

TAG:中國婦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