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功:我這薄劣的書藝,如果見到台靜農,絕不把我的字拿給他看
台靜農(1903—1990),本姓澹臺,字伯簡,原名傳嚴,改名靜農,安徽霍邱(今六安市葉集區)人。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書法家。早年系「未名社」成員,與魯迅有過交往。曾先後執教於輔仁、齊魯、山東、廈門諸大學及四川江津女子師範學院,後為台灣大學教授。其書法廣泛涉獵金文、刻石、碑版和各家墨跡,篆、隸、草、行、楷諸體皆精。亦擅篆刻、繪畫。有《台靜農書藝集》及小說、散文等書出版。
啟功先生曾寫過《讀》一文,文章對台靜農先生的書法評價很高,文末啟老還自謙說自己的書藝薄劣,要是見到台先生,絕不把字拿給他看。到底台先生的書法有多好,到了何等境界呢?且看下文:
台靜農先生
我記得五十多年前,他寫一些瘦勁的字,並不多似古代某家某派,完全是學者的行書。抗戰時他在四川江津白沙女子師範學院執教,餘暇較多,一本本地臨古帖。傳到北京的一些自書「字課」,我見到一本臨宋人尺牘。不求太似,又無不神似,得知他是以體味古代名家的精神入手的。稍後又見到用倪元璐、黃道周體寫的詩,真是沉鬱頓挫,與其說是寫倪、黃的字體,不如說是寫倪、黃的感情,一點一畫,實際都是表達情感的藝術語言。
今年見到的這一冊中的作品,和以前日本印的一小冊合併來看,老而彌壯,意境又高了一層。具體說:從西漢的陽泉熏爐到新嘉量、《石門頌》,看出他對漢隸愛好的路子。再看形是漢隸的形,下筆之際,卻不是俯首臨摹的,而各有自己的氣派。清代寫隸書的,像鄧石如、伊秉綬、何紹基,不能不說是大家,是巨擘,在他們之後寫隸書,不難在精工,而難在脫俗。靜老的作品,是《石門煩》,卻不是李瑞清的《石門頌》;是隸書,卻不是鄧伊何的隸書。誰知從來沒有疾言厲色的台先生,而有這等虎虎生氣的字跡。「猛志固常在」,又豈止陶淵明呢?
台靜農書法
至於行書,從外表看來,仍然是倪、黃風格為基礎的,更多倪元璐法,這在他自序中也有明文。但如熟觀倪書,便會發現他發展了倪法之處。清代商盤說過,陳洪綬的字如繩,倪元璐的字如菱。倪字結體極密,上下字緊緊銜接,但缺少左顧右盼的關係。倪字用筆圓熟,如非干筆處,便不見生辣之致。而台靜老的字,一行之內,幾行之間,信手而往,浩浩落落。到了酣適之處,真不知是倪是台,這種意境和樂趣,恐怕倪氏也不見得嘗到的。
他的點畫,下筆如刀切玉,常見毫無意識地帶入漢隸的古拙筆意。我個人最不贊成那些有意識地在行楷中硬攙入些漢隸筆畫,但無意中自然融入的不在此例。所以雅俗之判,就在於此吧?
台靜農
台先生最不喜王文治的字,常說他「側媚」,予小子功,也寫了幾十年的字,到現在也冒得了一份「書家」的虛銜。回憶起來,也曾有過超越張照、王文治的妄想。但最近在友人家看到一本王文治自書詩冊,不覺嗒焉若喪,原來今天我連側媚的功力也有所不及。若干年來,總想念這位老朋友,更盼望再得相見。若從我這薄劣的書藝看,又不免有些怕見他了。
最後拿定主意,如果見到他,絕不把我的字拿給他看。
啟功


TAG:鵷雛先生 |