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為何清朝不滅絕漢語,這算是清廷的德政嗎?其實是有心而無力

為何清朝不滅絕漢語,這算是清廷的德政嗎?其實是有心而無力

史海爭鳴:清朝為何不滅漢語

眾所周知,滿洲人以征服者姿態征服了全中國。為了滅絕華夏民族的民族意識,推行了野蠻、殘忍、血腥至極的「剃髮易服」政策。這一無理和無恥的舉動,遭受到了強烈的反抗,清廷也是絲毫不手軟,為此不惜屠殺了數千萬民眾,為清廷的罪惡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為何清朝不滅絕漢語,這算是清廷的德政嗎?其實是有心而無力

清廷強制剃髮易服

然而,漢民族的語言和文字——漢語,依然完整地保留下來了。那麼問題來了,比起服飾和髮型,文字更能代表一個民族,為何清廷卻沒有加以滅絕呢?若是滅絕了漢字,豈不是就會徹底滅絕漢民族的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更利於清廷統治嗎?清廷為什麼沒有這樣做呢?

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歷史上確實有過滅絕漢語的事情。金朝滅亡北宋之後,強制推廣女真語。許多漢人百姓迫於形勢,也不得不習起了女真語,以至於有些人忘記了本民族的語言。如南宋的大詩人陸遊的《送范舍人歸朝》詩:「東都兒童作胡語,常時思此氣生癭。」寫處於金朝統治的開封(東都),漢家兒童的語言變化,與唐朝司空圖的《河湟有感》中所說的「漢兒盡作胡兒語,卻向城頭罵漢人。」反映的是同一種情況。

為何清朝不滅絕漢語,這算是清廷的德政嗎?其實是有心而無力

女真金人形象。金人曾強制推廣女真語

雖然金朝統治者費盡心機想要推廣女真語,滅絕漢語,但最終的結果仍是漢語的完勝。金朝的最後幾任皇帝漢語造詣都是極高的,金朝上層也被漢語的博大精深所感染,全都習起了漢語,以至於忘記了本民族的語言。

正因為歷史上金朝統治者對強制滅絕漢語的失敗的教訓,使清朝統治者明白了這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他們也就對此不那麼熱衷了。

其次,清朝統治者粗暴無禮、殘忍嗜血,沒有那麼耐心去推廣語言這樣的細緻的事情。像「剃髮易服」這樣的血淋淋的殺戮的事情,是十分簡單粗暴的,對於不肯聽從的,直接殺了就是。但推廣語言,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那些英語不好的朋友都深有感觸,用慣了漢語的人,再去接觸另一種語法、辭彙、習慣等完全不同的語言,如果不用心去學,那真不是一般的難。更何況,滿語和漢語之間的差別,絕對不比英語和漢語之間的差別要小。滿洲人有那個耐心去慢慢地教會漢人滿語?

再次,即便滿洲人下定決心滅絕漢語,他能有那麼多的教師嗎?這樣的教師,首先得精通滿漢兩種語言,還得有很好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像清中葉的和坤是有這樣的能力,但也並不多見,更何況清初剛入關,滿洲人不管是從人數上還是文化上,都處於絕對的劣勢,是不可能有那麼多的滿語老師去推廣滿語的。

第四,滿洲人要網羅漢族士大夫中的那些無恥之徒,這也決定了他們必然不可能滅絕漢語。我們知道,清廷推廣「剃髮易服」,也是從這些民族敗類開始的。「剃髮易服」並不難,任何人,只要放下廉恥之心,不消半個時辰,就能做到這一點。就像清軍攻入南京,南明弘光朝廷的禮部尚書錢謙益,他決定降清,說了一句「頭皮好癢」,就把頭髮給剃了,這哪裡需要一袋煙的功夫呢?可如果清廷想要推廣滿語,禁止說漢語,你叫這些人去學滿語,那事情就不是那麼簡單的了。即便他們再有耐心,再無廉恥之心,也是不可能短期內學會滿語的。既然連他們這些人都無法做到,遑論那些普羅大眾?

