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奧斯卡最佳影片《水形物語》:魔幻現實中的人性拷問

奧斯卡最佳影片《水形物語》:魔幻現實中的人性拷問

近日,第90屆奧斯卡頒獎典禮在洛杉磯落下帷幕,電影《水形物語》成為最大贏家,獲得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原創配樂等四項大獎。影片內容發生在冷戰背景下,故事由女主伊莉莎朋友的旁白引出,講述了在政府機構擔任清潔工的聾啞人伊莉莎無意間發現了被關押在機構實驗室里的人魚,不忍心看到人魚遭受科學家的殘忍實驗,決心幫助其逃脫,並發展出感情的故事。劇情曲折,鏡頭唯美,把人性的善惡、美醜展現得淋漓盡致,也讓不少先睹為快的觀眾被這段純粹的人魚戀所打動。

我認為該片之所以能夠成為繼2013年之後在我國上映的首部奧斯卡最佳電影,最重要的原因是影片中人物設置的典型性與多元化,聾啞的清潔工、黑人朋友、魚怪、同性戀者、無話語權的外籍科學家……他們都是上世紀六十年代飽受邊緣化的少數族裔,這像一個迷你社會,容納了形形色色的人。以伊莉莎為代表的他們或許外貌各異,但內心共鳴,惺惺相惜。導演借女主伊莉莎的手語極力地展現了想要為社會邊緣人物發聲的初衷。而奇妙的人魚戀,更是衝破世俗的掙扎與反抗。

「我們不能救他,他根本不是人類。」

「如果我們什麼都不做,我們也算不上人類。」

當周圍的朋友阻攔伊莉莎救助人魚時,伊莉莎堅定地用手語表達了自己的心聲。同時,這句話巧妙地向觀眾拋出了考題:人類該如何定義「同類」。是源自長相、膚色的統一,還是行為、思維方式與內心共鳴?

影片中通過二元對立較為全面地展現這兩類價值觀。儀錶堂堂的白人特工是政府實驗的負責人,以他為首的反派無疑是以外貌、生理結構、社會層次的異同作為區分,他們因為人魚長相的怪異而將其視為低賤邪惡的物種,進行殘酷實驗。而以女主伊莉莎為代表的這一類則是關注思維與內心的共鳴,他們善良、平等、博愛、尊重生命。

為了展現這兩類價值觀,影片中呈現了大量黨同伐異的場景。啞女伊莉莎,從小被遺棄,活得卑微、壓抑。她的善良修飾了生理的殘缺,她在人魚眼中看到了更加美好的自己。認同感驅使伊莉莎將人魚視為同類,讓她有勇氣解放天性、幻想穿上紅色高跟鞋與人魚一起跳舞,開啟了通往美好世界的大門。

酒吧里極力想要融入美國社會的加拿大籍白人酒保,為了維護自己地盤的高貴,將伊莉莎的朋友,一個渴望溫暖的同性戀畫家視為異類,並大聲呵斥驅逐進店的黑人顧客;實驗項目負責人,殘暴的斯特里克蘭上校,強勢,自私、想要摧毀人魚,不停地展示「自己得不到的東西不能落入他人之手」直至生命終結的那一刻。 然而即便他身處高位,手握強權也無法填補內心的空洞。不吃高級零食,只鍾愛廉價的糖。別人說他的新車是水鴨綠色象徵著新未來,他當即認可。影片中導演以上校日漸壞死的殘指暗喻了他的腐朽和必將毀滅。而男主人魚更是社會各種少數族裔的集合體,是一股強大的「不同者」的力量。由此我們能夠看到導演在人物安排中的構思與誠意。

最終現實的鬥爭、夢幻的童話都在雨季夜晚的槍聲中破碎,伊莉莎和人魚雙雙倒在了碼頭的血泊中,慾望躁動的世界突然變得安靜,只有剛趕到的警車聲在重申社會秩序與正義。影片結尾導演給出了關於「何為同類?」的答案。當所有人都沉浸在悲痛中時,童話故事般的奇蹟發生了,人魚自愈復活,帶著中槍的伊莉莎跳入水中,並讓她脖子上的疤痕變成了會呼吸的魚鰓。他們變成了同類,進入了自由、快樂、溫情的世界。此處採用魔幻現實主義的手法深化了主題:生命是平等的,追求美好生活是生命的權利。

我認為這是導演整部電影中處理最為驚喜的一處細節。女主伊莉莎擁有了會呼吸的魚鰓,與人魚相濡以沫的情感更顯溫情,緩和了此前影片中科技、黑暗的情節元素,變成了浪漫的童話故事。而人魚與伊莉莎跳入海中的舉動,讓人不禁聯想起「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我們停留於世間,存心像水一樣深沉,言語像水一樣真誠。或許這才是導演所要展現的核心,相比人魚與伊莉莎的愛情故事,這更像是一群孤獨的靈魂相互取暖的溫情故事。芸芸眾生,知音難覓。唯有健全的人格、向善的心靈才能引領我們追尋契合的靈魂,感受世間的樂趣。

文/胡鶴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紅辣椒評論 的精彩文章:

世界最強棋士決定戰告負,柯潔能否放低自己靜待再次花開
剩男剩女找對象是否該「差不多」得了

TAG:紅辣椒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