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地藏經略談3:什麼是佛經?如何成為佛菩薩、出離輪迴?

地藏經略談3:什麼是佛經?如何成為佛菩薩、出離輪迴?

地藏經略談3:什麼是佛經?如何成為佛菩薩、出離輪迴?

慈因積善,誓救眾生。

手中金錫,振開地獄之門。

掌上明珠,光攝大千世界。

智慧音里,吉祥雲中,為閻浮提罪苦眾生,作大證明功德主。

大悲大願,大聖大慈,本尊地藏菩薩摩訶薩。

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秘藏,南無地藏菩薩摩訶薩。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忉利天,為母說法。爾時十方無量世界,不可說不可說一切諸佛,及大菩薩摩訶薩,皆來集會。】

1、世尊要入涅槃

如是我聞,這句是佛經的開頭句子。

在釋迦佛臨涅槃前,他的大弟子舍利弗已經提前入滅了、目鍵連也被人害死在弘法的路上。

佛陀率領一部分弟子和比丘趕往下一個弘法的地方,準備去那裡弘法,這個時候大迦葉也率領一部分比丘,從另外的路趕往世尊準備弘法的下一個地點 。

但是就在趕往的路上世尊病倒了,病體沉痾,就算這樣世尊依然帶領大家向目的地進發。

直到有一天,世尊實在是沒有辦法行走了,於是叫弟子為他用枯草鋪了一個能躺下的草窠 ,世尊就準備在這雙樹林示現涅槃了 。

當弟子們為世尊準備這個草窠的時候,弟子已經知道了很可能世尊要入涅槃 ,因為就算世尊住世的時候,再辛苦、再累乃至再有病苦,世尊的身軀都沒有倒下過,只是靠在樹下坐在那裡,從來沒有躺下過。

當世尊躺下後,為弟子們做開示, 就算病體沉痾,世尊依然在最後的時間裡為我們留下了 佛遺教3經,分別是8大人覺經、佛遺教經、42章經。

我們每次讀起的時候,都會感覺到佛陀對我們的愛護真的如同慈父一樣,不舍片刻 。

2、臨終問題

這個時候阿難非常的痛苦哭的很傷心,外的一個弟子提醒阿難,當為利益人天請問法要。

於是阿難止住悲傷,問了世尊4個問題, 分別是:

世尊在事,比丘以佛為師。當世尊入滅,4眾弟子們當以何為師?

世尊住世的時候,惡性比丘有佛陀調伏,當佛陀入滅後,遇到惡性的比丘 應該怎麼辦?

還有就是佛經的集結應該怎麼開頭?

另外一個是4念處的問題 。

世尊分別回答了阿難的問題:

佛滅度後當以戒為師;

遇到惡性比丘,當默摒置之;

佛經的開頭要以「如是我聞」開頭,這個如是我聞,在後來起到了很重要很特殊的作用。

阿難的長相和佛陀非常的像,據說阿難有30種相好,和佛陀比只差2個,所以當阿難在後來弘法的時候,當他坐在法座上,很多弟子都以為這是世尊在講法,阿難一張嘴,如是我聞,大家一聽就知道了,哦,這個是阿難,不是我們的世尊。

什麼是如來?

如是,翻譯過來就是就像這樣,如就是像 。

我們知道佛陀有十個通號,以後會逐一的講到,其中之一就是如來。

什麼叫如來?

往往很多人有很多種解釋,在金剛經中,世尊也為如來這個名詞做了一個解釋: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是名如來。

我們常常聽到這樣的一句就是,如如不動。

什麼叫如如不動?

這個如,就如同鏡子一樣,本體是沒有動搖的,雖然顯現了什麼影像,也實在是隨類而做,決定沒有執著、決定沒有貪戀不舍、決定沒有個人的情緒在其中干擾分別。

4、什麼是佛法難聞?

聞,是聽到的意思。

但是這個聞,卻不止是聽的深度、而是更加的深,深入到聽後能去思維信受。

也就是說佛法難聞,不是佛法不容易聽到。

而是說佛法我們接觸到了,但是卻沒有深入的去聽、去思維、去信受。

沒有真正的去聽、去思維、去信受,這部佛經和我無緣,這3藏十二部和我無緣。

於是我們要做和佛有緣的眾生,就算是攀援也要去接這個法緣, 但是聽到了不能信受, 這其實就是無緣。

佛有3件事情是不能做

佛有3件事情是不能做的:

佛不度無緣之人、 佛不能替眾生修行、佛不能改定業 。

佛要度無量無邊的眾生,但是起碼這個眾生要和佛有緣才行。

怎麼才算有緣?

說了能信、聽到能去行做,這樣才算和佛有緣, 而不是拜了多少廟、上了多少香、捐了多少功德錢,就算和佛有緣。

一分恭敬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十分利益

所以這一句,如是我聞,裡面真的是義理深厚。

為什麼佛陀要用這4個字來做佛經的開頭呢?

就是要讓我們這些末法眾生,能升起信受的心來,於是當我們讀任何一部佛經的時候,一句如是我聞,如果真的真的願意信受、奉行,這個心態我們調整好,讀佛經就會得到大利益。

一分恭敬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十分利益,那麼不恭敬呢?或許沒有什麼利益可得。

佛陀菩薩們不會去挑剔大家,不會去在乎大家對他們有沒有恭敬,有沒有去上香、供養,而真的在乎的是什麼?

佛菩薩在乎我們是不是真的發心學佛,是不是我們真的發現了這娑婆就是3界大火宅,沒有一處安穩快樂,佛菩薩要引領我們回到真正安穩快樂的老家。

7、佛經,就是某佛菩薩的經過、就是路途、就是經歷的心路歷程。

本句經文圓滿了幾個成就,也就是宣講佛法的幾個條件,已經完全的具足了 。

他們分別是:

宣講的時間具足了,一時。

宣講的地點具足了,忉利天。

宣講的主具足了,是佛陀 。

聽講的眾生具足,是摩耶夫人。

參與見證的具足,十方世界所有佛菩薩。

在所有的完整的佛經里,都會有這樣的一句,來把講法的各種條件和大家彙報一下。

佛經亦是這樣的,要告訴我們的就是:經,就是經過、就是路途、就是經歷的心路歷程。

所以當我們捧起佛經的時候,就會發現,這是在描述某佛菩薩的心路歷程,他在什麼時候?遇到了什麼事情?他是怎麼想的?然後怎麼做的?遇到了善緣的推動還是惡緣的阻礙?最後的結果是什麼樣的 ?

8、如何成就佛菩薩?如何出離輪迴?

往往我們看到了這些,以為這是在描述故事。

其實是在告訴我們:

彼佛菩薩是如何做的?

他們在面對生老病死的時候是怎麼思維的?

於是遇到了什麼機緣?做了什麼事情?成就了什麼結果?

所有的佛經不外乎這些。

於是我們在佛經里以為這是故事,其實這是正面的榜樣力量,其實這就是在佛經的攝受的作用下,引領我們能去和佛菩薩一樣的去思維生老病死,同時和佛菩薩學習,發下什麼願望、去實現願望就會得到對應的結果 。

於是成就為佛菩薩不難,於是脫離6道的輪迴也不難。

難的是,我們在外面看熱鬧,沒有看進去。

難的是,表演的那麼動情,我們根本沒有跟隨上腳步。

南無本師釋迦佛

南無本師釋迦佛

南無本師釋迦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性本佛 的精彩文章:

末法時代、念佛就是一份保險:在極樂世界獲得四不退轉
佛說十善業道經略談(十五):什麼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TAG:人性本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