為何清朝不滅絕漢語,這算是清廷的德政嗎?其實是有心而無力

錢謙益像

第五,滿洲人的政權並不是那麼穩固,不想再製造新的、更大的矛盾。「剃髮易服」已經使得清廷大失人心,全國各地的反抗的波浪一浪高於一浪,清廷足足花了幾十年時間才最終平定全國。如果此時再推行滅絕漢語、推廣滿語的政策,勢必會激起更大的反抗,這顯然不是清廷所能承受得起的。為了更好的消化到手的獵物,他們也不可能再生是非,抱著失去政權的危險去干那種細緻到極點的事情。

第六,滿語是一門低級語言,遠不能和漢語相提並論。如果強制推廣的話,只會使得漢民族更加的蔑視滿洲人,對清廷的蔑視會進一步加深。更何況,清廷統治者在征服中國的過程中,也深深的被漢文化的博大精深所吸引,像清太宗皇太極就如饑似渴是閱讀著漢語典籍,不斷將漢語典籍翻譯成滿語加以推廣。隨著時間的推移,滿洲統治者的上層已經完全掌握了漢語,滿語基本上廢棄了。等到清廷滅亡的時候,滿族人上下已經沒有人再懂得滿語了。

綜上所述,清廷沒有滅絕漢語而強制推廣滿語,並非因為他們的仁慈,他們恨不能從根本上滅絕漢民族的文化特徵,使漢民族徹底地淪為其低賤的奴隸,他們是有心而無力,不能做到而已。而也正因為漢語強大的生命力,使得我們這個民族能夠生生不息,繼續屹立於東方。每每看到閻崇年之流說幸虧清廷沒有滅絕漢語,眉宇之間一片歌功頌德的神情,筆者就覺得很是作嘔。人至賤,則無敵,信不謬也!

行文至此,筆者回想起抗戰時期,日寇在佔領區強制推行日語教育,其根本目的就是為了徹底消除漢語,使得華夏子孫忘記其根本,從而喪失華夏民族的文化認同感,淪為日寇的奴隸。當然,因為其佔領時間太短,這一計劃沒有來得及完全實施即告失敗。

而在日本佔領長達五十年的台灣,日寇就差點達到了這一目的。台灣成為日本的殖民地後,在長達50年的殖民統治下,日本除了採取政治、軍事、經濟等手段對台灣進行嚴加控制外,在文化上對台灣人民進行「皇民化」教育,禁止台灣人民使用自己的母語。到日本無條件投降,1945年10月25日台灣光復後,台灣的一般民眾只會說日本話,而不怎麼會用自己的母語,因而,中國政府對台灣恢復行使主權後,首先要廢止日語,使用漢語。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政府要在台灣推行國語,也正是出於這樣的一種強烈的民族責任感,魏建功和他的同事們捨棄了複員回家的選擇,奔向遙遠的海島。

1945年10月,魏建功攜眷屬離開白沙去重慶候機去上海,同行的有何容、王炬、王玉川、齊鐵恨和女師院國語專修科的一些師生。

正是在他們的努力之下,台灣同胞終於摒棄了日語,改講國語,可以說,他們就是我中華的民族英雄。然而,日本在台灣的殘留的影響力仍舊不小,至今台灣仍有不少的親日派,他們甚至會去紀念甲午戰爭,紀念帶華夏子孫帶來巨大傷害的《馬關條約》,因為正是甲午戰爭和《馬關條約》,使得日本佔領了台灣。他們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真是讓人汗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慧讀古典 的精彩文章:

埃及女王克婁巴特拉傳奇的一生,她的死又有著怎樣的傳奇色彩
為何說帝王的家務事是不分問的?如果介入其中,會有什麼遭遇

TAG:慧讀古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