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淺談中國山水畫的分類

淺談中國山水畫的分類

山水畫,簡稱「山水」,是中國畫的一種,以描寫山川自然景色為主體的繪畫。

山水畫在魏晉、南北朝已逐漸發展,但仍附屬於人物畫,作為背景的居多;隋唐開始獨立,如展子虔的設色山水,李思訓的金碧山水,王維的水墨山水,王洽的潑墨山水等;五代、北宋時期山水畫大興,作者紛起,如荊浩、關仝、李成、董源、宋迪、王詵、米芾、米友仁的水墨山水,王希孟、趙伯駒、趙伯驌的青綠山水,南北競輝,達到高峰。從此,山水畫成為中國畫中的一大畫科。元代山水畫趨向寫意,以虛帶實,側重筆墨神韻,開創新風;明清及近代,續有發展,亦出新貌,表現上講究經營位置和表達意境。傳統的山水畫分法有水墨、青綠、金碧、沒骨、淺絳、淡彩等形式。

這裡參考《中國大百科全書 · 美術卷》將山水畫分類為:青綠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墨筆山水)、淺絳(jiàng)山水(淡著色山水)、沒骨山水。但是在現代山水畫中,往往包含多種繪畫技法,並不能簡單歸為一類。

「青綠山水」是傳統中國畫的一種,以礦物顏料石青和石綠為主,宜表現色澤艷麗的丘壑林泉。青綠山水可以分為大青綠、小青綠。前者多鉤廓,皴筆少,著色濃重;後者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礎上薄施青綠,在古代繪畫藝術上佔有重要地位。青綠山水畫始創於唐代,經幾代畫家發展傳承,形成一種程式化的表現方法,但要畫好難度很大,清「四王」之一王石谷說:「凡設青綠,體要嚴重,氣要輕清,得力全在渲暈,余於青綠法靜悟三十年始盡其妙。」換言之,畫青綠沒有水墨畫功底是不行的。

青綠山水還可以分為式筆青綠和意筆青綠。

前者以工緻的筆法為特徵。從六朝開始,逐步發展至唐代二李才確立了青綠山水的基本創作特色,兩宋之交前後形成金碧山水、大青綠山水、小青綠山水三個門類,在元、明、清三朝各自發展並相互影響,而以小青綠山水為盛。金碧山水重在金碧輝煌,大青綠山水長於燦爛明艷,小青綠山水妙在溫蘊俊秀。

後者在明末出現,以藍瑛的沒骨重彩山水為代表。後來在此基礎上發展成為近現代張大千、劉海粟等創立的青綠潑彩山水。沒骨重彩長於艷麗繽紛,青綠潑彩長於熱烈酣暢。

「水墨山水」顧名思義就是純用水墨不設顏色的山水畫。主要是由文人畫發展起來的,全部用墨色來畫,以用筆、用墨的技法為技巧,墨分五色:濃、淡、焦、干、濕。相傳始於唐,成於宋,盛於元,明清兩代有所發展。作畫講究立意雋永,氣韻生動,並形成了整套以水墨為主體的表現技法。其筆法糸以勾斫、皴擦、點染為主導,長於結構和質感的表現;其墨法繫於墨的濃淡乾濕。潑破積烘為主導,有「水暈墨章」、「如兼五彩」的效果,長於體積和氣韻的珍現。在理論上強調有筆有墨,筆墨結合,以求達到變化超妙的境界。

「淺絳山水」也是傳統山水畫的一種。是在水墨勾勒皴染的基礎上,敷設以赭石為主色的淡彩山水畫。《芥子園畫傳》說:「黃公望皴,仿虞山石面,色善用赭石,淺淺施之,有時再以赭筆鉤出大概。王蒙復以赭石和藤黃著山水,其山頭喜蓬蓬鬆鬆畫草,再以赭色鈞出,時而竟不著色,只以赭石著山水中人面及松皮而已。」這種設色特點,始於五代董源,盛於元代黃公望,亦稱「吳裝」山水。淺絳山水畫法特點是素雅青淡,明快透澈。清代沈宗騫在《芥舟學畫編》中說:「淺絳山水,則全以墨為主,而其色輕重之足關矣。」 他強調了,筆墨仍為畫面狀物構形的基礎,墨色足後,略施淡彩,畫面色調單純統一,減少濃淡和輕重的變化,而其色多施於山石之上。

「沒骨山水」是指不用墨線勾勒,直接以大塊面的水墨或彩色描繪物景。用這種方法畫出來的山水畫,稱之為「沒骨山水」。

個人淺見,未必正確,歡迎大家留言指正。

聲明: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本公眾號;文中觀點不代表本公眾號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巧拙書畫 的精彩文章:

淺談書法作品的藝術欣賞

TAG:巧拙書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