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林超然散文:「綏林」聞見錄

林超然散文:「綏林」聞見錄

中國地名的發音有時會令人大吃一驚。二十年前,我在鄰省的一個雜誌社做編輯和記者,閑時聊天,一個同事跟我說他黑龍江有個好朋友,朋友家那個縣名字委實怪異——叫「綏棱(léng)」。我差點兒笑噴,說「是你讀的委實怪異,人家叫綏棱(líng)好不好?」從來較真的他立時翻了詞典,才算服氣。其實他沒有錯,「綏棱」一名取自境內的「綏楞額山」,「楞」與「棱」同音。但是,就讀「棱((líng))」了你能怎樣,外人只好乾瞪眼。欲知山中事需問山裡人,又所謂入鄉隨俗是也。

長大後,知道綏棱實為近鄰,兩縣差點兒接壤。可當初不大的時候,覺得被本地人喚作「山上」的林業局很是遙遠。家裡要蓋房子,爸媽去那裡採購木材,往返需要數日。回來說到「東股流」「北股流」「老股流」這些奇奇怪怪的稱謂,林區的富足,樹木的繁茂,還有小火車窄鐵軌、各種野獸……當然說的更多的還是那兒的人常常用好樹木做燒柴,太讓人心疼。拉回來的木頭,是紅松和落葉松。一家人為松樹去皮,一種清香出了院子飄蕩在整個村莊。筆直筆直的去了皮的松木在院子一端豎成「人」字形,引來路人數不清的嘖嘖和艷羨。這些松木晾乾後成了新房子的柁、檁、椽,成了我的家和童年的一部分。

森林是地球之肺、人類之肺。人是自叢林里走出來的,有巢氏們像鳥兒或葉子一樣住在樹上,人類生命密碼里的森林基因一定永在。著名學者傅道彬先生曾說過:「原始時代人類構木為巢,依林而居,採擷而食,大森林庇護人類走出蠻荒的遠古。雖然在文明的進程里人類蓽路藍縷,開啟山林,離開了原始的棲息地,但森林意趣卻作為一種象徵積澱於人類的精神世界。無論是宗教世界對樹木的祭祀與崇拜,還是文學世界對森林意境的詩意吟唱,都寄託著人類的遠古夢想和神秘感情。」所以,時至今日,縱使是有個之前一直足不出都市的人,一旦與森林相對,也會莫名地感到是在與親人相對。

綏棱在哈爾濱—黑河交通線上,我多次途經但都不曾駐足。第一次直面它的真顏,我為自己多年來的不以為然羞愧難當。這裡是一場關於綠色、快樂和傳奇的和諧慶典。「和諧」對於現代社會是個奢侈的辭彙,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己都可能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總之與「和諧」尚有距離。而此時的這裡,山水是人文的呼吸,人文是山水的靈魂,山水與人文的合奏曼妙無比、天衣無縫。《道德經》說的「治大國若烹小鮮」的境界,除了強調拿捏火候還有做事需舉重若輕之意,而反過來說「烹小鮮若治大國」不止是虔誠態度,更有一種闊大的視野。綏棱林業局(本地人口語里簡稱「綏林」)確實不大,但作為一項事業又確實不小。天下沒有「小」的事業,「小」的從來都不是事業,而是我們的認識、格局與氣度。

在杭州見過白堤與蘇堤,在濟南見過曾堤。為官一任造福一方,佔三尺地位放萬丈光輝,人心與歷史的豐碑何其難得,何其可貴。綏棱林業局的居民區竟也是4A景區的一部分,中國人被外國認定衛生習慣壞文明素養差,而這兒角角落落都看不到垃圾,人人彬彬有禮,這讓所有的外來人都肅然起敬。只要有機會,居民們就會急切地把我們拉過去,領你看這兒看那兒,一路上滔滔不絕如數家珍,每個人都成了一個新生兒的母親,讓大家看孩子的聰明、漂亮、活潑、一顰一笑的眉眼神情,主人翁的驕傲和自豪無法自持溢於言表。記得作家張繼的《遍地羊群》里寫過的一個極端事例,為了矇混上邊的檢查,下邊逼著大批村民頭頂白色塑料布,冒雨弓身慢慢匍匐前行,造成遍地羊群的假象。當然,這是小說。不過,我就有幾次調研經歷,線路是被人家「規定」好的——讓看哪兒不讓看哪兒,顯然,有躲閃就是不經看就是在藏假說謊。

路遇一個年輕人,他自信地說我們這兒的領導文能揮毫潑墨武能跨馬殺敵,局長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還是個書法家;林業局文學創作協會、藝術沙龍里的秀才多多,在街上很輕易就能碰到個作家、詩人;這兒有聞名全國的黑陶、版畫、農民畫;街邊的每一朵花兒每一片葉子都有文化。與別處把經濟列第一位不同,這裡是文化先行,文化屬性高尚了就什麼都來了什麼都有了。文化是人類的精神之鈣,少了它,人的思想和行動都軟塌塌直不起腰不堪一擊,極容易被物慾異化成非人。

在這裡參加過一個文學作品研討會。最初並不積極,但經不住一位文學前輩幾次催促,他說真值得一去,你不去會後悔。很快讀到作品,確實觸動很大,水準不俗。研討會坐了一大屋子的人,過程之中未見一個人擺弄手機,文學在這裡顯得格外莊嚴神聖。黑龍江全省大概只有蕭紅、丁玲等四五位作家的個人紀念館,其中吳寶三文學館建在這裡,這貌似沒有來由,細審正有來由。

現代人都應該來做梭羅、李奧帕德的信徒,他們的《瓦爾登湖》《沙郡歲月》是生態主義聖經,裡面的大美圖景令人拍手稀奇心馳神往,人類與大自然成了志趣相投的比肩兄弟,一路說說笑笑牽手向前。綏林,也是這樣一個絕佳的例證。調動你全部的眼、耳、鼻、舌、身、意來面對「詩畫林城」「原始部落」的美好,依然應接不暇。真的,特別盼望中國像綏林這樣的例證越來越多,果能如此,人民就更有福嘍。

(文章曾刊於《中國社會科學報》,特此說明並致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林記出品 的精彩文章:

林超然散文:學字憶往

TAG:林記出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