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晚唐杜牧《張好好詩》讓你開竅:什麼是真正的古法用筆

晚唐杜牧《張好好詩》讓你開竅:什麼是真正的古法用筆

杜牧(803-852年),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晚唐時期傑出的詩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孫,杜從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歲中進士,授弘文館校書郎。後赴江西觀察使幕,轉淮南節度使幕,又入觀察使幕。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勛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最終官至中書舍人。晚唐傑出詩人,尤以七言絕句著稱,內容以詠史抒懷為主,著名的有《江南春》、《泊秦淮》、《過華清宮》。擅長文賦,其《阿房宮賦》為後世傳誦。

釋文:好好年十三,始以善歌舞來樂藉中。後一歲,公鎮宣城,復置好好於宣城藉中。後二年,沈著作述師以雙鬟納之。又二歲,余於洛陽東城重睹好好,感舊傷懷,故題詩贈之。君為豫章姝,十三才有餘。翠茁鳳生尾,丹臉蓮含跗。高閣倚天半,晴江連碧虛。此地試君唱,特使華筵鋪。主公顧四座,始訝來踟躕。吳娃起引贊,低徊暎長裾。雙鬟可高下,才過青羅襦。盼盼下無袖,一聲離鳳呼。繁弦迸關紐,塞管引圓蘆。眾音不能逐,裊裊穿雲衢。主公再三嘆,謂之天下殊。贈之天馬錦,副以水犀梳。龍沙看秋浪,明月游東湖。自此每相見,三日以為疏。玉質隨月滿,艷態逐春舒。絳唇漸輕巧,雲步轉虛徐。旌旆忽東下,笙歌隨舳艫。霜凋小(此字點去)謝樓樹,沙暖句溪蒲。身外任塵土,尊前且歡娛。飄然集仙客(著作任集賢校理),諷賦期相如。聘之碧玉佩,載以紫雲車。洞閑水聲遠,月高蟾影孤。爾來未幾歲,散盡高陽徒。洛陽重相見,綽綽為當爐。怪我苦何事,少年生白須。朋游今在否,落拓更能無。門館慟哭後,水雲愁景初。斜日掛衰柳,涼風生座偶。襟淚,短章聊(下殘)

此卷是唐代詩人、書法家的僅存墨跡,也是稀見的唐代名人書法作品之一。張好好是一名歌妓,容顏嬌美,才華出眾。杜牧的這首五言長詩,就是為她而作。詩中描寫了作為少年歌妓的張好好始得高官沈傳師寵遇,終因沈的去世而流落市井的不幸身世,寄託了對她的無限同情,是杜牧詩作名篇。詩載杜牧《樊川集》中,墨跡的末二句,因傷殘缺"灑盡滿"、"一書"五字,然不傷書詩的整體精神。

此篇書法作品氣勢連綿,墨筆酣暢,因是詩稿,所以更得樸實無華之美。卷首尾有宋、元、明、清人的題籤、題跋印章。曾經宋直和分府、賈似道、明項子京、張孝思、清梁清標、乾隆、嘉慶、宣統內府及張伯駒收藏。《宣和書譜》一書評杜牧書法:"氣格雄健,與文章相表裡",卷前有宋徽宗趙佶書籤"唐杜牧張好好詩",並鈐有宋徽宗的諸璽印,保存著當時內府裝潢式樣。董其昌《容台集》稱:"余所見顏、柳以後,若溫飛卿與(杜)牧之亦名家也",謂其書"大有六朝風韻"。劉熙載:其詩"雄姿英發"。細讀杜牧,人如其詩,個性張揚,如鶴舞長空,俊朗飄逸。胡震亨:杜牧之門第既高,神穎復雋,感慨時事,條畫率中機宜,居然具宰相作略。葉奕苞稱:牧之書瀟洒流逸,深得六朝人風韻。

杜牧《張好好詩帖》的可貴之處就在於它是手稿,是日常書寫,我們從作者不經意的用筆破綻處恰恰可以看見其用筆的端倪。從這一點來說,此作在帖學的學習上遠遠要比那些間接的碑刻和摹本更真實可信。帖中幾乎所有的字都是一筆完成,包括細微的頓挫承轉全部都是絞轉為之,沒有提按的成分,這一點往往被後世書家所忽略。我們常常說古法用筆,但是到底什麼是古法用筆,當時之人誰也說不清楚,因此大多數人都沉浸在那些和二王隔著一層的碑刻和摹本中尋找法門,這樣就導致二王筆法越傳越神,人人都是瞎子摸象。我們看,杜牧帖中的字,幾乎筆筆都是轉筆完成,各種完形的變形的殘缺的絞轉筆法在盡情的舞蹈,因為是草稿,杜牧並沒有隱匿筆法而張揚自我個性,而是一人本真的書寫。

其實絞轉僅僅是筆法的外在表現,在操作上應該是轉筆,那麼他究竟靠什麼動作來完成呢?這也是用筆之謎。有的人說轉腕,有的人說轉肘,有的人說轉肩,有的人說轉指,眾說紛紜。確切地來說,轉指應當比較可信。現代書法大師白蕉是現代二王書法傳承的大師,他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窺見轉指的痕迹。然而一代巨匠沈伊默對此則持反對態度,他認為轉指破壞了執筆的穩定性。通常我們認為《書譜》是二王筆法傳承的典型代表,孫曉雲在《書法有法》一書中也明確提出轉指一說。當代帖學大家孟會祥在其《筆法瑣談》一書中也證實了轉指是二王筆法的精髓,他通過對白蕉書法的研習打通了二王筆法的通道。筆者曾就轉指法向孟會祥先生求教,先生說,如果不知轉指之法,就無法體會二王書法的妙處。

古法用筆無非是在順筆性和符合人的生理機能的前提下的一種自然書寫,轉指法利用把筆的大拇指、食指和中指的自然轉動,帶動毛筆運動,在宣紙上留下書痕。明以前,書法尺幅都很小,書法俗稱"指掌書",指的轉動自然是必不可少的。現在人雖然書寫環境改變了,但是書寫的筆法還是沒有變,只不過隨著尺幅的變化而有所調整罷了。試想,在書寫過程中,隨著書寫半徑的縮小書寫精確度的可能性必然加大,書寫半徑的加大則必然導致書寫精確度的減小。在二王書法盛行的東晉,通常的書寫都在3公分範圍內,如果用轉指可以縮短書寫半徑,古人有必要選擇轉腕嗎?如果利用繁瑣的轉腕和提按,如何應對繁重的日常書寫呢?古人的書法創作是一種自然狀態下的書寫,是合乎人體生理特性的,是順乎毛筆特性的,因此才使大量的日常書寫成為一種可能。這樣以來,趙孟頫日數萬字就不難理解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翰墨齊魯 的精彩文章:

清代時期——朱和羹《臨池心解》

TAG:翰墨齊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